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尼采的创新点在哪里?

已有 1032 次阅读 2024-5-26 08:0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对古人的思想观点不较真强求。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情,包括我们的身体和思想。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界有一个基本原则--旧瓶装新酒,只要凑合着能用,就不会专门去造新瓶。于是乎我们的身体集成和遗留了很多原始特征,绝对不是最佳组合。比如我们津津乐道的眼睛,人们常常赞叹其精妙。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眼睛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是倒影,大脑需要设计额外的算法把这个影响转过来。眼睛在演化过程中,先在眼窝里产生感光细胞,然后才安装眼球晶体,这样就不得不在视网膜上留个小孔,方便神经传导,这就盲点。大脑再次发挥功能,把盲点造成的空缺视觉信息补起来。除了眼睛,人类选择发展智慧,大脑过于庞大,脑袋的体积也相比太大,造成人类生产困难。可见,人的整体身体设计几乎就是权益之技。

思想的进化与身体进化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现在的思想有深刻的古人思想烙印。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依旧可追溯到两千五百年前的轴心时代。西方必谈古希腊,东方必谈孔孟老子。

古人的思想是古代社会人们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集体结晶。上述的“思想圣人”并不会凭空产生那些思想,在他们之前也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中国古人的部分思想甚至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

古人的思想完善吗?

公平地说肯定不完善。古人思想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受到各自文明所处的社会和环境制约。就如同生物的多样性一样,还存在着文化和文明多样性的选择,是社会环境必然性和思想多样性选择偶然性叠加的结果。

基于上述的原理,我们审视一下尼采的思想。尼采具有典型的“反社会”特征。他抨击当时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想与道德体系,并把这种批判一直追到到古希腊的理性源头,从根子上认为西方现代社会文明变成了孱弱者的文明。同时他批判前期思想家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纯理性概念,让世间实践变得平庸。他提出一种新观念,发展超人社会。

人们把尼采的这种思想称之为“积极的虚无主义”。核心观点就是尼采认为世界发展没有意义。但是面对这种情况,人类社会依旧在发展,其生命力的源头在于人的“强力/强权意志”。尼采的这种思想就有点像鲁迅先生的“呐喊”,对旧思想和旧社会的一种深刻反思。

之前我们提及思想浓度扩散和遍历理论,认为思想世界很复杂,涉及很多元素。不同文明会选择不同的思想视角作为起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思想会逐渐向浓度低的界域发展,最终会扩散到整个思想领域。于是我们会看到哲学家、思想家的思想也会随着人类文明发展逐渐演化,整体趋势变得越来越丰富。并且最终会有趋同的现象,只不过这种趋同所需的时间以几千年计算。

什么是先进的思想?什么是实用的思想?

人类组建社会的目的是减少社会整体能量消耗,通过群体行为来抵消个人在自然界面前的渺小和无助。那怕是尼采所说的超人离开了社会,也很难存活。《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在孤岛上生活了很多年。他能坚韧不拔地活下去的基础是之前获得的人类思想和前期留下来的人类生活用品。即使是其坚韧不拔的求生精神,也是拜社会所赐。可以说,任何一个所谓的超人都是靠着社会精神和财富的补给才能成长。

为了维持这个社会结构,人们会根据当时的社会和环境条件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各自文明的发展需求。适应社会需求的就是实用思想,能够在很长时间内指导人们思维活动的就是先进的思想。

以这个标准去衡量古希腊和中国儒道法家的思想,可知中国古人的思想即实用且先进,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先进但是不实用。其结果就是古希腊的哲学并不能用来维护本民族的命运,而中国古人的思想形成一股强大的网,维护了中华文明发展几千年不倒,并在人类很长时间内领先世界。

如果没有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国封建社会虽然漫长,但是一定会逐渐从社会管理思维模式逐渐向创新世界发展,至少在宋朝就已经有这种现代社会的迹象。反观西方社会,在西方哲学(包括衍生的基督教)的带领下,一直处于黑暗的中世纪,至于科学的影子则毫无边际。

这就涉及到科学繁盛的由来。我一直提出,西方科学的发展得益于中国技术的补给以及对美洲及全世界的掠夺。没有这种技术和资金支撑,没有这这些强大的第一桶金,西方“科学”这个神奇的理念,根本无法发展,因为它所需的门槛和资金太高。

从西方社会的起家中,我们就发现其内心的“强盗”思维,这就如同北欧海盗一样,根植于其骨子之中。美国人在征服北美大陆时,发出的是这样的声音“不出声(死亡)的印第安人才是最好的良民”。

如果尼采熟知一下西方人对外的殖民历史,无论如何也不会得出欧洲文化是个弱势者的文化,相反确实一个披着羊皮的狼--狼性文化。

即使我们来分析当今的美国和西方社会,也会发现他们对内彬彬有礼,而对外极其血腥。现代战场已经到了像打游戏一样。对着屏幕指指点点,炸弹就已经飞到对方头上,自己喝着茶,聊着天,却不用亲眼去见满地的血腥,同时标榜自己的文明。

从这一点上,我肯定无法接纳尼采提及的西方弱势道德。西方都已经在全世界移民了,很多国家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还在宣称西方道德太过纤弱,太过翩翩君子,具有同情心,我觉得他还是有些肤浅。

如果尼采所宣称的强人世界被后来的纳粹恶意曲解,不知道他会如何想。如果他经历一下二次大战的战火纷飞,是不是还会觉得西方世界是谦谦君子。这是典型的只看表面,而不知其内涵。

不过从学术上,我们确实看到了尼采的思想创新。他采取的方法也属于“逆向思维”。他针对的不是个别概念,而是西方整个思想体系。这是对西方思想体系的有益补充,使其更完整。

现代人对尼采思想的研究逐渐加深,使之成为哲学史研究的一种文献和素材。不知道尼采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想。自己震耳溃聋的发声,到最后也不过是被研究的对象而已。

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一些,使得尼采思想经久不衰。这就需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

我觉得这有三种主要因素。

首先尼采的思想与其境遇形成鲜明对比,形成巨大反差,这就如同后来“荒诞哲学”所提及的人生之荒诞,在尼采身上全方位体现。尼采从年轻时代起就是语言天才,他的出道时语言学家,而不是哲学家。维根特斯坦的“分析哲学”清晰地指出,语言是思想的基础,能够驾驭语言,就像手里有了一把先进武器,更容易产生思想成果,到最后,语言与思想会二合一。也许是处于家族遗传问题,也许外加长期对负面概念的思考,也许是长期身体健康的影响,最终尼采疯了。这就让一般人对其产生恻隐之心,这么伟大的天才竟然也落入这般境界。人们惜才爱才,同时也八卦。这些杂七杂八的因素,包括与牵强政治的哪一点纠结,有新闻张力。

在思想上,尼采对西方社会的反思,与二战之后的西方社会的反思合拍。尤其是美国西部硅谷地区慢慢流行起来的嬉皮士朋克文化,这种反社会,反道德,极度追求自由的思潮与尼采倡导的模式形成共鸣,年轻人找到了思想基础。应该说这是尼采思想在上个世纪一直经久不衰的主因。

人们真的相信他的“永恒回归”、“超人”等学说吗?但凡有一些正常思维的人都不会接收这种理论,不但无法实现,也与现实不符。人们其实把尼采更认为是一种“反传统”的代表和符号。只要反传统,估计就和尼采沾边。

在文化上,尼采确实语言天才。面对整个西方思想体系,一个人真要去真刀真枪去抵挡,犹如螳臂当车。不用说尼采一人,就是几个尼采加载加一起,也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那可是经历两千多年,无数人维持的社会思想根基。其实,从结果看也是如此。尼采当年扔下的这颗思想石子,真的从根子上动摇了西方世界的主流思想了吗?肯定没有,反而尼采的思想变成了一种思想潮流分支而已。于是,尼采并没有采取康德和黑格尔等这种传统哲学大师的协作模式,对思想体系中的一个个概念严格论证,而是采用了一种能够书法情绪的诗歌体裁,更实用。

阅读尼采的《查拉特斯图拉如是说》就会感到激情澎湃,与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如出一辙。尼采用大量的排比句,让情感如大海波涛一般,一浪一浪地袭来,让岸边的人无不惊叹这自然美景之宏大。缺乏论证,尼采采用的祈使句。

“上帝死了!”简单明了,开门见山。这种没有论证,开放式的祈使句,让很多人都能看明白,这是尼采强于黑格尔等晦涩协作方式的地方,这有助于尼采的思想传播。

这种开放式的写法给后人留下讨论的空间,而且不用写巨著就能大致描述自己的思想。在哲学领域,我觉得这是一种偷懒的写法。尼采在写《查拉特斯图拉如是说》时,我并不觉得他会把自己归类于传统哲学家。如果不是海德格尔对尼采的二次深挖,尼采的哲学家地位是不是能像今天这样清晰,也未必可知。

尼采的格言警句与暗喻写法,让人感受到尼采的语言天才能力,能够把思想写得这么深刻,还不需要去论证,同时让大家去相信,这确实伟大。这种写法深得年轻人喜爱。很多年轻人其实更愿意去读尼采这些没头没尾,各自独立成章的小短句,而不愿意去读他的整本书。短句更流行,这和当前的短视频的效果其实机制类似,更适合传播。

黑格尔就吃在语言的亏,缺乏思想宣传理念。写的书逻辑太强,甚至不读到最后一刻,都无法得知其真正的意图。这就造成了只有专家学者采取读黑格尔的书。对于常人来说,估计大概率是书架上的装饰。而尼采则不同,只要背上十几句尼采的警句,估计就可以认为自己理解了尼采的精髓,虽然事实并不是如此。

上面这种写作方式,使得尼采能够一个让人完成对整个西方思想的批判,至少是形式上的完整批判,细节当然还差得很远,至于证据,那更不用提。上帝为什么死了,推论过程太过简单。我们更相信“上帝死了”是个前提条件,不用质疑。就如同科学假设一样。如果上帝没死,那尼采的思想体系就没那么重要了。至于说反叛精神,这是年轻人骨子里就有的。

对于一个文明来说,如何去定义其是否年轻?

答案只有一个,就看这个文明是否还有自我否定的精神。只要有,就说明该文明还处于发展的青年期。西方的尼采和上世纪中国的五四运动文化反思,说明中西方在思想反思方面又开始合拍,证明这两个最具达标的世界文明依然处在发展期,而且随着交流的深入,二者会相互影响,某些方面会更有共鸣。比如,海德格尔的思想就逐渐与我们的道家思想合拍。我们也开始思考在农耕文明的稳定性中如何产生创新?

现今中国社会已经把创新这个词提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已经与民族文明发展挂钩。很多人总是沉不住气,还是在批评我们古人为什么那么没有创新精神,这就是缺乏历史发展观,其实其效果和尼采的批判一样,只不过尼采产生的效果更明显。

社会发展需要尼采这样的思想反思,让思想体系更为丰富。这种作用会比尼采提出的具体内容更重要。

有人提出批评真好,说明还有生活热情,思想还正年轻。能够接受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更好,说明我们相信明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7014-1435634.html

上一篇:逆反思维在哲学思维创新中的应用
下一篇:科普哲学
收藏 IP: 36.112.100.*| 热度|

3 郑永军 吕建华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