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逆反思维在哲学思维创新中的应用

已有 516 次阅读 2024-5-25 11:0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哲学一直被封为时代思维的明珠。其主要原因是哲学自己宣称要研究最本质的真理,代表着其他思维模式。我觉得,哲学是在人类知识广度和认识模式不健全情况下的思维权宜之计。只要知识一扩展,就会发现之前哲学理论的不足。在这一点上,哲学确实遵循着科学的发展模式。只不过科学发展类似于爬阶梯,可以逐渐向真理靠近。而哲学则是在走一个思维闭环,转了一圈可能又回到原点。

站在前人思维的基础上,后续哲学家会把问题看得清楚些。人的思维有创新性,在大趋势上不会停留在思维原处,而是不停地向未知买进,只是这种思维提升所需的时间尺度受控于多种因素。

哲学思维的扩展有很多模式,最重要的原则遵循信息密度定律,思维由信息高密度区向低密度区扩展,最后直至遍历整个思维域。除了发现新概念,其中最为简单的两种方法是:对象关系互换以及逆反定义。

对于第一种创新,在主体和客体,唯心和为理之间进行切换。以世界客观为人心看人的思维反应,还是以人的思维为中心看到世界的本质构成,这两种思维都各成体系。

观察世界其实比观察内心容易。世界相对来说更客观,运行规律也更容易把握,且具有很大的可重复性,构成科学的基础。这种规律确实可以被人的思维捕捉,但是信息会被过滤,形成片面的认知。同时,由于人自身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在理性和感性的混合下,人的思维其实很难捉摸。

就我自己而言,今早看到黄灿灿的油条,内心开始纠结挣扎,确实有两种思维在互掐。理性的一方告诉我,油条吃了血脂会增加。感性的一方告知我,吃一次也没什么关系,心情愉悦带来的健康效果大于吃油条的害处,这就像吃药一样,治病要紧。最终,手不听使唤,还是拿了一根油条,确实如感性告知的,真是好吃,心情真不错。至于血脂问题,日后再说。

我这个简单的例子就清晰地表明,人的复杂性来源于内心性格的复杂性以及对社会需求的多元性,任何时候都可能没有标准答案,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观察问题。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在思考世界的时候,还有深深的个人立场。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独立的思维。与动物不同,我们有文字和语言记录,也就是思想能够被部分记录和分析,后人可以借鉴前人的思想,形成新的思想体系,推动所谓的思想进步。但是,每个哲学家的思想其实并不自由,他都处于一个思想潮流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所谓的自由就是自己亦可通过游泳部分改变局部的运动方向。

黑格尔的动态理论思维确实给哲学带来了新思维。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包括思维演化。孤立静止地思考“人如何获得认知世界能力?”这一命题,忽略了人是在长期演化中逐渐获得的认知能力这一事实,是僵化的,肯定得不出真相。这就是海格德尔的思维,只看到现象,而不知其所以然。除了认知现象,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现象背后的依托,现象是如何显现或者涌现的。这个问题很难,属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ChatGPT的演化就证明了这一点。当模型参数多到一定程度后,会突然涌现出新智商,这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到现在为止,科学家也无法说清人工智能涌现出来的智商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基于人类思维的复杂性,早期哲学家必然会选择相对容易的自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的范畴、形式以及抽象出来的最高纯概念。这些努力为后期哲学家有经历去思考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基础。从哲学发展来看,古希腊哲学家之后,以人为中心去看待世界必然会提到日程。

第二种达到遍历哲学思维体系的思维方式就是逆反思维。古典西方哲学讨论形而上学,追求至高真理。那么,就后续哲学家就可以提出“非真理”的概念。真理的对面不是谬误,而是非真理。我们平常所称的真理是外在显示的真理,而“非真理”则是被遮掩,还没显示的真理。真理不可能凭空跳出来,在它出现前,必然隐藏在表像之后,暂时不被人认知。

我们用华佗和兄弟们的故事就更理解这个概念。华佗是名医,声名远扬。但是华佗说:“我只是治疗了显性的疾病,大家容易看到,所以我出名。而我的大哥在病还没发作前,就已经给治好。所以,大家都不以为然。其实,我大哥这种治疗隐性疾病的功夫才更厉害。”

这则故事告知我们,站在前台的未必是最厉害的,幕后大佬才是更需要关注的。宇宙学的新理论发现,我们看见的物质世界只占宇宙物质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物质并不能被我们直接感知,但是它们一定存在,于是被称之为暗物质和暗能量,其体量比显性的星体要大很多。如果不弄清楚这些背后的看不见的物质,我们也就无法真正得知宇宙运行的奥秘。

海德格尔后期的哲学思维就是利用这种逆向思维。据说他的这种思考受到了老庄学说的影响,看到了白,还要想到黑。这种阴阳相互转化的思维应该是世界的本质规律。海格德尔提出,能够被现象的东西,本身又会遮蔽其他性质。好与坏实则统一。

当人类追求自由的时候,同时也在失去自由,二者同时发生。比如,站在广众之间的明星,他在只求声望自由的同时,也自然就失去了作为普通人的自由。自由也分种类,自由也是一种可以交换的物质。

人类为什么要追求自由?

在很大程度上,这反应了人类思维的复杂性,或者矫情。人类之所以能够占据生物量顶端,就是因为早期发展中,每个人都让渡了自己的自由,形成部落和群体,报团取暖,才能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逐渐发展,至达今天。这其实符合能量最小原理。规模效应可以让同样能量的资助更多的个体。这也是为什么现今社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的缘故,大城市整体上节省能源,客观上让人失去了自由。

在原始社会,最严厉的惩罚可能就是逐出部落,给你充分的自由。其结果就是这种自由代表着死亡。

为什么现代社会更多的人开始追求自由?

一种是对被压迫的正义反抗。人类社会的物质已经极大丰富,足够每个人丰衣足食。但是,一些团体或者民族依旧想采取剥削压迫的形式获得便利的财富,这就需要反抗,需要拥有获得同等民族待遇的自由。第二种则是一种矫情的行为。社会发展为安全和资源提供了保障,有了这样的保护伞,很多人就开始追求自己的个性,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己的自由。其实看看乌克兰年轻人的命运即可知道,当社会保护伞失去后,哪里还有什么个人的自由。反过来说,社会中一些人追求个性和自由,说明社会稳定,整体安全,人们生活富足。第三种追求的思维自由。类似于欧洲的文艺复兴。精神和物质永远都是社会平行发展的两条铁轨。

人类现在则是充分发挥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自由。高科技是物质的体现,属于物质范畴。高科技社会引导人们对新产品和新物质的追求。这种自由必然会带来反向的不自由,社会被物质化,人类被物质化,思想也被物质化。海德格尔的“非真理”追求,让他率先看到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长久危害,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他带有了一定的“反科技”色彩。于是又可以被进一步戴上“反进步”的帽子。

这种“非真理”的哲学思考,最终必定会和老庄的阴阳转化学说达成某种一致。物极必反,适可而止,这就和吃药一个道理。必要的药和科技是我们必须的,但是吃多了,就会破坏本身的平衡。

真理与非真理这种搭配,确实拓宽了我们的认知和人类的反思能力。

除此之外,真理的永恒,存在的永恒,相对应的是真理的不确定性和时间演化性。

“上帝”和最高真理是万能的,绝对的,不会演化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提出最高的存在其实本质上也是相对的、模糊的、演化的。

对宇宙的认知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哲学模型。早期人类人为宇宙是无始无终的,静止的。其实,到后来我们已经认识到,宇宙本身也是演化的,越往前追,形态就越模糊。越往微观看,就越是一种概率可能性的存在。比如电子,其实就是电子云的概率分布。到了量子态,我们根本无法预知其真正的形态,薛定谔的猫是死是活,我们并不知道。这说明在两个看似决定对立面之间,一定还存在着模糊地带,并不是非此即彼。这可能才是世界真正的本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所以,提出世界本源是不确定的,一定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整体。围绕着这个思维,肯定能够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至于古老的存在问题,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与时间”,尤其是对人的“此在”定义,确认了还存在着一种永无稳定的存在的概念,这都是对哲学体系的丰富补充。

语言在哲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有的思想要想显现,就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表达不出来的,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佛教常常讲个人顿悟,个人修行。这种悟的状态只能自己去感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别人无法得知。

我相信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甚至能在脑海中看到老子在书写这几个字时那种无奈感。他与天地的共鸣,对宇宙法则的理解只能通过几千字的描写和类比来反复强调,估计达不到他真正感觉的十分之一。佛教的至理名言也类似,核心就是大道不可说。说出来的就已经不是了。

21世纪的分析哲学就部分采用了这种的观点。“不能说的就闭嘴。”而那些不能说的,也就是海德格尔相信的真理背后的还没被发现的“非真理”其实更为重要。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被很多人误解。其实,他没写出来的,没真正表达的,才是他最想说的,也就是幕后老大的重要性。

通过上述的几种形式,哲学概念几个开始变得更加完备,正反两方依次上场,这对哲学发展是好事,但是也是坏事。因为,但所有思维都遍历后,其最终的结果就是等于没说,回到了原点。21世界的哲学有些又跑回康德的思维之中,这一点不奇怪,因为人类面临的这点事情,几千年没本质变化。

我甚至相信这样的理论“询问人生意义这种问题的出发点是错的,混淆了概念的范畴。问这种问题本身就无意义。”

回归禅宗的基本思想体系,入世修行,从日常做起,不用好高骛远,关注生活本身,而不是所谓的人生大意义,这种思维会更有意义。

遍历思维的各个角落,用交叉法去探寻那些没被显示的真理,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与入世修行等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7014-1435541.html

上一篇:哲学的作用目的与发展
下一篇:尼采的创新点在哪里?
收藏 IP: 36.112.100.*| 热度|

2 冯兆东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8: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