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哲学的作用目的与发展

已有 1848 次阅读 2024-5-24 20:3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与人相关的任何事情基本上都有产生的缘由与目的。哲学出现的目的是什么?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在新时代哲学的方向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牵连在一起,有助于探讨人类思维的潜台词。

历史发展有其内在的动因。通过分析几千年来的历史现象,我们可以看清社会模式的动态演化模式,并预测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对于哲学,我们也可采取类似的分析方法。毕竟两千多年的思维演变,还是能够体现出哲学整体的阶段性规律来。

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把追寻世界本源或者终极真理作为最大的目的。其实,这种行为从骨子里体现的是人类的精神。无论世界本源多么复杂,作为人类,我都有能力去发现并分阶段总结。说实话,我很喜欢人类这种桀骜不驯的精神,无论老天有多大,宇宙有多无穷,那个“上帝”有多万能,真理无论隐藏得有多深,人类都能去探索。

随着思维的发展,只是认知万能的“上帝”并不能满足人类的全部精神需求。于是,主体和客体被分开,放在同样一个平台上去考量,等于把二者视为天平两端平等的砝码。这种气魄又前进了一大步。宇宙那么大,人类的精神也不小。不要用地球的渺小与宇宙比,而是用人类的精神与宇宙精神相媲美,并把人类精神作为宇宙精神的最高产物,人类精神就反应了宇宙精神。这种理论,听起来就让人类振奋,感觉很舒服,让人类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主体和客体分开,必然会产生新的矛盾,二者之间如何认知与协调?二者从属关系如何?

人类的后续探索更是大胆。最初,人类还能保持一点矜持,认为人的意识是客观实体的反映,人的思维围绕着客观世界来转。随后到了康德时代,把这种关系进行了扭转,外部客观世界要围绕着人类思维来转,人的思维成了中心。黑格尔把空间给了外部世界,把时间则全部留给了内心。这种做法大胆,但是确实显示了人类的豪情。

到了近代,胡塞尔干脆把外部世界全部括起来打包,不再考虑,而是把焦点放到了内心世界。海格尔更是把哲学一直讨论的“客观存在”问题,直接变成了“人的存在”,也就是“此在”。传统哲学问题貌似直接变成了某种心理学和社会学,讨论的内容是人的感受,自我的感受,至于外部世界,则抛在了脑后。

纵观上述的哲学发展史,在任何时刻,人其实都是那个最重要的素材。外部世界,包括“上帝”,其实都是以人为主角的布景。是人的思考来主宰着外部世界的地位。这应该是人类最大的自傲与自负。

人类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我已经给了很明确的回答,就是自傲与自负。这种精神一方面让人类积极向前,探索世界。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对未知的畏惧,缺乏心灵的安全感。无论是寻求宗教的安慰,还是寻求科学的探索,其实,都是想让未知变得少些,让悬挂的内心更安稳些。但是,现实却事与愿违。在新时代,让人类的焦躁达到了历史最顶峰。证据之一就是20世纪以来,哲学风口集体转向,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

所谓缺啥补啥,这种变化背后体现的是人类的不安全感与焦虑。

但是,思维的发展肯定是逐渐靠近真想。从探讨虚无缥缈的世界本源,到海德格关注世界日常的具体的人类活动,一方面是人类逐渐加码自己的精神重要性,另一方面也确实在深刻接近人类发展的意义所在。这两种潮流二合一。

我个人比较喜欢海德格的这种入世哲学,以人和社会本身来进行深入探讨。这更接近人类熟知的思维方式。海德格提出了人对未知最大的情感是“畏”。这包括了对死亡的理解。只要接近了人类的具体思维和情感,就必然逃不脱对死亡的理解,这也是所有宗教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海德格的理解比较能让人接受,他认为死亡是人类一出生就自带的最大的偶然性,其实也是最大的必然性。其偶然性在于我们并不知道死亡何时来临。因此,死亡其实就是对不确定性的清晰总结。

古人讨论存在这个概念时,属于静态思考。而对于人,海德格提出了一种有关人的不决定性的存在(To Be),人类一直在探寻自己的存在,但是一直达不到稳定的状态。这个观点很新颖,也是对传统静态存在的创新。但是,如果只是畏,并不能平息人类信心的恐慌。

于是,从哲学上,我们必须要提出更完整的概念。除了畏,我们还要有敬。敬畏合二为一,才是对自然对内心的完整情感表达。对自然要敬畏,对人的内心也要敬畏。增加了敬,情感就会更成熟,更完整,也会让人对生的意义有更好的诠释和理解。现在社会的问题就是缺乏了对敬的理解和尊重。不敬自然,随便索取。不敬人生,空虚增生。

人类为什么会处在不稳定的存在之中?

与外界的物相比,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增加了变数。外界的物,包括动植物更多的是接受命的安排。在自然中形成动态平衡。比如,草原上狼和羊的关系就是这种命中的平衡。羊多了,会消耗太多的草,养活更多的狼。草的减少,狼的增加,必然会让羊群数量减少。当羊的数量减少后,草会增加,狼也会减少。在这种环境下,羊群的数量又会逐渐恢复。

大自然基本上是按照这按照这种动态平衡来调节。如果认为这只在有机世界才能存在那就错了。在无机界,也是这种。比如,全球CO­­2,当大气总CO2含量增加时,就会和陆地上的硅酸盐发生反应,吸收空气中的CO2,达到动态平衡。

人的行为却完全不一样,因为人增加了一个变数—运。人生由命运决定。命由天定,而运则可靠自己的努力去扭转。对于草原的羊来说,天气大幅度降温会被冻死,这是天命。可是,牧民却会住进帐篷,燃起篝火,吃着羊肉,度过寒冬。这就命相同,命运不同。

正是增加了运以及运气这种成分,使得人类在自然的不确定发展中,增加了一些确定性。但是这种运带来的确定性会进一步增加人类的不安全感和不满足敢,反而造成人生更大的不确定性。

为了减少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人会让渡自己的一些自由,融入社会群体。这就会出现人的“此在”与其他“此在”及整体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些基本问题,更加接近人的生活状态和本质,进而影响人对生活意义的认知。

上面总结了哲学对人类的基本影响—增加人类自豪感,提升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除了这些,这些还起到了科学“范”的作用。

人类的科学发展早期进展缓慢,而人类的思维又特别超前。在技术达不到需求前,人类通过思考实验,在科学前面先走一步。其作用就像铸青铜器的陶范。当青铜器铸造好后,陶范会被打破。当我们手里拿着精美的青铜器,对着地上一堆陶范碎片吐一口痰的时候,大概可类比于用科学的认知来耻笑古人哲学思考的不健全。

古希腊提出的“绝对理念世界,为基督教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形式和范畴等概念的定义也为后续科学研究提供了思维基础。后续的很多科学理论,包括大科学家们寻找统一的科学规律,比如牛顿的第一推动力,爱因斯坦的力的大统一理论、宇宙大爆炸模型等,这些无不与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随着时间推移,人类的自尊让人类意识世界的地位逐渐抬升,与科学一起,把世界之上的本体打回原形。科技逐渐提升,哲学思考的问题则下行,从外部客观世界(主要交给科学打点)逐渐侧重到人的内心世界(现象哲学),以及如何表达内心世界的语言(分析哲学)。

随着人类神经学、信息学、人工智能的发展,认识论逐渐会变成一个科学体系。人类会对如何产生意识、概念、思想等过程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且科学。认识论,可能就不再是哲学的主体问题。

但是,最要紧的还是人类的情感和感受。这些不会随着科技和物质的丰富而线性改观。与之相反,还会催生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以及对未来的忧虑。这是现代哲学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可能是哲学自己无法完全承担的任务。

如果把世界本源问题都打到,如果已经把人的思维摆上了最高端,这样还不能解决人类的意义问题,那就证明了一件事情,唾手而来,自我定义的荣耀,可能没有意义。

探索,是增加人类意义的主要出路。其核心原理就是增加人类心的已知空间,填充那些空的心创空间!

时空不可分,相比较于空间,时间上的探索就相对较难。人类对长生的需求自古就有。中国道家炼长寿仙丹还催生了早期化学的发展,火药也是这种副产品。现在人们对寿命的渴求也是对时间探索的反映。而对空间的探索则相对容易的多。早期智人在10万年和7万年分别走出非洲,最终遍布几乎全世界。后期人类对海洋的探索,现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都是这种对空间拓展需求的具体实现案列。马斯克为代表的新人类更是将把太空历险推向一个新高度。所有人类都无不为马斯克欢呼,其本质就在于他代表着人类对空间探索的向往,这超越了民族和种族。在这种欢呼中,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那种自豪感和人生意义感是,虽然强度有差别。

21世纪,哲学终于会迎来它的科学时刻。可惜的是,当这一刻来临时,也就失去了哲学自己的自由性和可能性,那时候的哲学就像被花朵取代的种子,完成它的使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7014-1435489.html

上一篇:我们如何认知世界
下一篇:逆反思维在哲学思维创新中的应用
收藏 IP: 36.112.100.*| 热度|

3 杨正瓴 郑永军 姚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