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校园里的蛙鸣声响亮了,小鸟们也明显地更活跃起来。显然,在二月初,动物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立春了。我当然也能感受到温度回暖,舒适度增加,穿凉鞋也不至于那么扎眼。
回想起来朱自清先生写的《春》,能感受到他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他用一种儿童的情趣来描述春天的温暖温度和温情,用童心和春天的孕育共鸣。
春天对于古代农耕民族至关重要,万物复苏,要准备农耕了。气候和天象密切相关,五千年前,北斗七星是良好的自然天象。斗柄东指,天下皆春,周而复始。要想理解立春,首先需要了解春分。春分时太阳直射到赤道,白天夜晚等时二分。立春在春分之前,可见此时太阳的直射点还在南半球。
古人对春天的态度可分为两大类,春喜和春愁。相比较于喜庆,更让人难忘的是春愁。春愁又分为至少两类,第一种是家国情怀的宣泄,春天依旧,故国不在。第二种是那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情绪。春天美好,但是时光短暂难留。
对于人们来说,一般情况下,越美好的事物越有组织结构。按照热力学熵增定律,这种美好一定会消散。对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中的21个姿态不同的“之”字让人欣赏到洒脱,出神入化,字已经和神合二为一。如果读到其内容,会和他在立春时节产生共鸣。美好的聚会弹指一现,当思维拓展到宇宙苍穹,那种渺小的无力感让人迷失。
宇宙是不能被想象的,它超出了我们的思维和知识边界。朋友问女儿为什么会有生命,答曰:“人的出现,宇宙很喜欢,很快乐。”这种答案超出了成年人的认知,对于宇宙的本质理解,成年人可能陷入了逻辑误区,而在童心中,反而更加贴切。
对于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本质理解,称之为道。人际关系则只是这个“道网”中的一小部分。当只倾心于研究人际关系时,会忽略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目前大部分的通病,忘记了世界。即便是去旅游,自然也只是道具。这种思维最终会让人陷入迷茫,因为人的内心也是另外一种宇宙,漫无边际,常常让自己也无法看清。
称之为道的东西,有其自身的运转规律,大抵不受控于我们个人的控制。所以,当读书越来越多,思考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接近道时,慢慢也会陷入无助的迷茫。会发现,天道和自己无关。修身养性最终的结局会是寂寞,修行越高,越形影相吊。
所以,在两种极端思考模式下,都无法真正让自己洒脱。最好的方式应该还是走一种中间路线,在思考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之间找到平衡。这就像微积分一样,即使无法得到最完美的答案,至少可以找一条出路,在误差范围内可以应用。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诗人的情怀中透露着对未来的期待和期盼,同时也反映着诗人的思维局限。作为海洋人,思维会站立于海边,朝向大海,看远处的帆船在波涛中优雅前行。春暖花开只是起点,探索无边的外围世界则是指向。
我一直很钦佩扬帆远航的人,尤其是古人。固守一隅,自然没有发展。面向茫茫的未来,为后人开拓空间。
春天周而复始,人的使命也是如此。很多人感受不到春节的快乐,我喜欢网络上的一句评语,是因为我们从享受春节的美食者变成制造春节气氛的奉献者。身份的变化,自然会引起我们思维角度的变化。
春天来了,又是一个色彩斑斓世界的开端,我生怕眼睛错过某些细节。虽然世界独立运转,动物们的生活独立运转,可是被我观察到的那一刻,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增加了意义,至少被我记录下来,成为思维的一部分,否则这种美好就在自然流动中消失得无影踪。
春天是生命的号角,澎湃激昂。
春天是色彩的羽翼,展翅翱翔。
春天是思维的希望,扬帆起航。
春天是片刻的沉思,奉献花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