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人才? ——“破五唯”背景下的人才内涵思考
刘青松 马东梅
近年来,随着国际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国家对于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需求和重视与日俱增。只有拥有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才能实现国家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人才发展的政策举措,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的“破五唯”行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从管理的角度来说,“破五唯”是为了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人才个人的角度来说,破“五唯”要求各类人才不能沉浸于已有成就、躺平在人才头衔、奖项和成果堆里,而是要轻装前进,跟上时代步伐,树立与新时代相匹配的人才观与发展观,用真才实学服务国家科技发展战略。
要做好人才评价工作,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人才”。本文将从人才的内涵、两种视角的人才观、以及新时代高校人才工作的冷思考等角度展开讨论。
一、人才的内涵
古往今来,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代,《三国演义》中“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的论断,说明了人才对于定国安邦的重要意义。中国历来有尚贤爱才的传统,且不说历朝历代统治者对选才用才的高度重视,就连民间对于有才能的人称呼都是“才子”“才女”。
“人才”二字的核心是“才”。“才”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甲骨文中“才”字,看上去像一个倒三角形“▽”中间加一竖“丨”。对此,一种解读是像草木植物从地平面以下冒出之形,指草木初生;另一种解读是像房柱与房梁的象形,一根树杈上架着一根横梁。在后世的解读中,才字多用为才能、才干、资质、品质之义。汉代《毛诗序》提到“《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此处的人才与我们今天理解的人才大致相同。古往今来,很多人给人才下了定义。综合起来可概括为:人才指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
高素质和有贡献是人才的两大特征。从人才的基本素质上来看,人才具有专业能力和优秀品德,同时具备思考力、创造力、执行力和自制力。人才具有宽广的胸怀、优良的品德、广博的学识、和坚强的意志。在执行力方面,人才重视贡献,注重执行,勇于担当,善于学习,而且是可持续性深度学习。我们认为,人才就是顶梁柱,所谓“栋梁之才”就是要承受房屋重压而保持其稳固不倒。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要依靠人才的支撑。
人才是一个动态演化的概念。古人认为,德才兼备,圣人;德才兼无,愚人;德胜过才,君子;才胜过德,小人。德才兼备可以委以重任,德胜过才可以委以小任,德才兼无可以任其劳作,才胜过德不可用。当文明变得复杂,社会多元化以后,对人才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对一个组织而言,从广义上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人皆是推动组织发展的人才;从狭义上理解,人才是组织中最核心的存在,是支撑组织发展的脊梁。使用场景不同,对人才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顶梁柱这个比喻可以囊括人才的本质特征,但我们仍然需要放开思路,增强对人才内涵丰富度的全面了解。
二、两种视角的人才观
在破五唯的过程中,如何定义新时代的人才,是创立新的科技评价体系、促进选才育才与用才的核心问题。很多人非常迷惑,刘备已经把卧龙凤雏同时招揽,可事情并没有按照预定预期走。可见,人才以及人才发挥其效应不是一道简单的加减算术题。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人才,包括战略视角和实操视角。
从战略视角看,人才是人力资本的表现,是知识资本的实现,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因素。人才能否发挥作用受到很多因素制约。世界上的人才很多,一个单位的资源却有限。在有限的资源内,匹配什么样的人才就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人才是一个相对概念,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时间维度的相对性。一个人过去不是人才,但未来有可能成为人才;也可能过去是人才,将来不再是人才。这说明,人才是需要选拔培养的,因此要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第二,空间维度的相对性。一个人在A单位是人才,到了B单位可能就不是人才,反之亦然。这说明,人才是需要开发使用的,因此要有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第三,水平维度的相对性。一个人在同一个单位,在C群体中是人才,到了D群体中可能就泯然众人矣。这说明人才是合理配置的,要人事相匹配,而不是人浮于事,因此要有敬才的风度、容才的雅量。
从实操视角看,我们认为谁能解决问题谁就是人才。人才是组织中具有专业性与统筹力的关键枢纽,是组织发展的源动力和突破口。能推进组织良性运转、能创造价值的,都是人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能够有作为的,就是人才。改革进入深水区,能啃下硬骨头的,就是人才。这就是不论是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需要注意的是,单纯要求人才解决问题还远远不够,还要预防新的问题出现。原因在于,问题的出现往往是阶段性的,有些问题环境变了就迎刃而解了。比如,伦敦早期有很多马车,路上到处是马粪,这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可当电气化时代来临,马车销声匿迹这个问题自然就消除了。但也应该提前预见到电气化时代可能出现的新的问题。
三、新时代高校人才工作的冷思考
高校是人才汇聚的天然场所,不仅集聚人才,而且培养人才。纵观中外大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任何一所大学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因此高校之间的人才争夺战一浪高过一浪。针对高校抢人热,我们提出三点冷思考。核心观点是人才工作必须与本单位的目标、资源相匹配。
第一,人才引进要有系统谋划。小朋友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要,通常被认为是不成熟的表现。一个成熟的单位,也不应该看到所谓的人才就要引进,而是要通盘考虑,要深入思考这个人才引进以后是否有助于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资源能否跟上,能否和已有团队达成默契,是否会形成新的竞争或内卷关系等。如果事先没有考虑清楚这些问题,就极有可能出现人才水土不服,后续营养不良的情况,无法达到既成目标。
第二,人才发展要与组织目标同向同行。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可以被归结为如下这一类人——在各自的工作领域有一些建树,每天在思考和执行,希望能做出一些被认可的创新性成果。这些人是单位的基石,积少成多,可以建成一座大厦。大厦建成的前提是,所有基石都是按照建设目标排列组合的。如果人才每天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全然不顾单位发展的大局,或是人才的能力与单位发展目标不匹配,就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在单位中,我们确实会遇到这一类人,各种能力都强,但是好像在为自己做事。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人才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只有把人才放在历史潮流和单位文化中,才能让人才获得营养丰富的土壤,然后才能开花结果。
第三,梯队合理化是发挥人才最佳性能的良方。从概率角度上看,只要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哪怕全是我们认为的人才,也会很快分化。有些人会变得平庸,有些人会更上层楼。所以,如果没有梯队的概念,哪怕招的全是一等一的人才,也发挥不了他们的全部才智与战斗力,造成人力才智的很大浪费。到了兵团作战这一级别,除了所谓的将才和帅才,还需要思想统一性和组织纪律性。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所谓的武林高手,平时一对一,有模有样,可是到了真正的战场厮杀,却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结合实际,做好人才梯度建设。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要求面面俱到,要人尽其才,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的发展空间,成为推动单位和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综上所述,人才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概念,必须在一个组织或组织情境中加以考量。人才只有在一定的土壤中,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人才不只是此刻被定义为人才,脱离了人才平台语境谈人才,肯定达不到预想效果。因此,人才工作必须与本单位的目标、资源相匹配。
致谢:感谢南方科技大学人力资源部全体成员对人才定义的深入讨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