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环流对全球海洋热量、物质、盐分和营养分布至关重要。对于现今的洋流模式,尤其是深水形成模式,我们目前非常熟悉。现今北太平区的海水盐度比大西洋低两个单位,所以,北太平区不可能下沉成为海洋深水。而北大西洋区,由于高盐低温,是良好的深水形成区,也就是NADW的起源地。在南极洲外围,由于大量结冰,海水变咸,形成深水。但是,这些深水能不能顺利地外溢,向广阔的大洋输出,又受到海底地形和外围条件的控制。比如,罗斯海能形成深层水,但是受到ACC和外围地形限制,无法顺利溢出。从而威德尔海的深水就成为南极AABW的主要贡献者。
在晚白垩纪到大西洋早期演化时,地球的温度更高,南北两极没有冰盖。同时,全球海陆分布以及海道分布和现今也不一样。所以,也就无法像现今南极这样通过结冰的方式形成深水。但是,我们一定知道,大洋深水不可能永远不流动,必然会有深水形成来替换原有深水的岗位。
在温室状态下,全球都很暖,两极和赤道的温度梯度小。所以,靠温度变化难以驱动深层水形成。但是,全球的降水和蒸发并不一致,导致不同地区海洋的盐度也不一样。所以,靠盐度造成的密度差会成为主要的深水形成机制。而且温盐环流强度还比较强,从低纬向高纬传输热量非常高效,以至于两极的温度都很高。
此外,无论是在温室地球还是在冰球模式,物理过程是通用的。比如,在南美西部海岸地区,通过边界流以及艾克曼抽吸作用,形成海水上涌区。
早期记录很是难获得。其中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一些海洋材料已经被俯冲下去,第二个原因是长期的后期成岩改造。第三个原因就是物质的年龄确定有一定难度。
我们在研究古老的物质时,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提升可信度,第一个就是能够准确记录古老海洋信息的物质材料,第二个就是尽量用系统思维去构建全球模式。在海洋中,铁锰结核和鱼化石(鱼牙齿)是科学家常用的研究材料。尤其是鱼的牙齿化石到处都在,研究起来很便捷。
研究故海洋的洋流模式,科学家采用的参数主要有:eND和δ13C。
关于eND的原理,我们之前已经讲过这里再重复一遍,重要的事情至少要说三遍。大陆岩石的eND偏低,而年轻的火山岛弧eND偏高。这就造成了北太平洋区表层水的eND值高。而大西洋两边是被动大陆边缘,缺乏火山岛弧,于是eND则偏低。
如果北太平洋有深水形成,深水区和浅层水交换通畅,那么深水区的eND值就会增加。这个原理我们也曾用来讨论白令海峡中层水的形成,道理如出一辙。太平洋区高的eND值,也可以被用来研究太平洋水向印度洋和大西洋流动的证据,这个在研究南亚海道演化与德雷克海峡开启时,是非常有用的研究方法。
δ13C是另外一种常用的方法。新生成的深水δ13C值较高。在随后的流动过程中,会有额外的有机质(δ13C非常低)加入,造成路径越远,δ13C值就越低。这个模式已经被现今的洋流模式证实。所以,只要我们把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δ13C值进行对比,δ13C从大到小的方向就是洋流方向。
以上两个方法在大模式洋流模式构建上还是很成功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排除一些局部因素对这些参数的影响,这是研究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我们利用上面这些简单的原理,小试牛刀,来探讨两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1)大西洋何时南北贯通?
从72Ma到59Ma,全球火山活动减弱,海洋扩张速率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逐渐降低,对应着全球的温度也随之下降了将近10°C。在白垩纪大西洋南北贯通之前,高低纬的热量传输并不高效。随着大西洋的继续打开,只要南北贯通起来,会形成南北向的深部热盐传送带,以及水和热量传输机制,使得赤道和高纬地区的温度梯度减小。
科学家如何来确定大西洋何时南北贯通的呢?
我们再次使出eND这个法宝。当大西洋南北没有贯通前,南北不同的海域会具有不同的eND值。可是在59Ma,大西洋所有地区的eND值集中在-9到-8之间。这说明,大西洋已经贯通,全水域具有了较为统一的性质。
大西洋深水热盐传送带的运转,使得低纬热量开始向高纬传送,增强了全球的趋势。天气变暖,进一步加强海洋风暴和漩涡,造成海洋垂向混合也加强。这使得地球逐渐进入了早始新世气候适宜区,也就是温室地球状态。
2)温室地球的大洋环流模式?
在太平洋区,70-65Ma是一个重要的eND值变化区间,从-4.5增加到了-3.5。这个值一直维持到了45Ma,并开始逐步恢复到-4.5的水平。北太平洋区是新鲜的岛弧区,eND都很高,通过混合,北太平洋深层水的eND值也就偏高。65-45Ma之间,eND值的升高,说明北太平洋地区表层水可以顺利地下沉到2900米以下,这是非常重要的深层水来源证据。
但是,上面的论述只能提供北太平洋形成深水,这个深层水向南扩展到什么地方?需要更多数据支持。科学问题就是这样,缺啥补啥。缺少低纬度的证据,那我们就去低纬度做类似的工作。在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地质科学研究中,有几种研究属于创新性质:拓宽时序、扩宽空间分布、应用新方法等等。
结果显示,北太平洋深水可以扩展到赤道以北地区。同时,通过其他证据表明,同一时间,南大洋深水也在生成,二者影响的交接面就在赤道以北地区。
在67Ma以来,以50Ma为界,老于50Ma的相对较冷的时期,比如61-56Ma,北太平洋的深水对流很强,但是随着全球温度从58Ma开始回暖,北太平洋的深水对流随之变弱,到了50Ma时候,就变得很弱了。50-49Ma之后,全球气温开始又变冷,按照对称原理,北太平洋的深水对流应该再次加强才对。可是,数据显示,并非如此,说明50-49Ma之后,海洋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北太平洋变得比50Ma之前淡了,盐度下降,从而不利于深水的形成。45Ma之后,北太平洋深水被南大洋深水占据。到了34Ma,北大西洋深水开始形成。
在56-61Ma之间,全球气温相对冷,海洋的风力加强,这一时期,大气和海洋环流动力十足。该时期发生了大约千分之五的δ13C正偏,这说明该时期海洋深水对流强,海洋生产力增加,把轻的12C从海洋中挪走。当然,该时期陆地上的碳库会发生变化,也会对此时期的δ13C正偏有贡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