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识别工作状态(1)—是否总是找借口 精选

已有 6672 次阅读 2022-2-1 22:4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我们做任何事情,总是有不顺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总是成功,但是成功人士总是能从做事中学到经验,为后续工作打好更牢靠的积淀。那么,如何来判断一个人做事情是否顺利,是否有前途?

根据我的观察,有一项核心指标(KPI)非常好用,那就是看对方在不顺利的情况下,是不是总是把借口放在第一位。核心表现就是:不是我无能,是困难太狡猾。无论是对领导,还是下属,如果他们开始总是在找借口,就说明他们可能不再适应自己的岗位。

我先来举几个例子,看看都是如何在用借口来掩饰自己工作能力的不足。这这些例子不对号入座,被笔者加以升华与提纯。

第一个例子:比如一个仪器研发课题组,这个课题组已经研发了好几年,资金投入也不少。当听他们的课题负责人作报告的时候,发现,整个报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原理部分,讲述这个原理如何先进。第二部分就是设计与专利部分,讲述仪器设计得如何完美,外形和结构都拿了专利。当被问及,具体的产品有进展了吗?回答说由于外国禁运零件,我国的加工不到位,后续资金不足等等,回答了各式各样的理由,总之就是目前没有具体的第一代模型。只要前面的问题解决了,后面我们立刻就能突破卡脖子技术。如果我们听到这样的报告,基本上可以妥妥地判定,这个课题组没有啥希望。

第二个例子:比如一个中层部门,经过几年时间,人员与学科方向都发展不起来。与之交谈,会告知,这个方向人才储备不足,学校的工资没有竞争力,学校不重视,学校内卷现象严重,无法解决子女和家属的后勤保障等等。碰到这种现象,基本上可以判定,需要换中层干部了。这个部门很难在短时间内有重大起色,因为各种借口已经把发展的道路堵塞。

第三个例子:比如一个下属,当被问及为什么没完成任务,或者之前的工作为什么会有失误时,会告知领导这是前任领导做的决策,是当时同事帮忙做错了,是时间不够,是因为自己是新手,是因为其它部门不配合等等。

以上的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当事人把不顺利或者失败全都推脱于外界因素,与自己毫无关系。这样做的坏处在于很难去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以为下次会有好运气,这些条件就会满足,成功自然就会来了。殊不知,事情是动态的,刻舟求剑,解决不了下一次的难题,从而陷入怪圈,总是有新问题,总是有新困难,总是有新借口,总是无法做好事情。

真正做事情的人,有雄心的人,乐观的人,会抱着批判性思维,而不是批判思维,去看待做事。

所谓批判思维,就是别人总是错的,错误都是别人造成的,自己高高在上。真让自己去解决,就哑口无言。

所谓批评性思维,就是知道事情背后的困难,能够分析出错误和原因所在,并能够从自身找到差距,提出建设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和提升方案。

对于一个导师,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学生,如果听到某个老师总是抱怨自己学生不知感恩,课题组散漫,大家对自己不尊重等等的时候,这就是一个为自己开脱找借口的行为,是不负责的行为。

有句名言,当周边的人都开始反对自己的时候,大概率不是世人皆醉而自己独醒,而是自己出了问题。(注意,这是一个概率问题,不排除真的有皆醉而自己独醒的例子。)

这个KPI不只是应用于别人,也是自我反省的一个高效切入点。面对困难,积极去解决,而不是用借口来推脱。

解决问题,完成一件事情,不是完全自己去亲自完成,我们可以找合作,拉帮手。这样就可能解决人手和时间工作量的问题。

解决问题,不是等到完美的时候才实施,这样可能永远也等不到完美的到来。大部分情况下,可能需要退而求其次,分阶段,逐步解决。

解决问题,有些事情就像鸡生蛋-蛋生鸡这样是一个怪圈,四处碰壁,三角债无法理清楚。面对这样的难题,不妨先找一个切入点,再突破。

解决问题,有些事情需要时间积累,需要执行力。很多机遇都是在做的过程中才逐步跟上。大家都喜欢扶旗杆,而不是去扶井绳。因为前者只需要很小的力就能达到效果。所以,我们会看到,越是快成功的时候,越会有人来帮你,事情的效率飞速提升。

总之,我相信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比问题多。只要不把借口放在脑门上,而是用心去思考,去分解问题,有耐心,有毅力,有推进力,有上下沟通能力,这样的人,即使暂时还没把事情完成,也相当靠谱。

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发展的呢?

当把借口梳理清的时候,人生的机遇与巅峰可能早已过去。变成祥林嫂,在人生的风雨中唠唠叨叨,为什么我没遇到一个好的一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7014-1323673.html

上一篇:轻松读懂海洋(14)气候事件—34Ma始新世-渐新世转换EOT
下一篇:论课题组团队文化建设
收藏 IP: 110.65.147.*| 热度|

10 黄永义 梁洪泽 全舒 吴斌 张红光 郑强 陈新平 张靖宇 刘立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