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你如何处理“关系”?

已有 3194 次阅读 2011-5-16 23:48 |个人分类:评论述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南京, 朋友, style, 改革开放, 所有人

我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在20多年前“下海”了,此人比我大二岁,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今年年底也就“革命到家”了。我们的社会体制三十年来果真改变了不少,但如何管理这个多元的社会成为执政者的一项重要内容,否则这个社会非乱了不可。不久前南京开放了国名党在南京的户籍档案,看那时的社会管理还是比较有秩序的,至少在南京那个地方。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所有人都有一份“档案”被形形色色的单位管理着。就连农村也不例外,只不过不像城市那么严格罢了。

改革开放了,有许多人像我的朋友那样“下海”了。他们的“档案”又该如何处理?肯定是不能销毁吧。说穿了,这个“档案”不是原来由人事部门管理的那份那个装在信封里的神秘“档案”,而是指你的人事关系挂靠在哪里。这个就是我所说的,“关系放在哪里”,意思就是谁向你的社保账户存钱?如果失业了,“关系”被会被转到人才市场,你每年还要为此支付一笔“档案管理费”。如果某公司录用了你,档案就由公司接管了,你的“三险一金”就由该公司负责。

一些艺人,如演员、作家、画家等等,有些甚至还很有名,不要以为他们是“自由职业者”,他们的“关系”是放在一些事业单位的。他们与“单位”之间的默契是,只要他为“单位”一年排够一定数量的戏,其余时间他便可以自由活动;而如果他的外部活动过多,没有排够“单位”的工作量,就需要向“单位”支付一定数量的“赔偿金”。由于外面拍戏的片酬高,所以有许多演员宁愿向单位支付赔偿金,所以单位不是在养他们,还是他们在养单位。

其实用不着掩示什么。在当今这个社会没有可以挂靠的“关系”时,人们会面临恐慌。我的一个同事由于某种原因被单位解聘,他就是不把他的“关系”拿走,尤其是党员,还面临着“组织关系”,因为找不到这种可以寄存的“关系”,去银行开账号时都要面临白眼。有了“关系”,你才可以心安理得地在“就业单位”一栏填上“单位名称”,从而在周围人的眼里算有了“正经工作”。这也许就是那些著名作家、演员宁可花钱也要养自己的“关系”的原因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444894.html

上一篇:别总以为咱有文化
下一篇:拉兹洛来哲学所讲演
收藏 IP: 125.33.73.*| 热度|

4 侯成亚 吕喆 黄晓磊 武夷山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