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5年 精选

已有 7180 次阅读 2015-12-18 00:10 |个人分类:往事钩沉|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教学, 研究, 服务, 家庭, 休闲

10年前的副教授、博士生现在已经是正教授、博士()师了。四十二岁。全家成为新上海人第六年,住在闸北区新客站-不夜城板块的“和泰花园”第五年。女儿满十四周岁,(民办)兰生-复旦中学初中毕业,参加中考,入南洋中学就读。

 

上半年全家的中心工作就是与女儿共同准备中考。为了节约路上往返时间,在她就读的初中附近租了个套间,月租金2200元,水电等另付,住了八个月。妻子和我轮流住在那边,照顾女儿生活。在当年女儿准备中考和后面的高考过程中,我给自己的定位主要是生活照顾和心里疏导,而不是学习监督。我一直努力做她的良师益友,而且自我感觉,益友做得比良师成功。下面是张抓拍的照片,多少体现了女儿和我关系的“常态”。

 

 

 

教育子女是陶冶心灵的过程,父母的心灵得到陶冶。像我这种比较迟钝的人,只是在夫妻和亲子相处中,才慢慢理解《新约·哥林多前书》中所谓

 

爱是耐心。爱是善良。爱不嫉妒、不自夸、不骄傲、不粗鲁、不自私、不易怒、不念旧恶。爱不在邪恶中欢喜,而只与真理同愉悦。爱总是保护、总是信任、总是希望、总是忍耐。爱是永恒。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要面对各种挑战。中考是第一次比较严峻的挑战,尽管她自己未必充分意识到。女儿中考本身不算成功,也不是完全的失败。属于正常发挥范围内最差的情形。阴差阳错,毕竟还是考取了市级重点中学。南洋中学的特点是有个法语班,女儿也因此有机会在高一学点儿法语。现在可能已经忘光了。大学期间出国面试时,考官看她简历,用法语问她会讲法语吗,女儿没有反应过来。考官就说,看来你不会。

 

国庆前后,父母和岳父母相继来小住。下面的照片是我们全家与四位老人的合影。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决定要购房,改善居住条件。父母和岳父母来访。我们原先还觉得可以的房间明显不够用了。我第一次当然不是最后一次体会了什么叫改善性需求。既然决定要改善居住条件,就要各处去看。限于经济实力,我们决定购买二手房,更倾向于二手新房。看房已经开始,但购房本身,在2005年没有完成。


理学院推荐参加学校“精神文明50佳”评选,未入选。我自己也觉得确实不佳。

 

教学

 

本科生课堂教学的工作量比较少。只有力学专业2002级一个班的《振动力学》课,40学时,英文讲授。班上15个学生,容易照顾到。

 

研究生名义上的课很多,但有些课学生太少而自学,所以实际也不多。大概真正讲过的有两轮(一般力学2004年春和2005博士生)《非线性动力学》,40学时,还有一般力学2004硕士生的《振动力学》,40学时。

 

博士生张宏彬和郑春龙毕业。他们都是在职博士生。第6位毕业博士张宏彬回到巢湖学院,曾担任学报主编、科研处长等。第7位毕业博士郑春龙只用了一年八个月就拿了博士学位,回到丽水学院,获浙江省教学名师奖。后来去了韶关学院,担任物理与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丁虎、丁洁玉、施沈阳入学。丁虎是继杨晓东之后第二位非在职博士生。他的毕业论文我指导的第一篇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也是唯一篇全国优博提名。毕业后留校工作,后来相继入选人才项目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硕士生李晓军毕业,他是我毕业的第3位硕士。到软件企业工作,先做技术支持,后来似乎跳槽去另外的软件企业,做销售。硕士生陈浩入学,他的毕业论文是我指导的唯一篇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

 

获上海大学王宽诚育才奖。教学方面还有个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写理论力学教材,当然也有些可以称为创意的特点。教材翌年才出版,明年再说。

 

研究

 

这一年在研究方面有些自己感觉有意思的工作。一个是关于积分本构的轴向变速运动弦线的横向非线性振动。对由耦合振动模型退化到横向振动模型所用的“准静态假设”有新的诠释。这与其说解决问题,不如说提出了问题,后面几年我们一直关注是否采用该假设的两个模型哪个更接近原来的耦合模型。在建模方面,采用坐标变化的方法,可以整合较为一般的本构关系。在分析方面,通过引入辅助变量处理积分本构关系,但只局限于核函数为指数函数的情形。后面稳定性判断也有细致的分析。这个工作是我最满意的结果之一,发表于英国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PRSLA。但比较遗憾,该论文影响很有限,或许是技术上比较复杂。

 

另一个是轴向运动黏弹性梁的横向非线性振动。基本是把前述工作思路应用于梁,尤其强调是否采用“准静态假设”的两种横向振动模型得到结果的比较。所采用的微分本构比前面的积分本构更容易处理,但运动梁的派生系统比弦线的复杂,只能用半解析方法。这个工作新的技术难点是数值方法与解析框架的结合,这部分工作是博士生杨晓东的贡献。论文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IJSS。似乎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除了上述具体研究工作外,有篇写了有一年多的关于轴向运动弦线振动及其控制的综述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 Applied Mechanics Reviews上发表,AMR。该文全面地总结了到发表之时的研究进展,包括甚至有节制地突出了作者自己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似乎可以说,该文的发表意味着作者在轴向运动弦线方面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第二次申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很荣幸地入围答辩,但最终还是没有拿到。当然很失落,但后面还有机会,因此也没有特别沮丧。推测多少甚至主要是由于入围杰青答辩,同年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博士后”。该表彰是庆祝中国博士后制度建立20周年,有些被表彰者已经是国内外的院士,在学术界的多数是杰青长江。我混迹其中,深觉惭愧。

 

博士毕业后继续进行的博士期间工作有个总结,作为刘老师领衔项目的第二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学科二等奖。我指导几个在职博士生在分析力学方面的工作也有个初步总结,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虽然我以分析力学开始自己的科研,但当时主要兴趣已经转移。这些所谓的学生工作的技术方面我不是特别清楚,或者说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弄清楚。但从他们发表论文的期刊和引用判断,他们到我这里后研究质量都有显著提高。傅景礼和张宏彬在国内分析力学同行中率先在Physics Letters A, Journal of the Physical Society of Japan, 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大概在他们毕业以后的10余年,国内分析力学研究获得的国家科学基金明显增加,学科的弱势地位有所改变。我很高兴地看到自己对早年从事的学科发展多少还是出了些力。

 

服务

 

随着年资增加,从事的学术服务工作也日益增加。总体上,我的学会工作比较少。从1999年起是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03年起担任下设非线性动力学与稳定性专业组副组长。2004年起,是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相对而言,期刊的兼职多一些。2005年已经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的《力学与实践》《动力学与控制学报》《力学进展》三个期刊的编委。开始担任《应用数学和力学》中文版和英文版的编委。另外还是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编委

 

休闲

 

虽然很繁忙,但闲书还是在读,只是不再写读书笔记。因此现在想不起来到底读过什么书了。我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好友王多(明年底回忆1987年时应该要写到)曾预言,我结婚后忙起来就顾不上读书了。我想现在已经过了最忙的时候,他的预言没有成立。读书从来没有间断过,间断的只是记读书笔记。其实也不是忙得没有时间,只是忙得没有了情绪。

 

特别是在女儿学校旁住时,靠近复旦校园。大大小小的书店很多,经常去转转,简直好像回到了十年前在交大读书的时候。买的书主要是散文小说古诗词和人物传记等比较“软”的读物,通常也会随手看看。

 

这一年不记得有全家外出旅游。我自己利用在金华开会的机会去游览了千岛湖。还去了德国接壤奥地利的山区小镇开小型研讨会。研讨会是邀请参加并限制人数,主办者想到邀请我,可能就是看到了AMR上那篇综述,因为会议主席是AMR当时的主编。那个会的传统是上午报告,下午爬山,晚上讨论。下面的照片就是爬山到顶时所摄,也有些一览众山小的意思。

 

 

 

顺便一提,在那个会上认识了CW Lim,开始了我们合作。他邀请我当年年底到香港城市大学工作。后来全家到香港玩,不过那是第二年的事情了,明年年底再说。

 

2005年过去虽然只有十年,现在有些恍若隔世的感觉。

 

过去已经写过十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944134.html

上一篇:厦门胡里山上的花草树木
下一篇:《世界文明史(第四卷)》
收藏 IP: 101.80.223.*| 热度|

6 姬扬 彭真明 袁天宇 邵鹏 shenlu decipher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