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ysicsxuxiao 致远

博文

不靠谱科普:关于颜色的那点事儿(1) 精选

已有 10302 次阅读 2013-5-29 01:23 |个人分类:高级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普, 颜色

这不是一个好话题。

因为,据说,人类感受的信息的70%来自视觉(我现在也没搞清这个说法的来历),而信息之丰富,又以颜色为最。人类可以分辨约1千万种颜色(注1)。我们是如此依赖颜色,以至于每个对颜色能够分辨的正常人,都将其对颜色的分辨和理解,作为自己的人格建立和三观存在的基础。所以,每个人内心里对自己哪怕是不靠谱的颜色的理解和感觉,都异常自信。我们经常听到人们为颜色问题吵架,从买衣服买家具到高雅的艺术问题,不一而足。

依我主持光学设计多年的经验,其他种种光学指标,工程师们极易达成共识,而一旦涉及颜色,往往吵得不可开交。究其原因,是“颜色”要讲感觉,跟人的感受和认知相关,而不是一般懂些基本物理原理的人的直观理解。比如,有很多学物理的“民科”(不是贬义,我就是“民科”)总是以为一种颜色对应一种波长,那么请你想想,为啥黄颜料兑蓝颜料,兑出来绿色呢?

总而言之,颜色是个麻烦话题。

但是,基于我们天狼星使者的一贯立场,越是吵架越要上,所以冒死讨论一把颜色。

(1)讨论颜色的三个要素

讨论颜色,要考虑三个要素:光源、观察物、感受者。

经验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光源下,往往会有不同的颜色感受。在太阳下,颜色总是亮丽而明快;在烛光里,颜色总是暧昧而温暖;在舞会的彩灯闪烁中,你甚至分不清舞伴的衣服颜色。为了使讨论有个限定,我们一般是使用“白光源”照明,而不是红光源、绿光源,来讨论颜色。最为典型的白光源,就是太阳。但是,仅就太阳而言,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我们可以清楚感受到,结果往往不同。我们会将照明光源和环境合起来考虑,定义标准的白光源。而这些标准白光源的区分,则是依靠“色温”来进行的。粗糙地讲,色温越低的光源,光看起来越偏红,或者说偏“暖”;反之,光源会偏蓝,或者说偏“冷”。

注意,看起来偏“暖”的色温低,而不是色温高。这是因为,色温的定义真的来自对炼钢炉的观察,钢水的温度低的时候,我们发现钢水发的光偏红,反之偏蓝。而颜色的“冷”“暖”则来自你的感觉:雪山上当然温暖不了,坐在屋里对着炭火当然暖洋洋。

再说观察物。观察物既可以是真是自己发光的光源,比如太阳;或者仿佛自己发光的“光源”,比如蓝天;也可以是在给定了光源的环境中的实际物体,比如一棵树,一叶草。在光进入我们眼睛以前,将被光源发射,被物体吸收、散射、折射或者反射。。。所以不同波长的光以不同的强弱成份混合着进入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见了五光十色的世界。

最后说说观察者-我们人类。我们会感觉明亮和黑暗,对这感觉的衡量我们称之为“亮度”;我们可以感觉到不同的颜色,这感觉的衡量我们称之为“色调”;我们可以感觉到有的颜色“纯”,而有的颜色好像是兑了牛奶或者兑了炭黑,这“纯”的感觉的衡量我们称之为“饱和度”,越“纯”,饱和度越大。

我们人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光源本身比较靠近“标准白光源”的时候,白的东西,我们还是将之看成白的东西,绿的还是看成绿的,而不受光源实际的光的成份的影响。这样的好处是,阳光下你比较白,在烛光里,你还是比较白。这种感觉,称之为视知觉恒常性

2)本节有趣的观察和思考题

(2.1)阳光下的绿色树叶,在烛光里还是绿色的吗?

(2.2)粉红色衣服的泡到水里,是什么颜色?

(2.3)看到彩虹的时候,我们看到红橙黄绿青蓝紫,但是我们的感觉里,通过紫色又可以过渡到红色(卖彩笔的人经常在紫色后面排上红色),为什么我们在彩虹里看不到紫红?

 

 

注1:不同文献有不同说法,到底这些说法是什么意思,如何考虑的,需要再查文献验证。请见:http://hypertextbook.com/facts/2006/JenniferLeong.shtml

 

 

色系列(8)色系列(7)色系列(6)

 

色系列(5), 色系列(4)色系列(3)色系列(2)色系列(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1678-694456.html

上一篇:“大赛余韵”求救(为招徕求救,内含图片)
下一篇:冒险贴图
收藏 IP: 14.150.8.*| 热度|

37 曹聪 戎可 庄世宇 孙学军 鲍得海 吕喆 武夷山 陈学雷 陈冬生 文克玲 李竞 杨正瓴 王锟 赵美娣 李学宽 蔣勁松 李土荣 徐大彬 何宏 田云川 张文增 冯利霞 史彭慧 曹广福 张玉秀 戴德昌 赵斌 刘立 刘光银 陆俊茜 曹小晶 应行仁 张冠军 钟灿涛 骆小红 zzjtcm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1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