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高校补充师资,受到大学排名的影响,几乎清一色都以发表sci论文及影响因子为基本标准。
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1 专业或研究领域的不协调甚至相关度太低,许多引进的洋博士的研究方向与现在工作的专业相关性太小,而且是清一色的,他们的共同点是文章多些,发表的杂志好些。要知道,学科的教师一是要杂交,二是要有学术生态。有些非常有特色的专业,进的教师对所工作学科的研究内容与专业内涵一窍不通,没有学过也没有研究过。如果部分这样的教师是可以的,如果许多人都不懂专业,甚至离专业太远(至少应该有不少教师离这专业靠近),这是有严重问题的。而且许多人工作后,研究的课题延续着原来国外博士后或博士研究,与现在工作的专业无关。有些教师也不认真学习现在的工作专业,学科也没有有效安排专业熟悉或学习,多少年后,他们可能还是专业盲或者只是对学科肤浅的认识。这样的学科是很危险的。
2 工科专业进来的教师许多都是理科的,甚至占大多数,因为他们sci文章多。我是学理科的,对工科许多就不懂,我们学科老教师中有不少是工科的出身,与我学理科的互补,没有他们,我们这工科专业无法办下去。工科学科中应该是绝大多数有工科背景,部分理科背景是合理的。我都担心,有些工科专业今后的教师带学生下厂时,看不懂设备与工艺,更谈不上进行教导了。理科教师占大多数时,这样的工科今后还能成为工科吗?
3 许多三十岁左右的国外博士及博士后回来,因为在国外教授课题组中发表了一些sci影响因子好的文章,回来就是教授甚至特聘教授。给了许多经费及实验室。当然,他们回来给科研启动费,给实验室,配研究生是对的,因为他们的研究方向都没有确立,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很快就给个教授甚至特聘教授,一是对现有教师心理的冲击,二是对这些新进年轻教授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他们的钱多呀,有合同的呀,多少年内要申请到国家课题,发表多少文章呀。这时候,他们更不敢轻易改研究方向以适应现在的新学科的研究方向。让他们骑在考虎背上下不来的感觉。
现在的大学已经疯了,眼睛蒙上乱跑。除了院长校长们做决定外,其他教授根本一点发言权都没有,唉,这就是目前的‘有奶就是娘’的伟大战略。
当然,我不是全盘否定引进人才,许多人才的确是优秀的。但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特别是学术生态,如何长远发展?这是应该研究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