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罗非

博文

学术争端的制胜关键:孔子是怎样成圣的——禅的行囊(之六十四)

已有 2554 次阅读 2018-1-18 11:21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论文, 学术, 理论, 著作, 大科学家

导读:古往今来的学者们,都想给禅下一个定义。但真的研究到了某个阶段之后,就不再做这种尝试了。正如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谁想说三道四都可以,但说过之后再回头看,连自己都会觉得不满意。古人说,学医三月,天下无不可治之病;学医三年,世上无可治之人,也是类似的感受。真正高深的学问,越是研究到接近其核心,就越不愿意用语言给它概括出来。这也是孔子所说予欲无言时的那种感受。

   《论语》上的那则故事很有趣。当孔子发出了我不想写什么东西了的感慨时,子贡有点坐不住了,就说,老师您要是不写点什么,我们就更没的可写了!(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于是孔子就说了他的那句名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如果读者综合这里的上下文,自然不难看出孔子所说的无言不是自己想从此做哑巴,而是不再想留下文字著述的意思。可见自古以来学者的传统,就是老师建立理论,学生们借题发挥。由于孔子删《诗》、《书》,订《礼》、《乐》,晚年喜《易》,自著《春秋》,他的学生们才可以子曰诗云地写文章。如果孔子当初什么文字都不留,学生们确实就没得写了。所以子贡才会着急。

   然而,孔子的学生们毕竟都很聪明。孔子自己不肯写,学生们还可以把老师说过的话编辑起来,于是就有了《论语》和《孔子家语》。这个风气到后来,诸如庄子、孟子、荀子等干脆直接就引子曰,反正时过境迁,孔子究竟说过什么也无从考证了。再后来到后世儒家学者,则以我注六经的方式,让六经注我,借助孔子的著述,完成自己思想的表达。反正中国人喜欢追封追认追授,总要等某某死掉之后才会称其为圣。所以,活着的时候不管说什么,都只有借古圣来立论。至于自己发明的话,就只有等着自己的徒子徒孙们来发扬光大,把自己树立成圣人了。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的学术界,都很重视继承人的培养,讲究桃李满天下。因为,继承人越多,他们的学术地位越高,自己就越有机会名垂青史,被后世徒子徒孙捧成圣人。如果像荀子那样,口无遮拦,把同时代的十二子都遍了,那么就可能遭到其他的联合抵制,再也没有机会变成圣人了。话说回来,什么时候,圣人只能活在后代徒子徒孙的嘴里了?那样的圣人还好意思自称圣人吗?至多可以算上被历史大浪淘沙下来的人吧?话说,大浪淘沙剩下来的,可未必都是金子。比较大块的石头一样能剩下来的。不然的话,海边的鹅卵石岂不都成了金子?

   所以,古人就学会了这一招,如果自己不是金子,至少也要做个大块石头。


*****************


   “学禅就是修禅,他说,不过它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觉悟。要在静虑中修行,获得觉悟,需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修建禅堂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在禅堂里修习入定,你的妄念慢慢地就会离你而去,自性的智慧就会渐渐生起。这种智慧是我们自己本来的面貌,是我们的本性。他滔滔不绝说了许多,虽然听起来很像在上课,不过确实还挺认真的。而且茶确实是好茶。

   谈话又提到我,提到我翻译过一些佛经和佛教文献。他不以为然地摇着头:西方的语言很难传达佛陀的深邃思想。古代的高僧把佛经译成中文是很严格很准确的,现在再翻译成西方语言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中国的僧人现在读佛经还经常碰到不懂的地方。一个西方人,而且还不是出家人,怎么可能去翻译佛经呢?

   我只好说,翻译是我的修行方式,重点并不在文字上。于是他不再说话了。沉默了一会儿,他问我们还有没有别的问题。我赶紧说,打扰你这么久真不好意思,时间不早了,我们该走了。谢过他的款待,我们站起身来向门外走去。站在院子里道别的时候,我顺便夸奖了寺院的建筑:我很欣赏它的用材和风格,中国太缺少这样清新质朴的寺院了。他显然误会了我的意思,以为我是在讽刺他的寺庙看起来太寒酸。他解释说,这两座石头房子和钟鼓楼都是临时性的,他正在筹划兴建一所规模宏伟的寺院,全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我再次无言以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9-1095502.html

上一篇:古语拾翠:教育的核心精神何在?——禅的行囊(之六十三)
下一篇:生命端点的寻觅:观察世界的科学精神——禅的行囊(之六十六)
收藏 IP: 36.102.212.*| 热度|

1 黄仁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