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岩论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elugj     眼见为实, 眼见未见得实!

博文

从“矿床成因与论文”说开去 精选

已有 5992 次阅读 2009-2-26 15:37 |个人分类:学场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论文, 学风, 地学, 成因, 矿床

矿床成因与论文
 
刘继顺
 
2009-02-26
 
 
 
科学网上讨论“学术空气与论文”方面的博文,已经很多了。但发言的地学界人士较少,似乎地学界还是一片净土。在此,借科学网宝地,往地学界堂子里放点风,看能否引起一丝响动。
 
 
 
 
 
一、矿床成因研究需要高智慧
 
矿床成因是个高难度的课题。难就难在:不可模拟性,长时性,地域性,观察和取样的有限性。
 
矿床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历时均比人类历史悠远得多,有些矿床是多期次形成的综合体,形成后的改造与表生改造假象),至今不能在实验室重现矿床形成的过程,也许永远也不能。
 
矿床的形成受控于基本的化学原理、物理原理和生物原理,亦即矿床的形成具有共通性。但没有两个矿床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每个矿床的形成还受其所处地质环境的制约,也就是说矿床的形成有其地域性。
 
矿床成因样本的采集受制于工程的有限和局部,采集的数据始终是不全面的。
 
各类矿床成因判别图解,都是经验性的,统计性的,有限数据归纳出来的,而且有其地域性,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矿床成因的认识,应该基于扎实的现场矿床地质观察,再辅以分析测试手段。
 
矿床的发现、勘查、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矿床的认识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逐渐逼近真相的过程。最初基于地表的观察所得出的矿床认识,可能在有了钻探和坑探资料后,必须修正,甚至否定;开采以后,又得修正或否定;从浅部开采到深部开采,仍要修正或否定。
 
接近真相的矿床成因认识,能够指导矿床的勘探并且能够取得找矿成功;偏离真相的矿床成因,往往使人误入岐途,越偏越远,从而错失矿床的发现。
 
因此,矿床成因不是收集些勘查资料,采几块标本,测几个数据,套用一些经验性的判别图解,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扎实的现场观察,认真的假象剔除,细致的分析测试和周密的逻辑思维,也就是说需要高超的智慧。
 
如果每年能有一两篇经得起推敲和实践检验的矿床成因论文,就不失为一个优秀的地学工作者,甚至大家了。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1、看不太懂地质现象的,大多在做野外地质工作;看得懂地质现象的,大多到现场走马观花,迷恋于数字游戏中。
 
2、既看得懂地质现象又做扎实野外地质和研究的人,数量不太多,他们在学术界的话语权,也不太大,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混迹于“名流大腕”与高官之中。
 
3、由于做研究的,野外观察不够,只能靠收集前人的地质资料。而且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收集资料不全,特别是普查、勘探、初期开发和后期开发资料鱼目混珠。一些本已解决的问题,因为引用不当资料,又被重新提出,扰乱视线。
 
4、实验室测试数据,不如物理和化学学科那样,能够为他人实验重现而证实或证伪,目前是真假难辨,雾里看花。
 
5、国内地学界严重缺失正当的学术批评氛围。国内期刊少有质疑、答辩论文刊载。如果有人稍微较真一下,那么就有被同行视为“异类”的可能。南京大学有个叫胡受奚的教授,学术水平当在目前某些矿床学类院士之上。可他的性格有个大大的“缺陷”,那就是有点较真,无形中罪及他人,而不得入院士之列。
 
 
 
三、关于地学类学术论文
 
1、中文文献与外文文献
 
这个问题讨论得太多了,但地学人却很少发表意见。
 
前述由于地学问题有共通性的一面,但也有地域性的一面。
 
共通性方面的问题,国内外同行应该共同交流与研讨。比如说全球构造与地球发展演化史方面,成矿作用与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方面,这一领域的研究论文,全球性共赏性强,国内外同行应该交流,当以外文发表为要。
 
但地域性方面的问题,当以所在地域的通用语言发表为要。因为地球太过庞大了,一生所读论文实在太少了,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将全球各个地区的地学论文全部读到。
 
发表论文的目的的是什么?是为了方便他人参考,为他人提供工作和研究思路,避免他人走弯路做重复工作。
 
对矿床学文献而言,就是为了他人能应用自己论文的成果,为他人提供找矿思路,进而成功地找到矿床。
 
而我们关于中国某地成矿地质背景、成矿作用、成矿规律、成矿模式方面的论文,为什么一定要用大多数国人看不懂的文字发表呢?
 
这样一些外国人不看绝大多数中国人又看不懂的所谓“SCI论文”又有什么用呢?这与“垃圾论文”有什么区别?!
 
花了国人的钱,制造出来的论文仅仅为了方便洋人而不能为大多数国人所用,是何道理?!
 
不要埋怨国人的素质太低了,连外文都不懂,怎么做矿床研究,怎么去发现矿,怎么去扩大矿床规模?
 
因此,地质学与其他学科是不同的,不能以其他学科的标准来衡量地学。因为地学有地域性的一面,阅读的人群也有相当的地域性。
 
 
 
2、部分论文的严谨性存在严重问题
 
部分研究者对某一矿床的考察全程,不过一星期,尚未了解清楚矿床的基本情况,匆忙打几块标本,回实验室忙着做各种测试分析,然后发表系列论文:同位素、包裹体、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成因或成矿模式等各一篇共5-6篇系列论文就这样出笼了。
 
本人曾经多次审过也阅读过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有些矿床矿体的地理位置都标错了,有些剖面线也不对,更不用说基本地质特征的描述和有关矿床的一些数字了。这样一些论文,其结论的可信度实在令人怀疑。
 
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中文刊物上,而且在外文期刊,如Economic Geology这样的重量级“SCI”期刊上,都时有发现。
 
 
 
3、测试数据的可信度方面存在问题
 
其他学科已揭露出了许多数据造假案例,因为论文数据常受到他人实验室的检验。
 
地学类测试数据存不存在造假嫌疑呢?测试数据有限,许多达不到统计的数量要求,得不出规律性的结论。此时钱花了,没有解决问题,而又需要论文交差,会不会有人为制造出规律的事例呢?
 
 
 
4、抄袭与剽窃
 
这一方面的问题地学界也是存在的。许多年前曾经揭露出来过某大学的一宗抄袭剽窃案件,但总体看来,揭露出来的少之又少。
 
与大多数学科不同,地学论文抄的,多是未曾公开发表的地质报告和地质科研报告。难道没有公开出版的地质报告与科研报告就不受知识产权的保护吗?
 
许多不同作者发表的论文,内容大同少异,不知道谁抄谁的。
 
引言部分,矿床发现与勘查过程的交代极为简单;参考文献能省则省,根本反映不出所在地区前人的贡献与研究勘查历史原貌。
 
这方面,有时候,不能责怪文章作者,而是编辑部以篇幅所限给“咔嚓”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7739-217316.html

上一篇:430纹石论矿
下一篇:兰坪铅锌矿近日发现论,意欲何为?
收藏 IP: .*| 热度|

6 廖永岩 陈丽娟 刘玉平 鲍博 朱志敏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