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岩论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elugj     眼见为实, 眼见未见得实!

博文

昆仑山前一棵草 精选

已有 5186 次阅读 2024-1-25 19:57 |个人分类:地学人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昆仑山前一棵草

刘继顺

 

2006年5月15日至22日,应友人邀请,我们进昆仑山看矿。

经过5个小时的飞行,16日凌晨才到乌鲁木齐,接着又飞到喀什-真正的维吾尔族风情的故乡。我们顾不得去领略沙漠的广袤和绿洲的静美,驱车便往阿克陶昆仑山进发。

在经过一段戈壁沙石路的颠簸之后,顺沟进了山。三个小时的行程,居然没有碰到一个人,只有一条蜿蜒的可称之为“路”的车辙,伸向远方。怪不得人们常说:到了新疆,才知中国之大。

刚到沟口,一阵狂风袭来,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当地人说“下土”。我们不得不停下来,待风沙过后,我们的车便成了“麻子”,斑斑点点,我们知道那是沙子击打车身,磨去了油漆之故。

顺沟前行,眼前突然一亮,绿的。待到近处,我们忍不住停下来去抚摸它。扎手,原来这是一棵骆驼刺(骆驼草),在漫漫的黄沙中是如此的翠绿,仿佛从没有见过这么绿的植物。她是如此的顽强,又是如此的娇媚,竟然能从黄沙石中冲顶而出。

继续前行。不知转了多少湾,爬了多少坡,终于到了矿部。我们便下了车,安营扎寨。

环顾四周,山高坡陡,峡谷纵横,人烟稀少,秃山飞尘。

这是一幅原生态的景象:一山比一山高,一山比一山险,一山比一山壮,一山比一山奇,棱角分明,刚劲挺拔,活像一群裸体男子在进行激烈的健美比赛。

一条小溪从雪山走来,清幽幽的,溪的旁侧便长着绿草白杨。此情此景,我们才体会到“水是生命之源”的真正含义。我们用手捧了些水喝,呀,冰冷冰冷的!向导柯尔克孜族牧民告诉我们:这是雪化成的水。在初春化雪的季节,晴日下午五点钟左右,这条小溪便斯文扫地,瞬间的洪水使其变成了一条浊龙,裹沙滚石,摧枯拉朽,咆哮而去。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进坑道上高山,调查取样,与我们一般所做的工作大体相同。只是没有移动信号,不能打手机,也不能无线上网,与世隔绝。

有一天,我们要去一个地方考察,平距大约500米,高差却有400米。除了上世纪50年代的前辈到过外,很少留下勘查者的足迹。我们从图上分析,看出其重要性非比寻常,发誓一定要上去观察。这么一点路,却极度艰难,在经过几个“M”的爬上爬下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一看时间,五个小时过去了。往下看,奇险异常,如果刚才失足了,跌下去必成肉饼无疑。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劳动果实。矿化带宽达20米,长度大于100米,局部铅锌品位高达8%。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学林深处贵涉远,人迹举至有奇观”的真谛。

在离开此地时,我又看到了那棵青青的骆驼草,对她敬意油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她始终秉持着坚定的信念,固守着挺拔的精神,为漫漫黄沙点缀绿意,撑操生命的奇迹。我们,习惯了闹市的尘嚣,物欲横流的争夺,不是显得过于渺小些么?

昆仑山前一棵草,你是我的骄傲,你是我的宝宝。我情愿化作你,追寻人世间的美好!

注:刘继顺成文于2006年5月24日。

图1.jpg 图1.一条蜿蜒的可称之为“路”的车辙伸向远方

图2.jpg

图2. 暴雨中行进在山前的卡车,艰难地寻找着进山的路

图3.jpg

图3. 雪日中蜗牛般行进在山前的轿车

图4.jpg

图4. 昆仑山前的冲沟与小溪,还有那未融化的冰,土黄色中点缀着丁点绿

图5.jpg

图5. 瘦骨嶙峋的山峰,酷似裸男;嫩绿的骆驼草,一小丛一小丛地点缀着

图6.jpg

图6.残雪,枯枝,孤树,岩缝,无不昭示着:只要下扎上顶,倔强昂然,生命就有无限可能

图7之字形上山路.jpg

图7. 之字形盘山羊肠小道

图8.jpg

图8.山路崎岖,M形的上上下下,远处山顶还有残雪

图9.jpg

图9.登顶后之无限风光:白云,蓝天,残雪,秃岩,绿草,崖悬

图10.jpg

图10.悬崖陡壁,裸露的矿头

图11.jpg

图11.蔡总、尹总与刘继顺在昆仑山前崖口:绿草,白花,黝石,骆驼刺;远处山顶之残雪

图12.jpg

图12.传说中的“地窝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7739-1419331.html

上一篇:宝山多金属矿田隐伏成矿岩体与成矿中心何在?兼论湖南3000米深首钻选址与成果以及找矿突破方向
下一篇:魔障金属铺就文明路,战略新锡产归何处有?
收藏 IP: 113.247.68.*| 热度|

13 胡泽春 杨卫东 黄永义 法文哲 尤明庆 郭战胜 郑永军 李建国 王成玉 王从彦 孙南屏 吴超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