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News 服务职业科学家的传媒

博文

欧阳自远的科普心路

已有 4016 次阅读 2012-5-15 18:24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科普, 欧阳自远



欧阳自远刚刚出差回来。

澳门、珠海、广州、贵州,15天数千公里的科普行程,让他看上去有些疲惫,清晨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衬着两鬓的白发有些耀眼。我主持了一场国际学术会议,作了七、八场科普报告,安排地满满当当。

甫一坐定,这位年逾古稀的中科院院士告诉记者此行不虚。

欧阳自远的科普经历近50年,作科普的时间越长,科普作得越多,越发觉得科普在中国还远远不够。

从偶然到自发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欧阳自远就开始作科普,比如天外来客与天人感应,小天体撞击地球与物种灭绝,月球与火星的传说与真实,外星人是否真的造访地球等。不过那时候是零星的,并没有很强的科普意识,只是觉得很多所谓的科普读物内容并不正确,宣传的甚至是伪科学的东西,我觉得应该去纠正。

作为天体化学家,欧阳自远对于探索外太空有着极大的兴趣。在他看来,只有跳出地球才能更宏观、更完整地看地球;只有把地球和太阳系的行星相比,才能对地球了解得更全面、更本质、更生动。

他选择从天外来客陨石着手。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欧阳自远研究了不少中国境内发现的陨石。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送给中国政府一块仅有1克重、从月球上带回来的石头,欧阳自远有幸研究了这块不及小指尖大的月球岩石。

欧阳自远和其他科学家一道,通过研究、分析岩石的成分等各种性质,准确地推断出这块石头是阿波罗-17载人登月采集的,甚至这块样品的编号。

到了1993年,经过30多年的积淀,欧阳自远认为中国探月时机已经成熟。他满怀希望地向国家提出了中国探月的设想。

然而迎接他的是迎头一盆凉水。地球都没搞清楚,还去搞什么月球?”“人家搞了几十年月球,我们再去搞有什么创新和特色?”“我们中国人地球上的事情都做不完,还要去探什么月球?哪有精力搞探月?先把地球上的事情搞好再说。

欧阳自远决定要真诚和实事求是地给这些人介绍中国探测月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月球探测对推进高新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支撑社会持续发展和培养科技队伍的重大作用。他们都认为研究和探测月球没什么必要,我要告诉他们不仅很有必要,而且还非常迫切。

科普的效果出奇得好。一些院士握着他的手说,欧阳,你的报告太好了,中国应该搞探月,还要加快速度。

欧阳自远明白,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探月与经济、民生没什么关系,恰恰相反,探月工程会促进多种新技术涌现,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加快技术进步,极大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也是国家地位的体现。另外,让公众了解科学,让科学改变人生,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欧阳自远坦言,其实给院士和专家作报告,并不像常人想象得那样内容深奥,给院士的科普报告在我所做的科普报告中,算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因为院士往往只是一个小方面的大专家,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可能就停留在高中或大学生的层面。

彼时起,致力科学传播成为欧阳自远的自发行为,首先是为了自己所做的工作要得到各层次专家和公众的支持,想法再好,项目再有意义,离开公众支持和国家立项都寸步难行;另外一方面,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更应该宣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这样对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才更有意义。

渐渐地,他的科普对象范围逐步扩大起来,上到国家领导,下至中小学生。一方面,科普让公众理解我们所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公众的反馈和鼓励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激励和支持,特别是很多青少年给我来信,他们要努力打好基础,提高素质,立志献身科学,永远攀登科学巅峰。

播下科学的种子

每次科普报告,欧阳自远都要根据对象调整报告内容,每一张PPT都是经过反复思考和推敲,图应该在哪里,文字应该如何表述,都要仔细琢磨。各种内容的科普报告一共有30种版本,每种针对不同的对象。

比如针对基础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的学生,他的报告会侧重基础科学或工程技术方面的内容;针对环境系的学生,讲的更多的可能是联系环境方面的知识;针对中小学生,报告更加重视启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

作好科普报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调整心态,这种态度不是居高临下地讲解知识,而是和朋友平等交谈,和大家交流理解和认识。因此,我认为宣讲式的科普是失败的,只传播知识的科普是低档的,最好的科普是思想交流,蕴含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融合人文精神。欧阳自远的科普理念让他的报告有了血肉,不再干瘪。

在他的科普报告中,经常会出现中国古代的神话和诗词,嫦娥奔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都信手拈来。

一张张饱含着他心血的科普幻灯片也记录着他的科研生涯,在他的科普中,最新的研究进展会在第一时间反映出来。

听他的科普就像赴一场盛宴,色香味和营养俱佳,是精神上的极大享受。一名听过欧阳自远报告的学生如是说。

尽管如此,欧阳自远的心中仍有深深的遗憾。

这些年来,虽然我作的报告已经超过百场,但大多数科普还是在大城市或者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那些经济落后、各种资源匮乏的地区我还是去得比较少。欧阳自远沉默了一会儿,其实那里的孩子才是迫切需要科普的人群,大城市的资源已经很多。

欧阳自远谈到自己曾经在一个小县城中学礼堂里作报告。县里的中学生都赶过来了,在不大的礼堂中,这些孩子真诚、渴求的眼神让人永远难忘,一直激励着我要对得起孩子们。

在此之前,他们都没有见过PPT,也没有人给他们作科普报告,这些地方有很多有天赋的孩子,却很可能没有机会被发掘和培养。欧阳自远的语气变得有点沉重,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即使现在有科普书,可他们又怎么买得起呢?

纵然如此,欧阳自远仍然做着不懈的努力。近几年来,他已经深入贵州的威宁、盘县、水城、六枝、黔西、兴义、遵义、仁怀、习水、赤水、余庆、大方、凯里、都匀、长顺、平塘、天柱、麻江、丹寨、贵阳市的南明区和云岩区等县区作科普报告。每一次,他都随身背着十几斤的电脑、投影设备,提前半小时到报告现场,调试仪器,将一切准备停当,等着自己的听众,几十年来,我都会提前准备好,我不习惯让别人等我,我等别人比较习惯。

他要用自己的报告,在这些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也从来不愿意麻烦大家,有人建议他出差要带一个随行秘书,帮忙照顾他的生活。然而,他拒绝了,我还干得动,没问题的

对于中国科普资源分配的极其不均,欧阳自远颇感无奈,他透露,中国科学院有科学巡讲团,希望能够组织一些大家需要的科普报告深入到资源匮乏的地方。用当前时髦的话来说,叫走基层

被忽略的使命

在欧阳自远看来,做好自己的研究是科学家的天职,作科普也是科学家的使命。科学家需要反哺社会,一方面要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另外一方面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提高国民素质,支持科学的发展。科普是文明国家、强大国家的基础。

但在中国,科研人员的这一使命受到各种无形力量的冲击。科普被边缘化,科普的成绩不能列入成果评价体系,国家的重大研究计划不允许含有科普的子课题,甚至说没有出息的研究人员才去作科普。

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文笔和表达能力都很不错的研究人员,由于研究方向,发表的论文可能全世界只有几个人会看,欧阳自远劝他:科学家作科研归根结底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以你现有的科学积累,我觉得如果你选择科普事业,可能影响的人更多,对于社会的贡献并不比做科研小,甚至更大。

那个科研人员听了他的劝告,现在已经把科普作为自己的主业,出版了大量科普书籍,在全国各地作科普报告。后来,他告诉欧阳自远:觉得人生很充实。

中国公众的科学素质低得可怕,科普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作用,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希望共同努力,争取科普春天的到来。欧阳自远怀着深情的期望。

本刊记者 王玲

欧阳自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5876-571281.html

上一篇:一个深入大众的科技庆典
下一篇:我们不仅仅只有足球 ——专访巴西农业生物技术高级科学家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