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News 服务职业科学家的传媒

博文

从国际到国内:科学新闻路线图

已有 6976 次阅读 2008-12-30 19:54 |个人分类:主编心语|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科学新闻

 
一.从科学到新闻:国际科学新闻的常规路径
 
1.科学领域与大众媒体也有很大的不同
 
包括写稿时限上的不同、文章长短的不同、对待科学意义与不确定性的差异、评价标准的不同等等。在西方,科学家与科研院所通常非常欢迎媒体报道他们的研究成果,有些甚至会积极促成这一过程。
 
2.在科学传播过程中,西方已发展出了比较完善的科学公关服务
 
比如美国科学促进会经营的非营利网站EurekAlert!和位于英国的报道欧洲科研成果的Alphagalileo网站,这两个网站发布的大多数科研新闻来自科技期刊的重要论文发表。日常科学新闻工作的大部分是从期刊和科研机构到大众媒体的过程。西方典型的科学新闻,已经形成了“No paper, no news”的习惯。
 
3.在多数情况下,知名国际科技期刊会委托重要的、有新闻性的论文作者撰写新闻稿。
 
有时候科学家及其机构也会根据自己的论文在期刊之外撰写新闻稿。论文新闻稿完成后,则会被送到EurekAlert!这样的公共平台。记者们需要注册才能从EurekAlert! 等科技新闻网站上获取资料。
 
注册记者可以提前看到即将发表的论文新闻稿(以及论文全文),这被称作限时禁发制度(Embargo System),这样做是为了让记者们有一个消化的时间,同时又要保护期刊的权益,不能因为提前发表相关新闻而影响对期刊本身的关注。
 
上述这些措施都促进了科学记者的工作而且能够使他们及时进行报道甚至是以晦涩难懂的科学发现。
 
二.中国科学新闻传播的路径缺失
 
1.研究表明,中国缺乏这样规范的科学新闻传播体系。
 
对于国内科学新闻,最大的信息源头是政府而不是科学院所,政府在姜岩的研究中所举的13份报纸样本的日常科学新闻信息源里占了47%,远远高于来自研究机构的信息所占比例,后者只占到了14%。中国科研院所作为科学信息源比例很低,媒体报道的科学内容大部分来自国外。
 
2.对于提供科研进展的科研院所,尽管数量很多,但是很多并非由于研究对公众具有重要性。
 
很多科研新闻的发布是由于有重要的论文发表、所报道的研究项目获得了资助、或是因为通过了中期或终期评估、或由于获取了科学奖励。总之,由头主要在于上述对于科学界而言标志性的事件。
 
但是,对于科学界重要的标准并不能自动转化为对公众重要。就以大众为主要读者的科学新闻媒体而言,这种科学界的标准并不能促使媒体记者撰写相关报道。
 
3.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很多机构科研新闻题目的用词加大了科学价值与大众相关性之间的距离。
 
典型的中科院网站上的新闻用词是“xx科学家(科研院所或研究团队)在xx(高影响的期刊)上发表xx论文”;或者“xx科学家(科研院所或研究团队)通过了xx评估”。这样的标题只能对小范围的科研共同体内部的人有一定意义。即使对于科研共同体而言,非本领域的科研团队的论文发表或者基金评议通常也不会产生很大的感召力。很多文章高度集中在论文发表和进行过审评的章节,而不是科学发现本身。在几乎所有的报道中,都有一些较难让公众理解的科学术语。当然,对于某些重要研究,中国科研机构有时会举办专门的新闻发布会,会邀请科学家来对他们的研究进行解释说明。然而这种情况极少。
 
4.尽管按照西方的模式沟通科技期刊与大众传媒工作意义重大,但是目前,这项工作在中国的开展情况并不尽人意。
 
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期刊编辑都表示认识到了新闻发布制度的重要,但是它们都难以形成制作新闻稿的体系。从表面上看起来的原因主要是人手不足和资源不够,也有部分期刊承认自己的论文水平不够。
 
大众传媒新闻工作者的科学素质不高也是妨碍他们利用期刊论文从事新闻报道的障碍之一。在中国,绝大多数新闻记者在大学中学习文科,即使从事科技新闻报道,也在媒体中缺乏科技方面的培训,这导致了很多媒体记者不但缺乏科技背景知识,更重要的是,缺乏了解科学界以学术论文为基础的交流规则。
 
5.科技期刊沟通大众传媒工作进展及其问题分析
 
在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的推动下,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承办的期刊编辑(及部分论文作者)与大众传媒见面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到2007年底,这样的见面会共举办了12次,超过90篇论文新闻稿被传播给了大众传媒。
 
另一方面,美国科学促进会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启动了EurekAlert!中文版,到2008年6月3日为止已经刊发了230多篇重要论文的中文新闻稿,其中大部分为国际期刊重要论文新闻稿的中文翻译,但是也包括部分国内期刊,包括《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心理学报》、《中华内科》、《世界胃肠病学杂志》等。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上述项目的效果还有待提高。从形式上而言,期刊编辑与媒体见面会的覆盖面还相对有限,部分论文新闻稿,专业名词仍然偏多,选择的一些论文也更加偏重学术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受众的兴趣。
 
三.西方科学新闻传播的主要规范和资源
 
1.基于证据的科学新闻
 
从科学新闻的角度而言,获得科技期刊的论文新闻稿可以扩大新闻线索,而且基于论文的新闻稿都是经过同行评议的,至少在特定时间内在科学上是可靠的,在表述上则比较准确。在实际操作中,科学记者们会发现这些来自专业期刊编辑或者科研团队的新闻稿有时候仍然过于专业,于是他们还要根据自己所在的媒体及其读者情况,对这些新闻稿进一步通俗化。可以说,从科研团队论文投稿、审稿、撰写新闻稿到编辑/评议人审稿,再到科学记者们利用和消化新闻稿这一过程,实现了科学的分层次的和通俗化的传播
 
2.多方求证
 
比较典型的西方科学新闻强调多方求证,通常对于一项研究进展的报道,要求进行第三方评述。通常包括,这项研究有什么可以再改进、再考虑的地方?以及下游评价,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人,让搞应用的人来评价。对于可能有争议的题目,第三方的评价尤其重要。
 
3.综合性报道(特稿),则往往展现研究或者问题多方面的特点
 
例如,一项关于最新艾滋病防治路径的研究,要探讨其伦理层面的意义。一项关于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Science的报道,不仅要考虑其重要性,还要考虑环境方面,经济方面以及社会管理方面的视角。
 
4.科学新闻的主要媒体通常是杂志,或者是报纸的科学周刊
 
西方科学新闻界重要媒体的记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记者,很多是理科博士学位转行。这一点不光是Nature/Science这样的专业期刊的新闻班,纽约时报科学周刊和新科学家等杂志通常也如此。但是博士学位并非必需。并非科学报道的内容需要博士,而是博士作为有了一定研究经历的科研工作者,通常会了解学术界的规范。比如通过文献索引寻找恰当的人进行恰当的评价。
 
5.西方科学新闻的主要资源
 
欧洲科学新闻发布网站: http://www.alphagalileo.org/
 
美国科学促进会Eurekalert!网站: http://www.eurekalert.org (部分情况下可以考虑中文版http://zh.eurekalert.org/zh/index.php,但中文版的内容不多)。
 
《自然》出版集团媒体网站http://press.nature.com/press
 
世界科学记者联盟在线新闻教程
 
 
注1:alphagalileo和eurekalert! 是世界上科研新闻最主要的新闻线索源,它们上面不刊登新闻成稿,通常是各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发布的新闻稿(意味着需要进一步加工)。这两个网站均提供embargoed(限时禁发)的信息。所谓embargoed,是指在论文或信息的正式公布日期前,对注册记者开放论文或信息内容,以方便记者提前联系采访,但记者只能在规定日期(通常是论文或消息的正式公布日期)后发表新闻稿件。由于这两家网站embargoed的信息只对其注册记者开放(要求记者或自由撰稿人提供资料证明,并签署协议)。
 
注2:不论是否希望获得embargoed(限时禁发)的新闻稿,在Alphagalileo、Eurekalert! Nature Press以记者身份注册都可以获得专家联系方式和部分论文全文等便利。而且可以每天或者每周都收到电子邮件形式的新闻稿列表。建议媒体同行都能注册。所有在职记者可以以所在媒体身份注册(在线填写表格,传真提供部门负责人签字的资料证明)。上述三个网站的注册地址为:
 
 
 
 
 
四.科学新闻报道技巧
 
1.如何寻找选题
 
No paper, no news
 
求新/求异/求全/求趣
 
新的政策?新的研究?异!=科学发展观异在何处?争议?乱像?老外/ case studies: Rabies trend
 
三聚氰胺/中科大/生物学研究生/复旦大学本科生获盖茨基金会资助/发电量
 
确定新/异的原则:围绕你的读者需求
 
民间颁奖/台湾/奥巴马/ITER
 
2. 如何采访
 
明确知道你要什么
 
寻找薄弱环节
 
A. 新发表论文
 
B. 反对者
 
C. 活跃分子
 
D. 维护自身
 
E. 学术交流
 
寻找更多信息
 
A.了解你的相对重要性/不利因素
 
B.了解对方心理/顾忌
 
C.充分准备
 
D.激发对方的参与 (Case studies: human-to-human bird flu)
 
E.控制对方
 
3. 克服困难
 
专业困难:不懂装懂与懂了还说不懂
 
多方求证
 
持之以恒
 
频繁与会
 
五.对比西方科学新闻后对中国科学新闻界的一些反思
 
1.杂志PK报纸
 
其本质是报道科学与宣传机构的不同。中国有主要国家仅见的科技类报纸。
 
2.科普PK科学传播PK科学新闻
 
西方不喜欢用科普,而西方科学新闻界也不是很喜欢用科学传播这个词,其背后与制度和组织的设立有关(科协/宣传官员;西方科学机构-传播官员)。尽管如此,科学新闻界并不排斥传播这个词。
 
另一方面,就西方媒体而言,报道性的科学新闻其数量远远超过了知识或趣味性的科普作品。在这一工作中,我们通常可以听到每个具体科学家的声音,看到他们的工作,也经常能听到对他们的评议。
 
3.传播对象:公众PK科学共同体
 
由于缺乏全国一盘棋的有组织的科学传播/科普工作(AAAS主要是作为学会集成,即科学家的利益共同体),西方的科学新闻在更大程度上,是依照不同圈子的不同组合。除了大多数发表论文的学报也会发表科学新闻外,还有很多学会组织的科学刊物,首先满足的是本领域从业者的需要,并以此蔓延。这类的刊物包括:Chemistry World,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World, Physics Today, Physics World等。
 
New Scientist 和Scientific American同样承担了沟通科学共同体的工作。
 
而中国的情况是,科普报刊数量很多,但是几乎没有针对科学共同体的传播。因为科普是自上而下的,或者面向领导汇报式的自下而上。
 
4.该面向谁来报道科学新闻
 
面向大众的科学传播/科学新闻报道是重要的,但是受众必须细分。
 
六.出版专业科学新闻杂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科学新闻的案例研究
 
1.但是,仅仅靠大众媒体来通俗化和传播专业科技期刊的内容,仍然是不够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样的传播模式不能满足科学共同体内部交流的需要。科学共同体需要通过论文的形式在本专业的小圈子内进行交流,也需要在更广泛地学术群体内进行交流,他们需要交流学术成果,也需要对科技政策、基金信息以及科学风气等方面进行相互探讨。
 
2.目前的专业学术期刊是难以满足这个要求的。
 
这不仅仅是因为专业期刊翻盖面比较小,而且还因为期刊缺乏除论文以外的内容,尤其是缺乏最新科研进展的报道性内容。另外,由于国际学术期刊的激烈竞争,大量优秀的中国科技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相比而言,国内科学期刊的论文质量略逊一筹,缺乏重大的科学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科学期刊对科学家群体的吸引力也比较有限。
 
3.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考虑专业科学新闻杂志的概念。
 
长期以来,我们的科学新闻报道一直在区分面向科学界的专业报道和面向公众的报道方面很不充分。似乎面向专业就是堆砌专业名词,面向公众就是科学普及式的教育。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面向科学界也有一个专业名词解释的问题。更重要的,两者的区别一个是重点在于那些科学界感兴趣的事情,一个是那些科学本身让人觉得有趣的事情。
 
4.科学新闻杂志的可能性或者可行性。
 
中国拥有庞大的科学家群体。
 
按照科技部的统计,2006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的专业科技工作者人数高达390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达264万人。在这些人中,全年从事全职科研工作的人达118万。庞大的科研群体,为科技类专业刊物提供了读者基础。
 
随着科研群体的兴起,科学界的自觉意识也在不断加强。
 
传统的宣传性党报党刊已经难以满足科学界自我管理的需求。科学界需要反映自己呼声的媒体,就像20年前中国公众需要一份反映自己声音的南方周末。
 
操办这样的专业新闻杂志,最大的困难应该在于其写稿的能力。
 
但是,随着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各个学科已经培养了大批博士,而在就业的竞争压力下和中国人多元价值观的逐渐形成过程中,获得了科学博士从事新闻工作已经不再是一件让人不好意思的事情。而具有科学背景的新闻工作者,通过短期的强化训练和编辑的实时指导,是有可能在短期内具备科学新闻撰写的能力,其便利程度要超过对文科背景的现职记者进行科学方面的培养。
 
为科学器材的广告商和科学服务的提供商创造广告的空间。
 
这是专业科学新闻杂志维生的基础。固然,科学器材与大众消费品不同,具有用途专一、领域特定的特点,但是它们也需要在整个科学圈中树立整体性的企业形象。
 
中高端消费品
 
科学家是最后一个未被充分开发的高收入消费群体,也是经济危机中的一块绿洲。
 
5.科学新闻杂志的口号,服务对象和栏目
 
口号:服务职业科学家
 
核心服务人群:重点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提供专业科研工作者感兴趣的共性内容。
 
栏目
 
封面/专题报道
 
政经
 
科学出版
 
科研进展
 
科学职场
 
科学纵横
 
科研共同体
 
实验短长
 
学界春秋/艺术中的科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5876-207744.html

上一篇:主编博客之五:采访部长
下一篇:科学新闻:你科学吗?(创刊号社论)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