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cunk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cunkuan

博文

委屈你了?还是厉害了?我的师大

已有 3415 次阅读 2017-9-23 21:2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双一流, 东北师大

近日国家“双一流”高校、学科放榜,各种“段子”在朋友圈里传来传去,其背后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

其中,有不少在说我的师大——东北师大的:“有6个双一流学科,数量超过半数的双一流高校”。有人为师大鸣不平或感到委屈,有为人师大感到骄傲——进入到双一流高校的“师大”也只有北师、华师两个——相对地处长春且一直被称为“老三”的东北师大,也实属不易。其实,在我的心目中,我的师大一直是不“从辱不惊”:当年曾一度师范院校不安份于做师范院校,我的师大依然雷打不动地安心于“祖国教育事业”;“孔雀东南飞”、人才流失严峻形势下,绝大多数老师依然坚守在我的师大。一直以来,无论北京还是上海,我的师大的毕业生一直是“杠杠的”——受到各地各类中小学的普遍欢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的师大的学生踏实——我想,师大校门上的“为人师表”和图书馆旁草坪石头上刻的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直铭记在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位师大毕业生的心里。

之前写过两则相关的博文,现将其重新整理一下,以此祝福我的师大——东北师范大学。

我的大学我做主

尽管经常听人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甚至连我自己也有时会这么说。然而,在我的求学路上,我却是一个“投机主义”者。

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家人是主张我学医,因为在他们看来,人总归是会有病的,医生总归不会没工作的,大不了回家开诊所,也不少挣钱,而且可以传给“小孩子”,因为我们村诊所的医生大都是子承父业。其实,这一想法也挺“功利”的,但是很朴实。

我却坚定地报考了长春的一所师范大学,理由有三:一是师范类院校不用交学费,且有师范奖学金,这对于出自农门、父亲年事又高、家境又不好的我来说,尤为重要;二是长春地处东北,不属改革开放前沿的长三角、珠三角,物价应该不贵(其实上了大学后,发现长春物价并不便宜);三是我无意中发现那个师范大学有“环境科学”专业,而中小学都没有开设此类课(不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不大可能会到中小学做老师。

要知道,那时“农林水,地矿油,师范学校粉笔头”是被人瞧不上眼的学校和专业,报考师范院校的通常是考大学处于“可上可不上”的同学首选。而我这样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许多同学、老师都认为我报“低”了。我坚持着自己的意见,给家人说是报考了省内的一所医科大学。高考结束的第二天,我才告诉了母亲“真相”,母亲泪光闪烁,以为家境委屈了我。

于是,我就成了“拿着师范奖学金,读着非师范专业”的学生。还好,若干年后,还是做了教师,当然做的是大学教师,也算没有辜负当年“每月30”的师范奖学金了。

俺是师大毕业的

我是1990年上大学的。那时有个说法:“农林水,地矿油,师范学校粉笔头”。算是比较“臭”的学校或专业。那时报考志愿,只有试图碰运气的同学才会考此类院校。当年,学习成绩还算不错的我,第一志愿报考东北师大,但凡知道我要考东北师大的,无论老师还是同学或亲戚,第一反应就是“咦,你怎么考师范?!”可见,师范院校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了。

我当年报考东北师大,理由有三:一是师范类院校不用交学费,且有师范奖学金,这对于出自农门、父亲年事又高、家境又不好的我来说,尤为重要;二是长春地处东北,不属改革开放前沿的长三角、珠三角,物价应该不贵(其实上了大学后,发现长春物价并不便宜);三是我无意中发现那个师范大学有环境科学专业,而中小学都没有开设此类课(不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不大可能会到中小学做老师。

高考成绩出来后,我只是以超出本科线12分(记得当年济宁本科线是509)的微弱优势遂愿,尽管四年大学里再也没有碰见一个同年级且比我高考分数低的山东老乡。

现在想起来,四年大学,地理、化学、生物三大学科的基础课、专业课几乎都学个遍,还清楚记得生物实验课(自我表扬一下,我生物学得好)从“环毛蚓”解剖到“家兔”,本科时的《仪器分析》实验用过当时可谓价值连城的“色质联机”。接下来,是3年的研究生学习,再接下来是博士三年(尽管当时属中科院系统,导师依然是师大的尚先生,而且婚后还“赖”在当时师大教工食堂和网球场附近蜗居)。博士毕业时,尚先生本是要留我在师大的,记得也拿到了去师大的“派遣证”,而且也去了师大医院体检,只是后面来了同济做博士后(呵呵,后面一定再写博文再交待)。

无论在同济,还是在复旦,看着坐在下面的同学,站在讲台上的我有时会心里多少有些“虚”。但又很坦然,因为我相信:

1、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前天,“曲师大”的博文出来后,我就如是评论过)?!我不相信命运,我却相信自己,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相信“天道酬勤”!

2、相信态度决定一切,持续的努力,让我这个一直“中等偏上”的人一路走来。

我的大学——“80分之乐”和“中等偏上之道”

大学毕业前夕,一个同学在我的毕业纪念册上写到:“每次考试,你是全班最潇洒的一个;只是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没有那么潇洒了~”。另一个同学写到:“每次考试前一周,其他同学在拼死拼活复习功课,你却拿本小说在教室里‘晃来晃去’,把大家‘气个’半死~”。呵呵~其实,他们说得是一回事:我的大学 ——“80分之乐”和“中等偏上之道”。

即便在我读小学时,也没有在全班“考过”第一。尽管小学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时的成绩可能要比“80来分”高出一些,但在班级里的名次却一直是“铁打的老四”。整个中学六年里,只是在初二时一次偶尔机会考了全班“第二”,之后又“回归”至“中等偏上”。还好,初中升高中超过录取线50几分,高中升大学超过本科录取线12分且在师大全校山东籍“老乡”里并没发现还有比我考分低的,也算没有浪费“考分”,呵呵~考研的成绩357,录取线大概是320,听起来还算不错,要知道,我们班上一个女同学跨学校(从师大到山大)、跨专业(从环科到生物)情况下居然还考了400多分~

不过,回想起来,觉得倒也不错:

180来分”意味着相关课程的知识,我还是掌握了大多数(基数效用);

2“中等偏上”意味着我在“圈子”里位置(序数效用),我也曾经自嘲或自我安慰:“我就是到了济宁师专,未必能考第一;但就算去了北大、清华,肯定也不会垫底~”。

3、无论是80来分”,还是“中等偏上”,总是有相对比较靠近的“标杆”在前面,这一标杆也许无意中就成了我持续努力的力量源泉。

我曾经写下过这么一段话:“无论是读书时,还是工作以后,我在‘圈子’里一直并不出色,但持续的努力使我一路走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8156-1077437.html

上一篇: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须做好加减法
下一篇:环境保护是可以优化经济发展的
收藏 IP: 116.235.130.*| 热度|

2 信忠保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