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墨之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墨人刘

博文

天赋体能?--体育·种族·文化·基因的是与非(连载之二)

已有 6438 次阅读 2008-8-7 00:00 |个人分类:科学魔鬼词典| 文化, 基因, 遗传, 体育, 种族, 种族

这是一个关于关于体育社会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综述,涉及到体育、种族、文化和基因、兴奋剂的多个方面,共20000余字,将分4-5部分。引用的文献资料列于文后的“拓展阅读”部分,基本上按照在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但因为作者对资料数据有所编排,故未注明标号。作者已经确保所有引述的资料来源可靠,如有疏漏,敬请谅解并指出。

天赋体能?

――体育·种族·文化·基因的是与非(2)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统计学的玩笑?

 

    当种族和体育试图联姻之时,另有人却拿着大剪刀随时准备棒打鸳鸯。后者的证据是,体育成绩上所谓的种群差异,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数据假象迎合了人们趣味,从而掩盖了真相。

 

    视觉刺激往往比数据更让人印象深刻,直观感受常常排挤掉理性思考,金牌的耀眼光芒足以将理性和冷静拒之千里。体育对数字和纪录的狂热追求,致使人们将胜负无限扩大,哪怕金银牌的差距只有0.01秒。

 

    请暂时忘记金灿灿的荣誉,也暂时让心理学的晕轮效应失效,现在来还原这毫秒之差的真正含义。单次竞赛的成绩差别,对于评价一个运动员的真正水平,到底有多大意义?翻开运动员的训练记录簿,你会发现,同一运动员的成绩起伏,远远大过这微不足道的0.01秒。99分和100分的差别固然存在,不过更多的是理想主义上的,而并非学习状况的完全表现。这些微小的组间差异本该淹没在组内数据之间,但我们却对此津津乐道,历史上无数的悲情英雄证明,唯金牌化在欠缺理性思考之余,同时损伤了体育的人文精神。

 

    0.01秒的差距,可能源于幸运女神的一个小瞌睡,也可能是肆虐的流感病毒、赛前的一盘沙拉、冲刺时的丝毫松懈、墙角一只不识趣的闪光灯、面对特定对手的心理压力、甚至可能是计时误差……无论如何,这些毫厘之差显然不是评价运动员体质的稳固根基,将由此导致的金银牌作为种族体质差异的证据,更是简单粗暴。

 

    如果说人们对登顶成功之巅的狂热还可以理解的话,一个常用的统计学工具,却不经意间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相关性分析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公式,找寻两组数据是否产生关联。虽然计算公式让人头皮发麻,但电脑是安抚的绝佳梳子。几秒钟就可以整出一份长长报表,最后的相关系数那一栏告诉我们,体育成绩和种族体质之间确实存在相关性。黑人云集的田径场、清一色的白皮肤飞鱼、满眼黄色的小球运动……就是抽象数据之外的直观明证。

 

    很可惜,这个数据引起的误会,远比其提供的有用信息更多。在了解数据的深层含义之前,相关性分析揭示了数据之间可能的关系,然而这种直观和简便,却使得它有逐渐被滥用的倾向,尤其是当这个结论刚好和我们的主观感受相吻合时,往往使人过分信任。

 

    对相关性最常见的认识偏差,在于轻易将其上升到因果关系,如果解释刚好又符合直观印象或已有观念,错误将会更为严重和难以察觉。诚然,当两组数据关联密切时,很可能是因果关系(太阳升降与光照强弱);但也可能是同一事件引起的两个结果(公转周期引起南北半球季节反差);也可能是两个事件共有某些信息(长夜与高犯罪率);甚至可能毫无意义(白天时长与夜晚时长)。

 

    如果在同一张图表上的分别画出月度煤炭消耗量和老年人死亡率曲线,将会发现这两条曲线高度平行,这说明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相关性。但是,是否可以通过减少煤炭消耗来降低老年人的死亡率?在能源部和社保局合并之前,恐怕得先问过气象局的意见。

 

    和寻找相关性相比,确定原因往往复杂得多,这需要控制变量进行反复实验。在结果出炉之前,为保险起见,当我们试图将优势项目与种族挂钩时,千万不要忘记审视一番别的可能。而竞技场上的肤色更替现象,似乎为解释体育成绩的种族优势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竞技场上的肤色更替

 

    面对这些枯燥的学理说教,你可能早就不耐烦了,此时你最可能的动作就是,指着百米起跑线上那一长溜的黑色身影大叫"Shut up"。

 

    不过,如果你指着的是60年代的电视节目,画面恐怕会让你大吃一惊。1960-1984年的七届奥运会上,100-400米短跑项目的黑人冠军只是稍微过半;而在黑人基普恺特坚守800米世界纪录之前,这个纪录已经被白人保持了十多年。很显然,如果选取不同的统计时段,统计结果将和直观印象大相径庭。这不是数学老师的问题,而是因为对数据的不同处理很容易导致不同的结果,况且当这些数据和我们的直观印象有所出入时,很容易造成选择性失明--尤其在偏见已经先入为主、根深蒂固时。

 

    哪怕是同一运动项目,优势族群可能也因时而异,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在中国人崛起之前,乒坛一直是欧洲人的天地;在威廉姆斯姐妹一统网坛的前后,白人仍是网坛的主流……而最具代表性的肤色轮替,当数百年来的拳坛变幻。

 

    自约翰逊以后,整个拳坛已经被黑人霸占了整整一百年,这一素材甚至已经作为常识为人所接受。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白人又开始重掌拳坛帅印。现在的重量级拳王中,拉曼的黑色身影甚至比克里钦科兄弟的博士学位更显另类。身为乌克兰巨人,克里钦科兄弟不仅拳技出众,而且都是饱学之士。WBA重量级冠军瓦卢耶夫更是有史以来最高的拳击选手,唐金赞其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在连续卫冕三次之后才首尝败绩;而胜者也是一名白人选手。白人在拳坛的重新崛起,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潮流。

 

    拳击场上的"肤色轮替",表现在黑人在20世纪初崛起并霸占拳坛,以及本世纪初在东欧白人面前黯然失色。如果我们的眼光和肤色一般浅薄,难免会心生纳闷,为何同为高加索人种的美国白人,丝毫不见重新崛起于拳坛的迹象?

 

    过分关注种族与体育表面上的相关性,极易让我们错过更深层次的原因。鉴于国家和种族之间具有相当的重叠,表面上的种族优势,很可能只是国家优势的一种表象,而后者显然具备更多的社会文化成分。以国家社会因素来解释体坛上的种族优势,并不比强调种族体质更难理解--如果不是更有说服力的话。

   

    拳击台上变幻的大王旗,既有肤色、血汗、牙齿的痕迹,背后更是摇曳出经济和文化影子。现代拳击发源于英国,分为业余拳击和职业拳击,虽然竞赛规则迥异,但业余拳击的兴衰却可折射出社会因素在拳击台影响力变化。

 

    美国一直处在现代拳击的中心地带,1904年的美国圣路易斯奥运会上,拳击首次作为正式比赛项目(属于业余拳击)入选(显然有东道主的功劳),44名参赛选手全部都是美国籍。当时美国黑人开始在经济社会领域崭露头角,但在严重的职业歧视面前,贫穷而缺乏教育的黑人青年获得好职位的机会渺茫,风光、奢华、而且相对公平的体育竞技常成了他们改善状况的最佳出路。媒体的报道更是推波助澜,鼓动了更多的黑人青年投身其中。这些也是很多肯尼亚青年踏上长跑之路的原因,不过美国黑人更多地倾向于拳击和球类运动,事实上,这也是获利最丰的项目--如果能够在微乎其微的机会中出人头地的话。

 

    和职业拳王的肤色轮替几乎同步,也是整整一百年后,在雅典奥运会上,美国拳击手的风头早已被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运动员抢尽。这种现象至少说明,中亚地区的拳击运动正在迅速发展,而且在与美国拳击届的文化交流中,表现出几乎势不可当的强势。如果将文化与经济当做体育的主心骨,只把肤色看作社会问题的表现,问题将迎刃而解。

 

    和拳击届白人的重新雄起不同,直至目前,短跑仍然还是黑人的天下,更准确的说,短跑仍然是美国黑人的天下。过去六届奥运会中,男子400米的十八枚奖牌中,美国人拿走了其中的十三枚;他们创造了男子110米栏之外所有短跑世界纪录;在雅典奥运会的男子百米跑道上,固然所有决赛选手都是黑皮肤,但美国派更为强大,除了冠军加特林之外,另有两位美国选手也进入了前五名。美国的女子短跑同样不逞多让,从1984年到2000年的五届奥运会中,黑人女选手,确切地说是美国黑人运动员在女子百米中取得了五连冠。仅有的一次桂冠旁落发生在2004年的雅典,居然败给了白人选手--以0.03秒之差。

 

    美国在短跑项目上的垄断优势形成已久,世界上大多数短跑好手都和美国有着深厚渊源,即便不是美国国籍,也在美国经受过长期的训练当黑人因为上述社会原因成为美国的短跑中坚时,自然也屹立在了世界的顶峰。考虑到美国人在大多数体育项目中的集团优势,黑色肌肤或许不再是问题的根本。

 

    因此,当我们看到相同肤色的不同族群却在优势项目上大相径庭时,或许不再需要惊诧莫名。肯尼亚运动员虽然耐力极佳,但足球水平却一直不见长进。肯尼亚的长跑好手大多来自高地部落,而擅长短跑的西非黑人在长跑项目上却无所作为。日本运动员创造了8项田径世界纪录,同为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选手,只有区区二项入帐;反之亦然,当中国的"国球"选手们将所有世界冠军悉数收归囊中时,日本乒乓球手却仍将夺牌作为目标……这一长串的数据对比表明,在解释这种优势体育项目的差异时,国家因素似乎比人种更为有效,这正是因为前者包含了更多的社会含义。

 

    文化与社会环境对体育项目中的种族优势的影响,比我们想像的更大。正因为如此,中国田径队制定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从2004年起定期派遣中长跑队和短跑队前往肯尼亚和美国受训。除去设备、地理环境等因素,在当地体育文化中进行现场取经肯定具有积极意义的。虽然花费巨资的效果仍有待观察,但这种行为本身就表明了行政部门对该项目的重视,长此以往,好成绩似乎是必然的。

 

    不过,疑问仍然存在:即便种族体质和体育的相关性被夸大了,同时承认优势项目中的社会因素,人种和体质的效应仍然未被完全排除。很多人认为,黑人不适宜参加举重和游泳,这一点就可以从体质的角度得到充分的解释。是的,我们常常以四肢修长来分析其善跑的优势和举重之不利,而用密度较大来解释黑人在泳池中的劣势,这些直观的解释可以说是体质人类学上的经典解释。不过现在却需要更多的思考,不仅因为其论证已经被上文证明存在严重问题,而且论点和论据也开始动摇。

 

    20年以前,唐纳Tanner分析了奥运会田径比赛运动员的相对腿长(坐高身高比),发现相对腿长在不同运动项目中差异明显,而参加同类项目的运动员中不存在种族差异;链球和跳高运动员最长,而马拉松、500米、100米和摔跤运动员的相对腿长最短。马拉松名列最后,你吃惊吗?

 

    正如不同运动专项之间的差异往往掩盖了种族间的平均体型差异,同一运动专项也能轻易抹杀种族间莫须有的体质差别。因为同一项目的运动员往往会倾向于某种有利体型,哪怕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肤色和头发。我相信,只要注重选拔符合举重体型的运动员,黑人在举重台上大放异彩也并非全无可能,他们需要的只是时间。

 

    泳池也并非黑人冠军的禁地。早在1988年,苏里南的內斯蒂成为了世界上首位黑人游泳奥运会;雅典奥运会上,津巴布韦的黑人选手考文特里独得三枚游泳奖牌,还包括一面200米仰泳的金牌;靠海的南非选手在泳池中大爆冷门,一举拿下4×100米自由泳接力赛金牌,这也是非洲历史上首枚男子游泳奥运金牌,我相信这绝对不是最后一枚。

 

    在这些金牌面前,黑人不适合游泳项目的谣言不攻自破,其实在此之前,那些一贯被视作合理的解释数据就已饱受质疑。美国生理学家早就发现,大学生游泳运动员的身体密度大于同样年龄的大学生(显然和肌肉骨骼的强壮程度有关)。可见,将糟糕的游泳成绩与身体密度挂钩,恐怕难脱主观臆断的嫌疑--更何况众多的非洲国家连饮水都存在困难。上文提到了苏里南位于加勒比海岸,南非则以好望角出名,即便是内陆国家津巴布韦也有着广阔的水域--这正是其国徽上蓝白条纹的来由。

 

    看来,要想让种族体质和优势体育项目联姻,还有不少礼数未曾过关。体育场上的种族优势是否真的如此巨大,仍然争议颇多;即便存在,社会文化因素似乎比种族更有说服力。

 

    正如在希特勒眼皮底下的尽掠四面金牌的欧文斯,2004年,刘翔和瓦里纳分别在110米栏和400米跑道上夺尽人们眼球。虽然"黑色闪电"换成了黄色和白色,这对双子星仍然让优势项目种族论者坐立不安。



我看奥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29-34428.html

上一篇:天赋体能?--体育·种族·文化·基因的是与非(连载之一)
下一篇:天赋体能?--体育·种族·文化·基因的是与非(连载之三)
收藏 IP: .*| 热度|

1 杨玲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