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合作中的“吃相”【发表素材】 精选

已有 11660 次阅读 2009-5-22 11:40 |个人分类:科研教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文章署名问题”。作者问道:“A搞材料合成的,B在另一个单位,搞得完全另一个方向。A拿了一个材料给B表征,结果B无意中弄了一个新的发现(非原来合作设计的实验,完全是另一个方向),并且做了所有的实验和解释(因为A不懂,也没条件做)。现在文章到了撰稿时期了。该如何署名呢?”作者在回帖中透露自己就是B,并且A想成为第一作者。这个具有典型性、有启发性帖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在这里,我绝对无意贬低A和B,只想泛泛而谈一些启发。

我就事论事的回答是:你们在讨论哪篇文章?总包文章(the whole thing)还是特指B的发现的文章?如果是总包文章,A第一;如果分开来写,A的文章A第一,B的文章B第一。但是A的文章应该先行发表。

说得再明白一点,如果A决定合在一起写,你(B)把他(A)要你做的实验的结果给他,保留他当初没有要你做的实验的结果(以便以后自己写文章发表)。A写了总包文章,A就是第一作者。而B写了“分叉”出去的文章,B就是第一作者,非常清楚。如果A提出写“分叉”文章,那么A未必写得出来,你也未必答应要A写。

合作这种事情千万要事先说清楚是谁的课题、谁的文章,做实验之前就应该把话说清楚(怎么分工、怎么“分赃”)。这个原则在《On Being a Scientist》和《Making the Right Moves》里面也说得很清楚,但是为什么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合作前脑子发热呢?

样品是别人发明的,你拿别人的样品做别人没叫你做的实验,事先总得征得样品所有人的同意吧?这不仅仅是样品的问题,还是“点子”和“越界”的问题。退一步说,万一谈不拢,你只能把别人要你做的东西给别人,保留着别人不要你做的东西谁也得不到好了。

对待这种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得远远地,不要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把自己的大目标给丢了。撇开这个帖子不谈,在科研中总会有人叫你给他干这干那,说只要你如此这般(比如提供一个样、测试一个样),就许诺给你第二作者,就像以前国民党军官许诺只要你提供情报,封你为中校一样。你屁颠屁颠地被激励起来,累死累活的给别人做,保持着幻觉。可是,你怎么也不想想:就提供一个样,别人会给你第二作者吗?就是加他自己组里人的名字,把他自己组里的人的名字拉到前面来说谁谁谁帮他修改了文章都不会给你第二作者!再说,你要了第N作者,又有什么用?就像博弈论一样,别人也许缺你的数据(或者仪器、样品)不行,但是你并不缺这篇第N作者的文章啊。更何况你屁颠屁颠测了数据、提供了样品,等了好长时间都不见别人写文章,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吗?所以,我很艰难地体会出:如果真的要靠送样品等第N作者的文章的话,那么保持平常心、当作自己打水漂了还会使自己好受一些。

那么说到“越界”的问题,科研有“界”吗?当然有啊。比如说发起合作的人想出一个点子、发明了样品,提出让你如此这般做。别人(即发起合作的人)是一直做这个课题的,你有一定技术专长,是起辅助作用的,怎么能抢夺别人的课题呢?比如别人做了大量实验,首次发现某种配方的化合物具有高温超导性能,找到你合作后,你用简单地测试了某种性能(比如电磁性能),怎么能从自己的角度写文章,把别人的首创发现、发明“包”进去,边缘化别人的首创发现而强调自己的简单测试,把自己列为第一作者呢?又怎么能抢在别人前面发表关于这种高温超导体的文章呢?

对于我自己,我有自己的做人标准。我和别人合作,只要事先说好是第二作者,哪怕最后大部分“卖钱”的数据是我的,我也按照当初约定的去做。当初说好我是帮助别人测试的就是帮助别人测试,得来的结果给别人的。我不会拿别人的样品做“兴趣题”、“提高题”。我有我自己的研究领域,如果别人没让我用别人的样品做这个、那个,我是不会做的,哪怕有潜在的黄金可以挖掘(即有潜在文章可以发),我也视而不见,这叫self-discipline。做科研当然要光明磊落,不能这里挖一点、那里挖一点、参加学术会议听到别人尚未发表结果马上抢着做、吃别人残渣剩水。

有句上海话说“吃相很难看”。我看很多合作中的“吃相”也一样很难看。吃相很难看的人说穿了就是科研的弱者,就是文章的奴隶,就是缺这篇文章不行的人。这种人别看他抢别人东西、偷别人的东西的时候全力以赴、睚眦必报,可是真正抢到了别人的东西就不知道怎么做下去,或者兴趣被另外的东西所吸引过去,丢开偷来的一个东西而去偷另外的东西,象哥伦布一样寻找新大陆。可是他从来就没有偷到手的,因为他除了偷东西以外就没有自己的原创点子了。吃相难看的人还抢别人的功劳,比如明明不是他做的工作,他却拿着别人的工作去开会宣讲,说“我们”做了这个,“我们”做了那个。我发现有些美国佬就是这样德行,上到教授、研究员,下至研究生。拿别人工作宣讲蒙混过关的、在简历里面把别人贡献写成自己贡献的美国学生大有人在。

合作呼唤self-discipline!人格第一!

后记:本文部分内容已经言简意赅地融入了我后来写的《念好科研合作这本难念的经》(科学新闻2009年第13期,第36页)的第12段。该文共计1700字,涉及科研合作“越界”的这一段150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233489.html

上一篇:关于科研和论文的随想一组
下一篇:一些幕后的花絮、心得【发表素材】
收藏 IP: 222.70.0.*| 热度|

14 武夷山 郭向云 陈儒军 杨秀海 周春雷 陈国文 刘凡丰 熊李虎 魏东平 魏玉保 刘岩 yfshao lixuke2005 chtang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