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m66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hm669

博文

《班级活动持久的威力》案例分析

已有 2413 次阅读 2013-1-30 22:47 |个人分类:观点|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office, 教育方法, 班主任工作, 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持久的威力》案例对我的思想、感情触动很大,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这么做的时候,没有考虑该用什么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自己也没有教育经验,但是心中有把班主任工作做好的理想和信念。分析其中隐含的教育思想如下:

1、有教无类(孔子)。案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这种教育思想,对学生一视同仁,集体活动人人参加,无论原来的语文基础厚实或者薄弱,为班级贡献出自己的一句话、一个成语故事人人有责。

2、因材施教(孔子)。案例中的教育方法缘于学生基础差,采取的教育措施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简单而且容易接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选择代表自己风格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故事。

3、循序渐进(孔子)。案例中让学生写出一句话,讲一个成语故事,就其难度来说,每个学生都可以接受,都可以做到。从表面看似乎每句话、每个故事都是平行的,但是学生们会在前边学生的基础上选择更富含哲理的句子,讲更精彩的故事。所以,学生们尽管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但是,他们在迅速地进步着。

4温故知新(孔子)。学生们写出的句子和所讲成语故事也许他们早就在初中时见过或者背诵过,甚至写作文时使用过。但是,未必经历过亲手用粉笔写在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和任课老师观赏,也未必体验过站在讲台上面给新认识的同学们讲这个成语故事。通过这个活动,不仅学生温故知新,就是教师也有不少新的收获、感悟和体会。

5、学思结合(孔子)。虽然案例中的两项活动内容不是课本内的知识,也没有老师详细的讲解,但是,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同时伴有积极的思考,例如建议每天听两个成语故事就证明他们在思考讲故事这件事不仅有趣而且有益。

6、知行统一(孔子)。案例本身就是“完全按照自己大脑中构思的班级,再结合眼前的实际情况去逐步执行。”而不是模仿,这就是知行统一的体现。另外,对学生有益的事情让学生做,自己也参与,这里边的知和行也是难以分开的。

7、启发诱导(孔子)。案例中虽然没有过多的语言教育,但是并不缺少启发诱导,一句话,一个成语故事,对于刚刚进入高中新环境的学生来说无异于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8学而不厌(孔子)。案例中的学生和教师无论知识基础多么差,工作经验多么缺少,都尽了自己的社会职责,重视自身的学习成长,热爱知识,保持了对学习的乐趣,对更高境界的追求。

9、诲人不倦(孔子)。当教语文的张老师反映学生语文基础太差时,作为班主任,没有畏难情绪,首先急学生所急,并且“思考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想出一个办法后,紧接着又发现问题,再次变不利为有利,效果直接指向学生的语文学习。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以诲人不倦为思想基础的。

10、以身作则(孔子)。班主任教育学生效果明显不在于言教多,更重要的是注重身教。通过以身作则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写的自己先写,让学生讲的自己先讲。

11、教学相长(孔子)。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 而是教学相长的。在案例中教师为学生指出学习方法,并且经常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活动,分享学习成果。不但教育了学生,而且提高了自己。

12、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学生的喜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把学生的生活引入教室,其生活必然受教育的影响。也许学生写在黑板上的不是他原来喜爱的一句话,甚至有些学生原来就没有喜爱哪句话,是教育活动改变了学生的生活,也使学生通过改变原来的生活受到教育。案例中的教育行为是在教室内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让学生每天过上好的学习生活,因此让学生受到好的教育。

13、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案例中班主任对学生有影响为教,师生共同都有长进为学,学习活动的进行为做。教学做是融合在一起的一件事的三个方面,不是三件事,也不是各不相关的三个过程。教的方法根据学生的程度,学的方法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1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案例中把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的理想分解渗透于学生每天的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不空洞、不虚无,这也是一种真。

 

15、把学生的个性作出发点(赫尔巴特)。“因为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所以教育者所关心的也应当是多方面的”(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文集(第三卷).李其龙,郭官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7让学生写自己喜爱的一句话,自己挑选成语故事和其他故事,都有比较大的自由空间,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

16、引起学生多方面兴趣(赫尔巴特)。案例中教师的目的虽然是提高语文水平,但是让学生做的事情却是去寻找格言、故事,引起学生的多方面兴趣。当语文水平有明显提高时,当初设计活动的目的几乎已经被忘记。

17、从做中学(杜威)。案例中班主任鼓励学生主动地探究,通过探究活动获取语文知识和经验,语文水平提高是个体主动探究的结果。教师没有把知识和学生的活动分离开,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行动中,因为学生喜爱的话没有重复,显然不是巧合,说明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执行任务,完成差事,而是在积极主动地选择着自己更喜爱的一句话。

18、认知结构与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案例中的活动是有意义学习,因为活动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也就是说,新知识的学习以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原有知识对当前知识的学习存在影响,即知识学习中存在迁移。当学生拿出这些概念与同学交流时,已经被妥帖地纳入个人知识体系,也比较容易迁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

19、普遍的适用性(布鲁纳)。学生掌握了积累和应用语文写作知识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学习方法,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已有知识应用到后来的学习上去,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其他学科。

20、自然教育(卢梭)。案例中的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顺应学生天性的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学生的才能和器官的发展是自然教育,教师引导学生每天都自我发展是人的教育,学生对环境和活动获得了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三种教育协调一致,趋向同一目标,学生受到了良好教育,天性获得完美发展。

21、教育评估(泰勒)。泰勒认为,教育就是致力于改变人的行为范型的过程;教育评估的方法不限于纸加笔的测验,凡能表明学生在教育目标达成上所获得进步的可靠证据的任何方案,都是适宜的;教育评估的性质影响到教授和学习。案例中张老师的评价来自他对学生变化的了解和感受,第一次评估“太差” 影响到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张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第二次评估“整体进步这么明显不容易” 也仍然会影响到以后的教育教学管理行为和学习行为。

22使自由和人道的传统持续不断(科南特)。科南特认为,普通教育应该赋予每个学生应该具有的各种知识、能力、思想信念、其他修养等。这是将来从事任何职业的人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具体来讲,重要的是指那些公共必修的、基础性的课程。该案例中的教育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获得知识的能力,强化了学生“坚持就是胜利”“耕耘播种就会有收获”“功夫不负有心人”的信念,还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9200-658027.html

上一篇:班级活动持久的威力
下一篇:《班级活动持久的威力》利弊分析
收藏 IP: 222.55.17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