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德国和法国面临的难题

已有 2678 次阅读 2018-12-23 09:16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欧盟两个起主导作用的国家,德国和法国,最近都出了点状况。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执政时期内,将德国经济一直维护持在一个较好的状态中,所以她也得到了德国广大选民的支持。问题出在2015年,大量的中东难民涌入欧洲、涌入德国。最初,默克尔并没有在意,对难民基本是来者不拒。这是他们的一种观念上的政治正确所致。但是,大量难民的进入,给德国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社会治安、就业方面频出问题,而在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方面也存在着分歧,有时也会引发冲突。于是,广大德国民众对于默克尔对于难民大开其门的政策甚是不满。这次默克尔宣布不再连任党首一职,是与这件事直接相关的。

所谓政治正确,就是指所谓的人权观念。难民们来到欧洲,德国和欧洲各国有义务尊重他们迁徙和居住的权利。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再加上默克尔认为德国经济状况不错,接纳若干难民应该没有多大的问题。然而,事情并没有像默克尔想象得那么简单。等难民们都来了,问题也出了,默克尔已经没有办法去处理这么多难题了。

在难民问题上,到底默克尔应该受到多大的指责,这不是我们能够思考的问题。或许,在德国,仍然会有人支持默克尔的难民政策,认为这样的政治正确没有问题。但是,需要宁静生活的德国老百姓可能不会这样来认为。在老百姓看来,国家民族的观念也都要服从利益的需要。利益受损了,所谓政治正确也就不存在了。以我看来,默克尔并不是单纯强调政治正确,只是她可能是大意了。在她看来,德国老百姓的利益不会因为难民的来到而受到损害,所以,她才有底气接纳如此之多的难民。真到发现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她已经感到无能为力了。

这个教训至少告诉我们,做任何决策一定不能从想当然出发。任何一项决策,恐怕都需要认真评估,不能够掉以轻心。一个大意,就可能在小阴沟里翻了船。毕竟,那么多难民人口进入欧洲、进入德国真不是小事情。默克尔一个小小的失误,带来了今天的后果,也是让更多的人们引以为训的。

法国的黄坎肩折腾了好几个星期了。据报道,直接的根源就是法国总统马克龙要上调燃油税。这让广大民众生活中的负担有所加重。加上法国近年来经济状态一直不太稳定,普通民众生活水准有所下降。在这个当口,你调高了燃油税,真无异于火上浇油。马克龙当选前后,一直是要维护以保护环境为宗旨的《巴黎协定》的。这也是一种政治正确的做法。要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燃油使用的减少是一个重要的措施。提高燃油税就是为了能够使民众使用燃油的数量有所减少。

当然,燃油税提高后增加的负担,由每个使用燃油汽车的人承担,这看上去很公平。但是,对于富人来说,所增加的这点负担真就算不了什么。而对于生活水准还在下降的普通百姓来说,这个负担就是比较重的了。黄坎肩们之所以反对这项政策,不是为了环境问题,而是因为这项政策带来了更大的贫富不均。黄坎肩们气的就是这一点。你要维护巴黎协定,没有错,很好。可是你为了得这个好,而让我们的生活水平更为不堪,那就真的很不好了。

我估计马克龙在推行这项措施之前,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或许在他看来,这是件好事,老百姓没有理由做出这么强烈的反应。可是,他真的没有考虑老百姓的真实感受,他可能真的就不了解老百姓的所虑所思。在他看来是无所谓的事,在老百姓看来就是大事。马克龙想的是做出自己的政绩,而没有顾及最根本的民生问题。这就是他的失误。

解决这个问题会很难吗?如果认真想办法,未必有多么的难。比如,你可以提高燃油税,但可以根据收入的多少,对使用燃油的用户,根据他们的收入不同的档次,而采取不同程度的补贴。可能这会增加国家财政的支出,可能对于限制燃油的使用有些不利。但基本的刺激减少燃油使用的作用还是能起到一些的。所谓甘蔗没有两头甜。不能所有的好处都让你一个人落下了,而你又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

就是马克龙这么一点小小的疏忽,给巴黎和法国带来很么大的骚乱,造成这么大的损失。这给我们什么教训?在面对涉及民生问题的决策时,一定要慎之又慎,一定不能马虎,不能粗心大意,不能任意拍脑门。只要时刻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做出的决策才有可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当然,所谓考虑老百姓的利益,也有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区分。不能因为只考虑长远的利益而忽视近期的利益,同样也不能为了考虑近期的利益而忽略长远的利益。要把握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也是需要智慧的。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153085.html

上一篇:一个好教员
下一篇:九二共识与今日台湾
收藏 IP: 123.116.168.*| 热度|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