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刘兵 当下正在连载《南腔北调》

博文

N36《基地》:一曲科学主义的赞歌吗?(上)

已有 5734 次阅读 2009-1-2 13:3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载2005年9月2日《文汇读书周报》
南腔北调(36)


《基地》:一曲科学主义的赞歌吗?(上)
——关于科幻小说《基地》

□ 江晓原  ■ 刘 兵

 

  □ 刘兵兄,你想必已经将《基地》看完了吧?我是一口气看完的。这套科幻经典驰名已久,以前只能在网上见到零星篇章。此次天地出版社从台湾引进全套中译本,终于使大陆读者可以大饱眼福。
  《基地》第一部写于1941年,最后一部写于1992年,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讲述一个名叫谢顿的人,发明了一种“心理史学”,可以预测银河帝国未来的盛衰,于是谢顿建立了两个基地,秘密为帝国崩溃和重建作准备——他要让中间这段黑暗时期从三万年缩短为一千年。史诗般的故事,结构宏大,气象万千,是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触发了阿西莫夫的灵感,让一部帝国盛衰史在银河系遥远未来的时空中全新搬演。
  但是,也有人认为,《基地》是一部科学主义的作品。阿西莫夫自己也曾表示,写《基地》是要歌颂科学。对此你如何看?

  ■ 实际上,我看的科幻小说比较少,也不是特别地对科幻小说有感觉,而且,以前在看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时,虽然觉得写得很不错,但在与像伽莫夫的作品相比较时,还是觉得略逊一筹。我这样说,希望不会引起众多“阿迷”们的不满,但毕竟人群中还是可以有不同的欣赏品味吧,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多元性。不过,这次看阿西莫夫的《基地》,还是能够体会到阿西莫夫惊人的想象力。在这部恢宏的作品中,阿西莫夫确实展现了一个杰出的科幻作家才能。
  但是,展示作为作家的才能是一回事,而在作品背后作者的理念却是另一回事。对于你问的问题,我觉得自己的答案是明确的:《基地》确实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科学主义作品。这是一个整体的判断,要说到细节,当然还有许多可以分析的地方,也可以找到诸多与科学主义相反的具有某种人文色彩之处。不过整体说来,我认为它的基调仍然是科学主义的。这尤其反映在该作品最基础性的创意中。作为贯穿整个作品,或是详细讲述,或是以其为叙述的主线,或是作为一个神话般的背景,如此等等,那个谢顿及其他所创立的“心理史学”,以及阿西莫夫对于作为叙述基调的“心理史学”的描述和写作的依赖,都突出地表现出了这一点。因为按照他所设想的“心理史学”,未来的历史,是完全可以按照“科学”(在这里具体地讲是阿西莫夫在他那个时代用幻想来提升了其地位的“心理科学”)的计算而得出的。换言之,也即历史背后是存在着强“规律”的——尽管那种规律背后表现出一种统计特征,可是,量子力学不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吗?

  □ 阿西莫夫开始写作《基地》“正传”,好像比C. P.斯诺在剑桥作“两种文化”的演讲还要早,那时的科学主义,是不是还比较“进步”?而在四部“续篇”和四部“前传”中,我感到科学主义的色彩已经淡了许多,这应该可以理解为阿西莫夫的这些问题上也不无与时俱进之处?
  况且,即使在三部“正传”中,也有一些在今天看来可以是颇有讽刺意味的情节。比如,基地在对付“四王国”时,将科学技术搞成一种新的宗教,最终控制了“四王国”的上层,这“四王国”后来成为基地最忠诚、最可靠的根据地。对此,如果从极端科学主义的立场出发,你也许可以理解为“科学就是应该成为一种宗教”;然而,今天又有谁会公然这样认为呢?那么,这难道不可以看成是对今天许多人忧心忡忡的“科学正在变成一种新宗教”的状况的讽刺和预警吗?

  ■ 我说阿西莫夫的《基地》,特别是讲其中作为理论基础的“心理史学”的科学主义特征,只是一个中性的论述,并不是想脱离开历史而拔高或贬低什么。但是,即使中性地说,在今天,我们仍然还是可以做出这个判断的。因为虽然阿西莫夫写作《基地》开始的时间甚早,但仍然不能说他在书中体现的那种观念在今天就已经绝迹了,而且,在一些人当中,在一些场合下,在一些环境中,科学主义远远没有绝迹。你也是搞历史的,你能相信历史背后会有那样一种可以用数学计算出来的规律吗?
  如果说阿西莫夫的小说中,科学在特定的情形下被当作了一种宗教,那也还只是出于计谋、是为了服务于其他目的的一种策略。不过,今天虽然极少会有人公然地把科学当作宗教,但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我们从不加怀疑的信仰、不加质疑的迷信的意义上来说,在一部分人那里,科学与宗教的差别真的很大吗?所以,尽管有你所说的来自阿西莫夫的“预警”,可现实却远远不是那样的理想。

  □ 即使我们承认阿西莫夫基本上是一个科学主义者(他后来突然停止科幻作品的写作,转向科普写作,也可以视为在科学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一种行动),但是从全部的《基地》小说来看,我觉得他还是一个宽容的、有分寸的、相当可以接受的科学主义者,至少我很能够接受《基地》。阿西莫夫并不僵化,也绝不缺乏想象力——笑话,一个成功的科幻作家怎么可能缺乏想象力呢?而那些僵化的科学主义者的思想特征之一就是缺乏想象力,而且还不能容忍别人表现出来的想象力。
  例如,对于一些介于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学说和遐想,比如将地球这样的行星整体视为一个生物体的“盖娅”学说、认为月球是一个中空的巨型宇宙飞船(里面住着高等智慧生物)的猜想等等,阿西莫夫也都兼收并蓄,融入了《基地》之中。这至少也表现出他对别人的想象力的容忍和欣赏吧?

  ■ 我同意你的说法。因此,说阿西莫夫是一个科学主义者,更多是在学理层面的分析,而且,对于一个科幻小说作家来说,要想成为一个极端的科学主义者,那必将会损害到其作品,因为这与想像力是有不相容之处的。确如你所讲,即便如此,他也是一个可接受、可理解的科学主义者。其实,对于科幻小说的读者来说,更关心的,也许反而是小说好看与否,而在这一点上,阿西莫夫应该是一个成功的“好看主义者”吧,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阿迷”呢。
(未完待续)


  《基地》(系列科幻小说,包括《基地前奏》上下、《迈向基地》上下、《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基地边缘》上下、《基地与地球》上下),(美)艾萨克·阿西莫夫著,叶李华译,天地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定价:215元(全11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4-208184.html

上一篇:N34束星北的故事:我们从中读到什么?
下一篇:N37,《基地》:一曲科学主义的赞歌吗?(下)
收藏 IP: .*| 热度|

1 刘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