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东南边的几所大学相继进入校庆
众多校友豪掷千金
校长、老师、校友和同学们都笑眯了眼
于是高校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
好学校->国家拨款多->软硬件条件提升->招来实力雄厚的师资->引来好学生->产生好成果和“好学生”->引来更多拨款和捐赠->软硬件条件进一步提升->......越办越好
差学校->国家拨款少->软硬件条件差->师资流失->生源流失->成果少和毕业生艰难->拨款更少和捐赠少->软硬件条件进一步老化->......越办越差
-------------------------------------------------------------------------------------------------
如今的双一流建设将有可能进一步加大这种效应。
我每次出差一座城市,最喜欢逛本地的大学
如今top 20的大学在硬件条件方面可谓美轮美奂、大楼、大草坪、全新的设备、漂亮的餐厅、咖啡厅、美食城,可以说让老外也会感到艳羡不已
但一些地方院校则是近20年没什么变化,老楼、拥挤、教室桌椅破烂、厕所臭气熏天、设备老旧、杂物四处堆砌……..
中国高等教育有四次大发展:
1.抗战时期 大量高校内迁造就了云南大学 重庆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大学等一批名校
2.三线建设时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4841580101bx5t.html大量大学内迁西部 造就了西安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中南大 促进了中国大学地域上分布更加均匀合理,带动了地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3.文革后期 一线城市大学的大教授被打倒后,纷纷逃至二、三线城市,造就了华中科技大学和兰州大学文革后的崛起。
4.211和985工程,在此不表。
四次发展说明,高校资源分布越均匀,效益越大!
从四次发展结果上看,似乎扶弱比扶强的效果更好,因为中国高校姓“公”不姓“私”。
但正是第四次大发展开始埋下了隐患,中国大学的两级分化也越来越严重。
中国目前急需提高整体民族素质,从而应对国家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而不是培养少数的精英。
而且目前中国top 30以上的高校基本上已具备造血功能,无论是办学声誉、实力、校友和校办产业方面都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因此具有很强的筹款能力。
而一些面向行业、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校,其义务是向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属于公益型的高校,如果参与太多的竞争性资源的申请,一则会影响学校办学重心,二则会加速其与社会的脱离,三则会影响广大非主流学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更大资源的浪费。
中国过去长时间的思想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处处办重点,把优势资源放在优势的大学、中学、小学上。就好比过去一个家庭,节衣缩食,把精力都放在老大身上,希望他发展好了,带动后面的兄弟姐妹,但结果往往很难如愿。
现在中国的经济实力上升了,航母下水了,空间站上天了,农民有医疗合作了,这过去都是不敢想的事情。
因此要摒弃那种“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想,而应更注重公平和公正,让每一个共和国公民都分享到相同的阳光,避免社会裂痕的进一步撕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5-30 0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