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古代先哲的睿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三火 承传文明 启古纳今

博文

李致重讲座系列:中医要发展必须过三关(二)

已有 4558 次阅读 2009-2-12 12:46 |个人分类:中医研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医, 发展

二、以中医的科学定位为突被口

中医的复兴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从体制改革与复兴中医学术两个方面努力。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则,中医学术的复兴,决定着中医事业发展。要紧的是尽快抢救濒危的大熊猫,而不是忙着兴建熊猫展览馆。所以要从思想认识上与管理体制上,逐步改革制约中医学术发展的弊端。而当前所面临的重点是,突破制约中医学术复兴的三大难关,把中医学术从桎梏下解放出来。为此,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牵头组织,把学术的事情交给学者,以中医科学学、软科学研究开路,从中医的科学定位研究上打开突被口。按照这一思路,以下谈几点看法。

(一)勇于超越现状的中医发展新思维

中国人应当明白:我们必须诚恳地面对以“历时五十载、上下三代人”的代价,而换来的中医学术的真正衰落。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已经不容许我们再彷徨和固执错误了。

面对中医学术的衰落,中医学子们懂得:中医学术复兴的重点,在于揭示其科学原理的基础理论体系。围绕这一重点,需要让更多的人懂得:科学发现源于学者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思想自由和学术民主是其催化剂,“有心栽花”的唯长官意志,并非决定因素。我们还要让众多“重临床、轻理论”的人懂得: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巩固和完善,才是提高中医临床技术的前提条件和可靠保证。几十年来我们在中医的学术发展上,尤其在中医的科研工作上所做的,就像在黄尘蔽日的沙漠中一场没有起跑线的田径赛一样。现在是应该反思,应该收场的时候了。为此我们一定要以30年前的“十一屆三中全会”的精神,在中医学术与事业领域促成一种新理念、新氛围。这就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崇尚真理,尊重科学,把学术交给学者,将中医从根救起”。这是实现中医复兴蓝图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切切不可等闲视之。

(二)以中医的科学学研究带领中医事业走向繁荣

我们必须加强中医的科学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确立起中医的科学发展观。这是突破三大难关,实现中医复兴的思想基础。

我国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文化科学的发展,既要遵循这种态度和原则,也要有自身具体、特定的内容。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门具体学科的发展,既是现代的,也是历史的——是内在于传统的历史性的演进。所以,内在于传统的历史性的演进,这就是文化科学领域的科学发展观。中医的科学发展观,无疑是“内在于中医自身传统的历史性的演进”。中医学术的发展与创新,不可能告别自身的历史与科学传统。告别中医自身历史与科学传统的时候,就是将中医“连根拔起”,走向衰落和灭亡的时候。在高扬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这一点,人们尤其需要牢记。

(三)从中医复兴到人类医学革命的未来发展大目标

中国人要明白:其一,中医是世界传统医学中,唯一具有成熟概念(范畴)体系的理论医学。其二,在世界上高度重视传统医学的今天,中医的复兴很可能成为推动人类医学革命性发展的强大动力。其三,中国在中医工作上一定要多做成绩,少犯错误,不辱使命。

我们在思考中医复兴的时候,要有历史的视野和整体的维度。其意思是:欲知中医的今天(现状),先要知道中医的昨天(近代);欲知中医的明天(未来),更要知道中医的前天(源头)。对于近代科学主义、哲学贫困、非典型性文化专制现象的长期羁绊,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全面、深刻地检讨昨天,果断、彻底地超越近代中医的“百年困惑”。只有这样,才可能实事求是地对待前天,客观真实地认识今天,清醒明智地预见明天,承担起人类医学革命的使命。否则,我们主观上尽管希望将中医“从根救起”,但是因为起跑线的迷失,很可能滑向将中医“连根拔起”的覆辙。那将是中国在人类医学发展上不可饶恕的重大罪过。

(四)中医的科学定位是关键性的战略突破口

中医的软科学、科学学研究,必须以中医自身的科学原理为前提,以中医的科学定位研究为起点。

软科学,一般指的是关于决策与管理的科学;科学学,即研究科学发展规律的科学。不言而喻,中医的科学学研究是中医软科学研究的基础;中医的科学定位研究是中医科学学研究的依据。在中医科学学研究时,对于中医步入成熟科学以来的历史,我们要虔诚的尊重,认真的学习,深入的研究,小心的求证。在回答“中医我是谁”的时候,也要知道“西医他是谁”;在回答中医“我是怎么来的”时候,更要知道西医“他是怎么来的”。当人们在思想自由和学术民主的环境里,从科学、哲学的基础上明辨中医与西医的原理之后,中医学的科学定位则不言自明。

1958年的时候,由于我国当时奉行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空前的自我颠覆。因而中医事业也随之被科学主义、哲学贫困和文化专制所包围。从1978年起,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以发展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力”为代表,使颠倒了的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决定性地位,逐步得到了恢复。然而在中医事业上的科学主义、哲学贫困和文化专制现象,依然固若金汤;中医学的科学定位问题,依然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2008年的今天,在全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为什么在中医事业与中医学术上,我们不能当像30年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那样,就长期以来“西化”中医的做法和中医学的科学定位问题,展开一场学术大争鸣、大讨论呢?!“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中国欲实现中医事业的大发展,厘清中医学的科学定位,才是最为关键的突破口。

三、历史的期待

一百年来,中医与所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样,处于“连根拔起”的危机之中。今天我们的任务,无疑是要将中医尽快地“从根救起”。可以肯定,中医的科学定位厘清之时,就是中医复兴和人类医学革命来临之时;也是终止“西化”中医之路,改革中医科研、教育,改善中医临床、管理之时。凡是科学的东西,它的生命力总是超越时空的;中医学的科学价值,决定了中医存在的必然性。笔者在“中西医之间的公理性原则和人类医学革命”一文8中,已经在这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证。此时此刻,历史正在期待我们由以往的“决策盲目、专家盲从、群众盲动”中摆脱出来,期待我们由中医的全面复兴朝着人类医学革命的目标迈进。看不到这两条历史的期待,我们就将成为人类医学科学史上不可赦免的罪人。

本文讨论至此,由然记起宋代哲学家程颢的两句诗:“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这里“有形”二字,指的是有形有象的万事万物;而万事万物之“外”,其实就是形而上了。所以从形出发向上叩问,则自然走向了道;而道者,就是指示后人认识万事万物的形上性原理。“思入风云变态”一句,体现了诗人直面复杂而多变的现实世界,热情而坦然的入世态度。可知学问造诣,有了形而上的思想境界奠基,自然会派生出求真务实的负责精神。本质上属于形上性中医学,欲求其复兴,则更须如此。在制约中医复兴的错纵复杂的困难面前,我们要有哲学和科学史的视野,也要有一批有道德、有学养的仁人志士为之淡泊名利、知难而上、不懈努力。具备了这两条,历史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期待,相信一定会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   崔月犁等.中医沉思录.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8141-151

[2]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56

[3]   李致重.中医形上识.香港:奔马出版社,2005.10245

[4]   钱学森、于景元、戴治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自然杂志,1990.33-10

[5]   华岗.辩证唯物论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118

[6]   社论.大力开展西医学习中医运动.人民日报.1958.11.18,(1),

[7]   陈佑邦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8]   李致重.中西医之间的公理性原则和人类医学革命.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64-10

(本文责编:澜漪)

收稿日期:2008-00-00  修回日期:2008-00-00

作者简介:李致重(1944-),男,山西万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教授、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软科学、科学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西医学比较。

2008113于第五届软科学国际研讨会,时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

 

 

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503-214560.html

上一篇:立春时节谈春三月养生
下一篇:2009年的气候变化特点及发病规律
收藏 IP: 58.244.15.*| 热度|

2 刘玉平 李柱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