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gyuan 土壤形成与环境演变、土壤分类与参比

博文

人为土

已有 8447 次阅读 2014-8-21 10:3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为土与人为新成土

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中有:

人为土土纲:在有机土土纲之后检索出来:有水耕表层水耕氧化还原层;或肥熟表层和磷质耕作淀积层;或灌淤表层堆垫表层。其中,有人为滞水水分状况、水耕表层和水耕氧化还原层的为水耕人为土;其他有肥熟表层和磷质耕作淀积层的为肥熟旱耕人为土;其他有灌淤表层的为灌淤旱耕人为土;其他旱耕人为土中具有水成特点的堆垫表层,其符合下列限定的为泥垫旱耕人为土:1.还原性低彩度基质上存在较高彩度的氧化铁锈斑纹;和/或2.含有螺壳、贝壳等水生动物残体的;其他旱耕人为土为土垫旱耕人为土

人为新成土亚纲:在新成土中首先被检索出来:矿质土表至50 cm范围内有人为扰动层次人为淤积物质,其中有人为扰动层次的为扰动人为新成土,其他人为新成土为淤积人为新成土

人为作用的土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干润雏形土有灌淤土类——有灌淤现象

人为作用的亚类:

     (1)暗红/黄色/简育湿润铁铝土、砂浆/暗色/淡色潮湿雏形土有“水耕”亚类——有水耕现象水耕氧化还原现象

     (2)富磷岩性均腐土有肥熟亚类——有肥熟现象

     (3)富铝/简育常湿富铁土、简育湿润富铁土、铁质/简育湿润淋溶土、紫色湿润雏形土有耕淀亚类——有耕作淀积层。

水耕表层与水耕现象、水耕氧化还原层与水耕氧化还原现象、肥熟表层与肥熟现象、耕作淀积层与耕作淀积现象、人为扰动层次的定义如下:

水耕表层:在淹水耕作条件下形成的人为表层(包括耕作层和犁底层),它具有以下全部条件:1.厚度≥18 cm;和2.大多数年份当土温>5℃时,至少有三个月具人为滞水土壤水分状况,至少有半个月其上部土层(耕作层)土壤因受水耕搅拌而糊泥化;和3.在淹水状态下,润态明度≤4,润态彩度≤2,色调通常比7.5YR更黄,乃至呈GY、B或BG等色调;和4.排水落干后多锈纹、锈斑,其下部亚层(犁底层)土壤容重对上部亚层(耕作层)土壤容重的比值≥ 1.10。

水耕现象:水耕作用影响较弱(或种植水稻历史较短,或在某些水旱轮作制下10年中只有一半或不到一半时间,当土温>5℃时至少有三个月具人为滞水土壤水分状况特征)的表层。缺乏下部亚层(犁底层),或有微弱发育,但土壤容重对上部亚层(耕作层)土壤容重的比值< 1.10。

水耕氧化还原层:是水耕条件下铁锰自水耕表层或兼自其下垫土层的上部亚层还原淋溶,或兼有由下面具潜育特征或潜育现象的土层还原上移,并在一定深度中氧化淀积的土层,它具有以下一些条件:1.上界位于水耕表层底部,厚度≥20 cm;和2.有下列一个或一个以上氧化还原形态特征:a.铁锰氧化淀积分异不明显,以锈纹锈斑为主;或b.有地表水(人为水分饱和)引起的铁锰氧化淀积分异,上部亚层以氧化铁分凝物(斑纹、凝团、结核等)占优势,下部亚层除氧化铁分凝物外,尚有较明显至明显的氧化锰分凝物(黑色的斑点、斑块、豆渣状聚集体、凝团、结核等);或c.有地表水和地下水引起的铁锰氧化淀积分异,自上而下的顺序为铁淀积亚层、锰淀积亚层、锰淀积亚层和铁淀积亚层;或d.紧接水耕表层之下有一带灰色的铁渗淋亚层,但不符合漂白层的条件,其离铁基质的色调为10YR~7.5Y,润态明度5~6,润态彩度≤2;或有少量锈纹锈斑;和/或3.除铁渗淋亚层外,游离铁含量至少为耕作层的1.5倍;和4.土壤结构体表面和孔道壁有厚度≥0.5 mm的灰色腐殖质-粉砂-黏粒胶膜;和5.有发育明显的棱柱状和/或角块状结构。

水耕氧化还原现象:土层中具有一定水耕氧化还原的特征,但厚度为5~20 cm者。

肥熟表层:是长期种植蔬菜,大量施用人畜粪尿、厩肥、有机垃圾和土杂肥等,精耕细作,频繁灌溉而形成的的高度熟化的人为表层,它具有以下全部条件:1.厚度≥25 cm(包括上部高度肥熟的亚层和下部过渡性肥熟亚层;和2.有机碳加权平均值≥6 g/kg;和3.在0~25 cm土层内0.5 mol/L NaHCO3浸提有效磷加权平均值≥35 mg/kg(有效P2O5≥80 mg/kg);和4.有多量蚯蚓粪;间距< 10 cm的蚯蚓穴占一半或一半以上;和5.含煤渣、木炭、砖瓦碎屑、陶瓷片等人为侵入体。

肥熟现象:具有肥熟表层的某些特征:1.厚度为18~25 cm,0.5 mol/L NaHCO3浸提有效磷加权平均值≥35 mg/kg;或2.厚度≥25 cm,有机碳加权平均值≥6 g/kg,0~25 cm土层内0.5 mol/L NaHCO3浸提有效磷加权平均值为18~35 mg/kg;或3.厚度≥25 cm,在0~25 cm土层内0.5 mol/L NaHCO3浸提有效磷加权平均值≥35 mg/kg,有机碳加权平均值4.5~6 g/kg。

耕作淀积层:旱地土壤中受耕种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淀积层。紧接耕作层之下,其前身一般是原来的其他诊断表下层。它具有以下一个以上的条件:1.厚度≥10 cm;和2.在大形态上,孔隙壁和结构体表面淀积有颜色较暗、厚度≥0.5 mm的腐殖质-黏粒胶膜或腐殖质-粉砂-黏粒胶膜,其明度和彩度均低于周围土壤基质;数量应占该层结构面和孔隙壁的5%或更多;或者在微形态上,这些胶膜应占薄片的1%或更多;或3.在艳色土壤中,次层颜色与未受耕作影响的下垫土层相比,明度增加,彩度降低,色调不变或偏黄;或4.在酸性土壤中,此层pH值和盐基饱和度高于或明显高于未受耕作淋淀影响的下垫土层;或5.在肥熟土中,此层0.5 mol/LNaHCO3浸提有效磷明显高于下垫土层,并≥18 mg/kg(有效P2O5≥40 mg/kg)——具此特征者称为磷质耕作淀积层

耕作淀积现象:是旱地土壤心土层中具有一定耕作淀积的特征,厚度为 5~10 cm,田间可见的腐殖质-黏粒胶膜或腐殖质-粉砂-黏粒胶膜<0.5 mm,或数量只占该层结构面和孔隙壁的3%~5%,或在微形态上,这些胶膜只占薄片面积的0.3%~0.9%。

人为扰动层次:是由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等形成的耕翻扰动层。土表下25~100 cm范围内按体积计有≥3%的杂乱堆积的原诊断层碎屑或保留有原诊断特性的土体碎屑。

灌淤表层和灌淤现象、堆垫表层和堆垫现象的定义见《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

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的近似参比中,部分水稻土可能是水耕人为土,部分菜园土是肥熟旱耕人为土。

四川水耕人为土的系统分类报道较多,王振健等在《成都平原主要水耕人为土土系的划分研究》中报道了金堂清江镇北河村、温江万春镇和林村;金堂清江镇北河村、双流东升街道办事处普贤村;彭州市濛阳镇飞星村、温江公平镇五江村、双流东升街道办事处葛陌村;彭州市濛阳镇东城村、新津县五津镇城北村的潜育/铁渗/铁聚/简育水耕人为土;周红艺和何毓蓉在《成都平原典型土系的分类在大比例尺土壤制图中的应用——以彭州样区为例》中报道了彭州桂花镇丰乐社区、致和镇太清社区;天彭镇;三界镇;隆丰镇白贤、丽春镇庆兴、天彭镇利安、升平镇银福村、九尺镇的潜育/铁渗/鉄聚/潜育水耕人为土;何毓蓉等在《成都平原典型土系分类与其生产性和生态环境特征》中报道了龙泉驿区龙泉街道办事处界牌的铁聚水耕人为土;宫阿都等在《成都平原土壤系统分类典型土系划分》报道了蒲江光明乡、西来镇敦厚社区的简育/铁渗水耕人为土;沈南在其学位论文中报道了广汉市三星堆的铁渗/简育水耕人为土;袁大刚等报道了名山二至五级阶地分布的简育/铁聚水耕人为土。可见,四川水耕人为土分类研究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区。

在旱耕人为土方面,黄雪菊在其学位论文《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小流域土壤质量空间异质性研究》中认为宁南坝子的菜园土壤为肥熟旱耕人为土,但未见其剖面形态特征的描述。成都平原、攀西等大、中城市周边老蔬菜基地,如成都平原的双流、新津、郫县、新都、彭州、龙泉驿,攀西地区的米易、仁和等地,应能发现较大面积的肥熟旱耕人为土,但目前也缺少报道。

在其他人为土壤方面,何毓蓉等在《西部山区道路建设毁损土地的退化及其环境效应Ⅱ. 川藏公路典型路段地区的土壤退化与土壤系统分类》中报道了扰动人为新成土,他们在《川西丘陵地区黄色母质发育土壤的系统分类》中报道了耕淀铁质常湿淋溶土,但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中已无铁质常湿淋溶土,更无耕淀亚类;水耕和肥熟亚类缺少报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413-821085.html

上一篇:有机土与均腐土
下一篇:淋溶土
收藏 IP: 218.6.13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16: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