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gyuan 土壤形成与环境演变、土壤分类与参比

博文

主要土层或发生层释义 精选

已有 5690 次阅读 2023-9-12 00:5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主要土层或发生层包括OAEBCR。其含义根据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13说明如下:

1.O

主要由有机土壤物质构成的发生层或层次。有些长期被水饱和,或者曾经饱和而现已被人工排干;其他从未饱和过。某些O层由弱分解到高分解的凋落物组成,如阔叶、针叶、树枝、苔藓和地衣,这些凋落物沉积在矿质或有机土壤表面。其他O层由在饱和条件下沉积并处于到不同分解阶段的有机物质组成。这种物质的矿质部分仅占其体积的一小部分,通常远小于其重量的一半。某些土壤完全由O层物质构成。

O层一般在矿质土壤的表面,如果被掩埋,它可在表面以下的任何深度。有机物质通过淀积方式形成的矿质心土层不是O层,尽管以这种方式形成的某些发生层含有相当多的有机物质。由湖积物质组成的发生层或层次不能划为O层。

2.A

形成于土壤表面或O层之下的矿质层。它们表现出原始岩石构造的全部或大部分消失,并表现出以下一种或两种特征:(1)与矿质成分紧密混合的腐殖化有机质的累积,不受E层或B层(定义详见下文)特征的支配或类似干扰。

如果一个表层同时具有A层和E层的特征,但强调的特征是腐殖化有机质的积累,则将其划为A层。在某些地区,如温暖干旱气候区,未受干扰的表层比相邻的下层暗,并且只含少量有机质,它具有不同于C层的形态,尽管矿物成分没有变化或仅因风化而略有变化,这样的发生层被划为A层,因为它在地表。保留精细分层的新近冲积层或风成沉积层不被视为A层,除非经过耕作。

3.E

矿质淋溶层,其主要特征是硅酸盐黏粒、铁、铝或其组合的淋溶损失,留下大量的砂粒和粉粒。它们表现出全部或大部分原始岩石结构的消失。

在同一剖面中,E层最常见地通过较高明度或较低彩度的颜色、较粗的质地或这些特性的组合与下伏B层区分开。在某些土壤中,E层的颜色是砂粒和粉粒的颜色,但在许多土壤中,氧化铁或其他化合物胶膜掩盖了初始颗粒的颜色。E层与上覆A层最常见的区别是其较浅的颜色。它通常含有比A层更少的有机质。E层通常位于土表附近,在OA层之下,在B层之上。然而,E层可位于土表,也可位于B层内或B层间,甚至延伸到比正常观测深度更大的位置(如果这些土层是由成土过程引起的)。

4.B

AEO之下形成的矿层。它们表现出原始岩石构造的全部或大部分消失,并表现出以下一种或多种成土作用的证据:

1.单独或组合的硅酸盐黏粒、铁、铝、腐殖质、倍半氧化物、碳酸盐、硬石膏、石膏、比石膏更可溶的盐或二氧化硅的淀积浓聚

2.碳酸盐、硬石膏和/或石膏去除、添加或转化的证据;

3.单独或组合的氧化物、倍半氧化物和硅酸盐黏粒的残积浓

4.倍半氧化物胶膜,使发生层颜色明显低于上覆和下伏发生层明度彩度,或色调更红,而铁的明显积;

5.形成硅酸盐黏粒或释放氧化物或两者兼有的变化;如果伴随含水量变化发生体积变化,则形成成土结构;

6.脆性;或

7.强烈的潜育,同时伴有其他成土变化的证据。

所有不同类型的B层都是或最初是下层。B层的典型碳酸盐、石膏、硬石膏或二氧化硅淀积层(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成土胶结的)这些碳酸盐、石膏、硬石膏或二氧化硅是成土过程的结果,并且与其他发生层和脆性层相邻(它们显示出其他改变迹象,例如棱柱状结构或黏粒淀)。

B层的例子有:黏粒膜覆盖岩石碎屑或覆盖精细分层的松散沉积物的土层,无论这些胶膜是在原地形成的还是通过淀积形成的;碳酸盐淀积其中但与上覆发生层不相邻的土层;强烈潜育但没有其他成土变化的土层。

5.C

矿质层,不包括强黏结的坚硬基岩,它们几乎不受成土过程的影响,并且不具有OAEB层的特征。C层物质可能与形成土体的物质相似,也可能不同。C层可能已经被改变,即使没有成土作用的证据。

作为C层,包括沉积物、半风化体、基岩和其他地质物质,它们具有中等或较低黏结抗断裂等级,挖掘难度通常较低或中等。某些土壤是在高度风化的物质中形成的,如果这种物质不符合AEB层的要求,则用字母C表示。与上覆发生层无关的变化不被视为成土变化。因此,某些具有二氧化硅、碳酸盐、石膏或更多可溶性盐累积的土层被包括在C层中,即使是胶结的。然而,如果胶结层是通过成土过程形成的,而不是地质过程(如岩化),则它被认为是B层。

6.R

由强烈黏结的坚硬基岩组成。

花岗岩、玄武岩、石英岩、石灰岩和砂岩是基岩的代表,其黏结性通常是足够的,可以用字母R来表示。挖掘难度通常很高。R层湿时黏结性足够高,以致用铁锹挖掘是不切实际的,尽管该层可能会被削掉或刮伤。某些R层可以用重型动力设备劈开。基岩可能有裂隙,但这些裂隙通常很少或间隔很宽,根系无法穿透。裂缝可以被黏粒或其他物质包被或填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413-1402296.html

上一篇:紧接O层之下是A层吗?
下一篇:苏联土壤学家扎哈罗夫的土壤结构体分类
收藏 IP: 118.116.96.*| 热度|

2 陈昌春 王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6 1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