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gyuan 土壤形成与环境演变、土壤分类与参比

博文

从"渗育层/渗育水稻土"到"铁渗亚层/铁渗水耕人为土" 精选

已有 5431 次阅读 2021-12-12 09:0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农业院校《土壤地理学》中介绍土壤类型,主要按《中国土壤》(1998年)分类系统进行,其中有一个水稻土土类,归属人为土土纲人为水成土亚纲。在《中国土壤》(1998年)中,水稻土的发生层有一个叫渗育层(P),是指受田面静水压以及上层段饱和水的渗淋,在犁底层下出现的土层,还原态铁锰氧化物在该层被氧化淀积,其特征是铁锰新生体呈斑点状,并且分层淀积,即紧接犁底层见薄层、浅黄色或锈点的铁淀积层,其下段土体锰斑点较为密集,棱块状结构,结构面上有灰色胶膜和锈色斑纹。水稻土亚类有一个叫渗育水稻土,土体构型为Aa-Ap-P-C,多分布于冲积平原稻区,灌溉条件较好,地下水位较深,以接受灌溉水影响为主,渗育层以下维持原母土特征。

渗育层概念最早出现于朱莲青、马溶之、宋达泉、侯光炯1938年在《土壤特刊(乙种)》上发表的“水稻土土层分类及命名概则”一文中,指已在或可在土表水分下渗时发育之土层,又可分为渗积层(P)和渗育性层(CP);渗积层直接耕植层之下部,地面水分渗经此地时,并不潴积过久,故其淀积作用仅见于土体裂缝间,通常具颇大之坚实度,盖因一部铁质在此氧化,且表层各种物质亦多渗积于此,凡属此层之土壤,概呈完整之构造,块形多呈棱柱状及立方柱状,块内部之质地及颜色与淹育层相同,并无淋溶现象,即有之亦属新淀积物质之再溶,本层块状物之内部,绝不容有新生体发生,亦不易拆为极细碎之小块,更无水漂层及显著灰壤化现象;渗育性层指尚无淀积现象之渗育层。1981年,朱莲青发表“水稻土层段的辨认和辩证”,强调渗育层段是淀积性土层。1942年,熊毅在“土壤分层之新建议”中将土壤层段区分为渗溶(A)等层段。渗溶层段指受水分渗透一部物质被淋溶以去,或属机械淋溶,或属化学淋溶的层段。渗溶层段包括渗育层、灰漂层等,其中渗育层已受水分之渗透作用,土质坚实者曰坚实性渗育层(Ay),土质疏松者曰疏松性渗育层(Ao)。1964年,徐琪在其“苏南地区水稻土的发生演化”一文中列出的水稻土发生层包括淀积渗育层(BW)—有锈斑与灰色胶膜的存在,渗育层(W)—白土层,渗育淀积层(WB)—锈斑与灰色胶膜明显。1981年,《中国自然地理(土壤地理)》中介绍“水稻土系列”时,渗育层被描述为:是由灌溉水下渗浸润或淋洗影响而形成的,颜色较淡,铁质淋洗强烈,常呈灰白色。《土壤学名词(第二版)》(1998年)中的“渗育层”定义为:水稻土犁底层之下受水分下渗影响,一部分铁锰被淋失,土色带灰,有时有少量锈纹锈斑,呈棱块状或棱柱状结构的土层。

渗育水稻土最早出现在“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系统)(讨论稿,1984年)”中,归属人工水成土土纲,说明文字为:主要分布于河湖相冲积平原稻区,渗育层段发育明显,结构及颜色分异显著,土壤剖面发生层段构型为A-Ap-P-C型。同年的修订稿中,改为渗育型水稻土,表述如下:主要分布在平原中地势较高地区及丘陵缓坡地上,受地面季节性灌水影响,土体的发生构型为A-Ap-P-C型。渗育层厚度在20 cm以上,棱块状结构,有明显灰色胶膜,有铁锰物质淀积,下段以锰淀积为主,上段以铁淀积为主,渗育层的晶胶率比剖面中其他层次明显增高。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1990年)中水稻土被归入人为土土纲下的水耕人为土亚纲,其下也设立了渗育水稻土。但渗育水稻土是紧接水耕表层(犁底层)之下具有厚度≥10 cm的铁淋失亚层和位于其下的铁氧化淀积亚层的水耕人为土。1995年,《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水耕人为土下设立铁渗水耕人为土土类,是除潜育水耕人为土外,紧接水耕表层至下有一灰色铁渗亚层的水耕人为土。铁渗水耕人为土相当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中的渗育水稻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413-1316189.html

上一篇:纪念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Васи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Докучаев)诞辰175周年
下一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建议及有关部门的答复
收藏 IP: 223.87.20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4: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