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jtuhy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jtuhyg

博文

交大樱红迎校庆 东亭竹绿待嘉宾

已有 3262 次阅读 2022-4-7 18:36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交大樱红迎校庆 东亭竹绿待嘉宾

霍有光


  正当交大校园樱花牡丹盛开,东亭翠竹迎风摇曳时节,校方启动了“交通大学建校126周年暨迁校66周年主题文艺作品征集活动”。凡是交大人,喜逢佳节,理应说点什么。不由想起了1996年4月8日“建校100周年暨迁校40周年”纪念活动中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往事,即学校除举行了钱学森图书馆命名、思源学生活动中心命名、宪梓堂落成剪彩、百年校庆纪念碑与四大发明雕塑落成典礼外,还举行了东亭与《养竹记》碑刻文化园落成仪式。


  一、交大为什么要建设东亭与《养竹记》碑刻文化园


  大家知道,交大从上海迁来西安,陕西省政府推荐了若干地块供学校挑选。彭康校长提出选址要求:一是校园不能离城里太近,或恐影响学生专心学习;二是不能离城里太远,或恐影响教职工生活(如周末采购);三是要节省征地费用。最终选定了地处如今咸宁西路的一片一望无际的麦地。这块风水宝地,进西安城里远近适中(距城里不远不近),征用麦地无须拆迁费用,征地费相对较低,几乎占据了唐代道政坊、常乐坊两个坊的地盘,对面便是唐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兴庆坊遗址(现兴庆宫公园)。

  学校在历次基建中,出土有一大批汉代、唐代、明代等时期的文物。如出土有西汉二十八宿壁画墓,唐代15件银器窖藏(全部为精品,其中8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7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等。经考证,现学生区康桥餐厅南曾是唐代关相国旧宅所在地,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这里居住,写下了名篇《养竹记》和多首诗篇。

  《养竹记》的具体内容,谈的是君子(人才)的品格、用贤者(或用人者,或伯乐)与选拔贤者(人才)。交大是国内创办最早的大学之一,在创办伊始,校长唐文治便亲自制定了《学生格》。“格”意为标准、人格,“学生格”就是做学生的品格或学生守则。共8条,其中第4条是:“学者立志,必须为天下第一等人。”“只有立大志,才有可能成为中等之人;立志不高,则不知为何等之人。”立大志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泽天下之民。《养竹记》的主要思想内容,与交大的办学理念相吻合,办学的主要职责就是为国家培养、选拔、推荐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宗旨,无疑这是交大决定建设和恢复东亭与《养竹记》碑刻文化园的原因。

  潘季教授时任交大党委书记,亦任全国人大常委一职。赴京开人大会时,他通过个人情谊,邀请中国书协主席、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启功教授题写了“东亭”匾额。之后,又请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书法家霍松林教授书写了白居易的《养竹记》(1995年冬书于唐音阁)。

  1996年4月上旬校庆期间,国内各级领导嘉宾与海内外校友云集,尽管有各种繁忙的纪念活动与应酬,潘书记还是专门抽时间,特别邀请并在交大会客厅亲自接待了霍松林先生夫妇,随后陪同霍先生参观东亭与《养竹记》碑刻,一道参观了档案馆举办的校史展、图书馆等,霍先生在校史展签名簿上题词“百年树人,名扬四海”。这次校庆,学校还专门发行了一组明信片,其中有一帧就是以东亭和《养竹记》碑刻为背景图案。


图1 潘季书记(左二)在会客厅接待霍松林(左三)先生夫妇

图2 潘季书记(左一)与霍松林先生夫妇在《养竹记》碑刻前合影

图3 霍松林先生参观档案馆校史展并题词“百年树人,名扬四海”

图4 以东亭和《养竹记》碑刻为背景图案的明信片


  值得一提的是,霍松林先生在《霍松林选集·随笔集》(第四卷)中有一篇《以养竹喻育才》记述了此事,原文是:

  西安交大校园的东南角,曾经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住宅。白居易在这里建有“东亭”,种了一大片竹子,特意作了一篇寓“养才”于“养竹”的《养竹记》。西安交大是以善于“养才”蜚声四海的高等学府,自然对白居易的《养竹记》感兴趣,便请我书写,刻石嵌于壁间。就近新建一亭,请北师大启功教授书“东亭”匾额,刻制悬挂。绕亭移竹千竿,已长新叶。这就为百花争艳的美丽校园增添了人文景观。教师们来壁前观摩,考虑如何“养才”;学子们来壁前阅读,考虑如何“成才”。效果之好,出乎校领导的意料。因此,1996年春天派人把我和老伴儿接去,由该校党政领导及有关教授作陪,游览“东亭”及校园各处,还参观了校史馆、图书馆,晚间盛宴相款。据跟踪录像录音制成的电视片,多次在该校播放。


  若干年后,东亭又新建了一尊白居易立像,此时潘季先生已从领导岗位退居二线。潘教授不忘旧友、不忘旧情,再次邀请霍松林先生夫妇叙旧,一道参观东亭并合影。

图5 潘季先生夫妇(左三左四)与霍先生夫妇在白居易塑像前合影


  以上校庆逸闻,无疑是交大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则历史佳话。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东亭与《养竹记》碑刻文化园,不仅成为交大对外宣传与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而且也成为历届莘莘学子休憩与品玩的优美去处,是进行素质教育,激励和鼓舞学人立大志,为国家和人民做更大贡献的传统文化熏陶之地。



图6 东亭景色

图7 东亭景色

图8 东亭景色

图9 东亭景色

   

  二、白居易与东亭《养竹记》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他是中唐时代产生的著名大诗人,也是杰出的政治家。他的诗文“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旧唐书·元稹白居易传》),不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具有不朽的文学价值,而且蕴涵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思想。白居易贞元十八年(802)赴长安应试,翌年授秘书省校书郎,假居常乐里(“里”又称“坊”)已故关相国旧宅。贞元二十一年(805),迁居永崇里华阳观。

  交大自北向南大致占据唐代两个坊(里)的位置。常乐坊故址相当交大南半部的学生区(以及家属区南部),交大北半部(教学区以及家属区北部)相当唐代的道政坊。常乐坊(里)是白居易踏上仕途第一居住地,寓居近约3年。对于京城长安的城市布局,白居易在他的诗歌中曾有传神的描述:“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长安城内道路似经纬网,有笔直的南北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十四条,而被经纬大道分隔的六十四“坊(里)”,恰像农民精心呵护的菜地。虽然这里“十二街”是虚指,但形象地说明了唐代长安城作为中国大都市的气势与特征。如果把常乐里、道政里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的北面,正对的是著名的皇家园林——兴庆坊;它的西面,正对的是著名的国际贸易大市场——东市;它的东面,则树立着京城的东大门——春明门。据历史文献看,唐代在常乐里、道政里居住过的人,大多是当时的高官大户,即白居易诗中所言“长安多大宅,列在街西东”也。

  白居易在常乐里的经历,对他一生都产生了影响。贞元十九年的春天,白居易在吏部以拔萃及第,翌年被任命为校书郎,借住于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之东亭。休憩之时,散步到东亭的东南角,发现园内竹子,枝叶凋敝,毫无生气。询问得知自关相国去世后,外人在此砍伐竹子做筐篓,剩下的竹子,长不到八尺,数不到百竿,深感痛惜。于是他辛勤整治了东亭杂草丛生、被人滥砍乱伐后的“刑余”之竹,竹林得以恢复,“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白居易对此有感而发,在东亭之壁题写《养竹记》“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其一,希望居住在这里的后来者,能够以翠竹树德、立身、体道、立志的优秀品质来做人。所谓“树德”,即竹子根基牢固,根基牢固是竹子成长之品德,君子看见竹根,就想到要培养根牢叶茂而不可能拔除的品德。所谓“立身”,即竹子秉性挺直,挺直是为了身体不偏不倚,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阿谀逢迎。所谓“体道”,即竹心空虚,空虚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竹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所谓“立志”,即竹节坚贞,坚贞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竹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要坚贞不屈,始终如一。所以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种植于庭院之中以自励。

  其二,寄希望于“用贤者”能够像伯乐。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像贤人与一般人(庶人)的关系一样。“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如果园丁不能选择优良的植物,那么翠竹就与杂草一样,与杂草无区别。如果用人者不能选择如何用人,那么贤人就与一般人(庶人)一样,与众庶无区别。可见,赏识人才实际上跟赏识东亭翠竹完全相似,关键在于用贤者(用人者)要像伯乐,善于发现、爱护与选拔人才。交大作为白居易千年之后、进驻常乐里之胜地者,恢复东亭文化景观,以为国家培养大批跨世纪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白居易地下有知,应感到万分欣慰。

  竹是植物,并无人性。白居易爱竹,因为“竹似贤”。他常常对竹而饮,寄物养性言志。白居易《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长诗云:“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沽。何以待君子,数竿对一壶。”常乐里街东有大冢,俗称董仲舒墓。《唐国史补》说:汉武帝幸芙蓉园,每至此下马。时人谓之下马陵,岁月久远,遂误为虾蟆陵,附近小巷中产名酒。对此,中唐诗人皎然《长安少年行》一诗,曾对当时虾蟆陵周边的风情有非常生动的记述:“翠楼春酒虾蟆陵,长安少年皆共矜(jin),纷纷半醉绿槐道,蹀(die)躞(xie)花骢(cong)骄不胜。”说明虾蟆陵一带是长安非常繁华的去处,绿槐成荫,翠楼春酒。与许多无所事事、花天酒地的“长安少年”不同,白居易置酒待友,玩赏东亭竹,数竿对一壶,情系国家黎民,期望实现兼济之志,或者说期待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不甘心“常乐里闲居”,愿望为国家多多效力。

  元和元年(806)四月,白居易参加宫廷策试,入第四等,授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据《盩厔县志》记载,白居易放弃在京城做官的舒适环境,到任所后,积极策划为地方兴修水利,大展经济之志。在盩厔期间,白居易还写下了著名诗歌《观刈麦》。诗云:“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从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白居易为什么不愿在“常乐里闲居”,为什么不愿在“翠楼春酒”的虾蟆陵畔“半醉绿槐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食不安、寝不稳,自愧俸禄多而功德少,时刻牵挂的是如何帮助黎民百姓,如何体恤民情。

  大约在元和七年(812),白居易41岁时作《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此诗由栽新竹回忆起10年前在常乐里关宅种竹的往事,当时他和元九(即元缜)同任校书郎,结为挚友。诗云:“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中心一以合,外事纷无极。共保秋竹心,风霜侵不得。始嫌梧桐树,秋至先改色。不爱杨柳枝,春来软无力。怜君别我后,见竹常相忆。常欲在眼前,故栽庭户侧。分首今何处,君南我在北。吟我赠君诗,对之心恻恻。”用“秋竹竿”,比喻元缜“孤且直”,正是《养竹记》“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铭语的移植。“共保秋竹心”,表明白居易和元缜曾以东亭竹互勉互励。“不爱杨柳枝,春来软无力”,君子似翠竹正直挺拔,不倚不媚。优良的品行经得起岁月的考验,秋至桐叶枯黄而翠竹不改本色,万物凋零而翠竹挑战风霜。翠竹亦标志君子之间的友谊常青,见竹常相忆,即便天南海北,情谊永远长存。

  白居易在另一首《赠元稹》诗中,用“有节秋竹竿”表达了同样的思想,诗云:“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之子异于是,久要誓不谖。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白居易在《养竹记》中说:“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君子“立志”,要像竹节一样,有节操,坚贞不屈,忠贞不渝。朋友之间真正的友谊,无疑像“有节秋竹竿”一样,是可以久经“砥砺名行夷险”考验的。

  白居易离开常乐里后,一生作了许多咏竹诗。白居易任京官期间,先后三次住在新昌里(37-40岁,50-51岁,56-57岁)。新昌里在常乐里正南,两者之间隔着一个靖恭里,新昌里代表性建筑有青龙寺(今已复原重建)。在新昌里住宅,白居易在庭院里仍钟情种竹,《养竹记》中“君子人多树之(竹)为庭实焉”句,既是他的心声也是他一生的实践与乐趣。长庆二年(822),他赴任杭州刺使途中,仍念念不忘新昌里宅院的竹园,作《思窗竹》云:“不忆西省松,不忆南宫菊。(西省大院有松,南宫本厅多菊)惟忆新昌堂,萧萧北窗竹。窗间枕簟在,来后何人宿?”据《新唐书》本传记载:白居易“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显示了他“兼济之志”的过人才干。为了纪念白居易的治水功绩,至今杭州还保留有著名的“白堤”,成为当地具有文化特色的名胜古迹。

  白居易入仕自常乐里东亭植竹始,一生不管走到那里,都以“养竹”寄托情志。如《新栽竹》云:“佐邑意不适,闭门秋草生。何以娱野性?种竹百余茎。见此溪上色,忆得山中情。有时公事暇,尽日绕栏行。勿言根未固,勿言阴未成。已觉庭宇内,稍稍有余清。最爱近窗卧,秋风枝有声。”白居易晚年,寓居洛阳履道里,觅得故散骑常侍杨凭宅。杨宅“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也就是说仅竹林的面积就相当宅院面积的九分之一。在杨宅基础上,白居易还不断对庭院加以改造,如设置天竺石、太湖石,作西平桥、开环池路等。而翠竹则是充实庭院的首选植物。太和三年(829)夏,白居易为洛阳住宅作《池上篇》,辞曰:“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识分知足,外无求焉。……优哉游哉,吾将老乎其间。”(《新唐书·白居易传》)

  青青东亭竹,白后我进驻。百年校庆之际,交大在唐代关相国旧宅故址重建东亭及《养竹记》碑刻文化园,旨在激励交大师生,为世界之光,英才辈出。百年校庆至今,瞬间已过二十六年矣!若是当年出生的婴儿,现在也应该硕士毕业了。笔者直觉估算,这短短的26年里,至少有30多万毕业生走出校门,已知涌现出一大批杰出校友。他们云游四海,还记得交大校园文化景观吗?还记得白居易所言君子(人才)树德、立身、体道、立志的座右铭吗?祝东亭翠竹常青,交大群贤辈出,百年树人,名扬四海。


  三、《养竹记》原文与碑刻


  白居易《养竹记》全文参见:《白氏长庆集》卷第二十六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即去世),他人假居,繇(you)是筐篚(fei)者斩焉,篲(hui)帚(zhou)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beng)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翦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shan)翳(yi)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呼!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启功书“东亭”

霍松林书白居易《养竹记》

霍松林书白居易《养竹记》(局部1)

霍松林书白居易《养竹记》(局部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3560-1332924.html

上一篇:桥山柏翠鼎湖清 五洲华胄拜黄陵
下一篇:雁塔题名活动与霍松林先生的雁塔诗文
收藏 IP: 219.245.132.*| 热度|

1 陆仲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