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塔题名活动与霍松林先生的雁塔诗文
霍有光
大慈恩寺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为报答生母文德皇后的慈恩,奏请太宗敕建佛寺,赐名“慈恩寺”。大雁塔矗立在慈恩寺内,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春,玄奘奏请建造雁塔,到十月建成。初时塔为五层,之后层数曾发生过多次变化,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如今以大慈恩寺为中心的唐文化生态环境建筑群,已经成为游客慕名打卡、观光休闲的一处国际性的文化旅游胜地。
一、当代“雁塔题名”的发端
据传,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年),进士张莒(jǔ)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不料,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云:“神龙以来,杏园宴后,皆於慈恩寺塔下题名,同年中推一善书者纪之。”雁塔题名也被认为是“天下第一等人为第一等事”。当年,白居易27岁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孟郊四十六岁才中进士,赋诗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代形成的雁塔题名高雅文风,从此成为历代文人骚客游览大雁塔时向往的习俗。
史料记载,唐代8000余名及第进士中,约有五六千名及第者题名于雁塔。现今登临西安大雁塔,在石门楣、门框上,依稀可见宋至明清的题记真迹。文物部门统计,在大慈恩寺院内和大雁塔上,至今存留的明清两朝乡试举人仿效唐代进士题名碑七十三通,其中明代三十通,清代四十三通。
雁塔题名在中断近一个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与旅游事业的大发展,1991年7月,西安市大雁塔保管所为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爱国主义与优秀的传统文化,决定恢复雁塔题名高雅活动,正式发出《开展“雁塔题名”活动与征文启事》,并专门送达霍松林先生。《启事》说:
“为了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书法艺术和民族精神,发展旅游事业,特决定在雁塔脚下设‘雁塔题名处’,开展题名、题诗及书法、绘画活动。并向全国各地、港、澳、台胞及海外人士征稿。”“内容以唐代诗、词为主,亦欢迎自撰与雁塔、历史有关的诗词。书法不包括硬笔。草书、篆书须附译文。尺寸以四尺徽宣立轴为宜。凡幸游大雁塔者,可在雁塔题名处赋诗、书写、作画。”“1、从本次征稿中选出作品150件,入选收藏,并编辑《雁塔题名集》出版。给入选作者题名集一册。2、凡幸游大雁塔者,在雁塔题名处赋诗、书写、作画,其作品每年评选一次,并将其优秀作品,汇集成册收藏。”
1992年2月,西安市大雁塔保管所发出请柬,邀请霍松林先生参加“在慈恩寺内大雁塔”举行的“首次‘雁塔题名’书画作品展开幕式”。
首次雁塔题名活动近半年时间,包括塔前设案备纸供游人挥毫抒怀创作的作品,共收到作品近千件,作者分布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海峡两岸,诗书画佳作纷呈,主持方决定编辑出版《雁塔题名作品选集》(第一集),成立编辑委员会,推选霍松林先生为主任委员。《选集》入选书法作品120幅,绘画作品42轴,诗词楹联41首(幅)。编辑工作得到陕西省文学艺术联合会、陕西省老年书画学会、陕西省楹联学会、西安美术家协会、雁塔诗词学会、雁塔地区老年书学学会等单位的鼎力支持。邀请陕西省委书记陈元方题写了书名,霍先生全面审阅了入选作品,并撰写了序言。该书画集由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年出版发行。霍先生《雁塔题名作品选集序》云:
大雁塔在慈恩寺内,建于初唐,有碍日摩云之势。寺共十余院,东邻曲江,南接杏园,花卉繁艳,烟水空明,为长安游览胜景。神龙以降,新及第进士咸集塔前,推善书者题同榜姓名,刻石记荣。北宋董逌曾得开元九年进士陈昭等雁塔题名刻石,乃陈昭所书,见《金石录补》。名流显宦士庶僧道,则往往题名塔上。北宋柳瑊曾见层层壁间,字墨犹存,乃觅良工摹刻,故有雁塔题名残拓传世。
改革开放,百废俱兴,雁塔维修,重现大唐风貌。保管所远绍题名韵事而更新内容,特于塔前设案备纸,供游人挥毫。去岁九月以来,当场题诗作画者已逾千人。四海名家,闻讯神驰,远寄佳作两百余件。保管所择优展出,观者称善,遂请专家选编,影印出版,而嘱余引喤。余通观全集,琳琅满目。诗颂大唐胜迹,画赞华夏河山,书法众体咸备,弘扬祖国艺术,其意义之深远,岂唐人雁塔题名所能比其万一也。此集流传,影响必巨,行见万国衣冠,络绎而至,登塔览胜,即景抒情,题名作品必与日俱增,每年选印,由初集、二集以至无穷,则与雁塔相辉互映,共存天壤矣。
公元一九九二年五月霍松林序于唐音阁
(说明:霍先生在其选集《序跋集》里,对这篇《序》第一段略有改动。改动后的第一段内容是:“慈恩寺始建于大唐贞观盛世,共十余院。东邻曲江,南接杏园,烟水空明,花卉繁艳。大雁塔在寺内偏西,巍然耸立,向为登览胜境。名流显宦,题名记游;新进士则推善书者题同榜姓名、刻石记荣。‘雁塔题名’,遂为千秋佳话。惜乎沧桑屡变,兵火相寻,题名原貌,湮没已久;至今可考者,仅存残拓数卷而已。”)
在这本“书画集”作品中,收录霍松林先生一幅《雁塔题名感赋》,诗云:
劫波阅尽傲穹苍,携杖登临趁艳阳。
四海游人夸盛世,十朝帝里耀新装。
铁轮银翼通欧美,巨厦雄楼压汉唐。
雁塔题名怀往哲,千红万紫斗奇芳。
(说明:这首诗是霍先生1992年4月为“主持雁塔题诗盛会”所作,《诗词集》略有改动,全诗为:“劫波阅尽傲穹苍,结伴登临趁艳阳。四海游人夸盛世,十朝帝里耀新装。铁轮银翼连欧美,巨厦雄楼压汉唐。储杜高岑题咏在,挥毫更写大文章。”)
开展雁塔题名活动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通过发掘丝绸之路文化,宣传了雁塔文化和玄奘精神,弘扬了建筑、书法、绘画、雕刻、诗词等文化艺术,取得了丰硕成果。1999年推出了《雁塔题名作品选集》(第二集),汇集书法、篆刻、楹联等优秀作品三百余幅,首次向读者展现了三十余幅体现唐、宋至清历代珍贵的题名碑拓。2007年在上海著名的豫园举行了雁塔题名书画精品展,受到当地观众和书法爱好者的热烈欢迎。2016年在大慈恩寺三藏院举办雁塔题名书画作品展,展出了西安书画界优秀书画作品160余幅,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让大雁塔文化再放溢彩,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贡献了力量。
二、霍松林先生的雁塔诗联
霍松林先生长期执教于大雁塔南畔的陕西师范大学,徒步前往大雁塔不过个把小时,所以与大雁塔产生了亲切的缘分。或自己与家人一道登临,或陪同全国各地来的学者朋友参观,或在雁塔参加举办文化活动等等,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霍先生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变迁的诗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霍先生来到西北大学师范学院(陕西师大前身)任教,1950年3月霍先生创作了长诗《初登大雁塔》:
童年读唐诗,神驰慈恩寺。高标跨苍穹,题咏留佳制①。
今始到长安,此塔仍耸峙。奋足凌绝顶,三秦入俯视。
终南青无极,洪河远奔逝。纵横十二街,矮屋若鳞次。
汉殿委荒烟,唐宫何处是?缅怀古西都,繁华留文字!
堪叹天宝末,君荒臣骄恣。高岑与老杜,登临殒涕泗。
达夫思报国,末宦嗟壅滞。嘉州悟净理,挂冠欲逃世。
伟哉杜少陵,忧时情如炽。痛惜瑶池饮,呼唤贞观治。
大笔气淋漓,才思何雄鸷!独力难回天,皇州践胡驷。
我来正芳春,江山初易帜。铁道驰飚轮,绿野见良耜。
建设待英才,大庠招多士。作育献绵力,凭高抒素志②。
注:①唐代著名诗人多有登大雁塔诗,以杜甫、高适、岑参所作最有名。
②当时应侯外庐校长之聘,在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
文革当中,霍先生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写下了《“文革”中潜登大雁塔》二首:
打砸狂飚势日增,凌宵雁塔尚崚嶒。
幽囚未觉精神减,放眼须攀最上层。
盘空蹬道出尘嚣,四望三秦万卉凋。
奋臂倘能回斗柄,洪河清渭起春潮。
改革开放伊始,思想解放,文化迎春。1982年3月,霍松林先生在西安主持召开了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会议期间陪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专家参观游览大雁塔,大家互相作诗唱和。霍先生有赠丘良任先生的一首诗。丘先生曾任湖北、湖南的数家报纸编辑、总编、社长之职,《赠丘良任先生》云:
同门遇丘子,劫后兴犹豪。
照影芹溪净①,论心雁塔高②。
芳辰足时雨,艺海涌春涛。
老手仍堪用,相期掣巨鳌。
注:①一九八一年赴滁县参加吴敬梓纪念会,于会上遇丘老,同游琅琊山、醉翁亭。芹溪,滁县水名,欧阳修有《芹溪记》。
②唐诗讨论会期间,与丘老同登雁塔。
1989年初,霍先生春游大雁塔,雁塔东侧,唐华宾馆、唐歌舞餐厅及唐代艺术博物馆将竣工。雁塔西侧,“深挖洞,广积粮”时所挖深洞经整修,辟为地下宫,游人极众。植物园万木争荣,千花竞艳,士女络绎。霍先生为接待方题写了“唐华乐府”匾额,并创作《游大雁塔》四首:
争拜慈恩古佛慈,五洲车马日奔驰。
仿唐宫殿连云起,可似开元全盛时?
开放潮催改革潮,长安新貌画难描。
雄楼巨厦摩银汉,揽胜休夸雁塔高。
挖洞当年未积粮,嗷嗷万口怨春荒。
而今饭馆连宾馆,地下天宫乐未央。
雁塔南通古杏园,杏摧园废变农田。
新栽异卉三千种,争媚游人互斗妍。
1989年7月,西安市雁塔区民间文学集成完成本区民间文学整理工作,请霍先生提意见,霍先生赠诗《题<雁塔区民间文学集成>》:
雁塔俯唐京,凤原临汉城。
闾阎饶气象,人物富才情。
传说赖搜辑,歌谣待品评。
民间文学盛,吸取育文明。
围绕大雁塔,西安逐渐打造亚洲最大的唐主题文化景区。以大雁塔核心,建造了西安大雁塔——大唐芙蓉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中包括雁塔广场,这里成为西安百姓和中外游客慕名的游览之地。2004年12月,霍松林先生创作了《大雁塔北广场杂咏》十首:
雁塔昂头喜欲狂,长安日夜换新装。
黄昏北瞰惊疑梦,七宝楼台落帝乡。
万串银珠挟火龙,变形换彩上星空。
钧天乐奏鸾鹤舞,仙女拈花下九重。
千寻飞瀑泻琼浆,光带流金万米长。
雁塔凌霄复临水,自惊身影两辉煌。
贞观开元盛世传,万国车马赴长安①。
浮雕活现唐神韵,世界名都不夜天。
注:①“贞观”之“观”读“贯”,见《资治通鉴》卷192“贞观元年”下胡三省注。“国”字旧入今平,作平声用。
欲画真龙要点晴,大唐人物塑精英。
慈恩永忆唐三藏,四海沙门拜祖庭。
诗人选塑仙佛圣,亦塑茶神与药王①。
领异争奇兴百业,大唐文化放光芒。
注:①“仙佛圣”,指李白、王维、杜甫。陆羽著《茶经》,精茶道。被尊为“茶神”,见《新唐书·陆羽传》。今人或称陆羽为“茶圣”,似无据。“佛”字旧入今平,作平声用。
东西万里响驼铃,丝路浮雕寓意新。
国际交流开眼界,岂独珍宝聚唐京①!
注:①“独”字旧入今平,作平声用。
万佛双塔耀明灯,八柱高擎文化城。
富庶还需真善美,精神境界要提升。
博采群贤变二王,楷书雄健草书狂。
浮雕地景开生面,心画千秋颂大唐①。
注:①“心画”指字,这里指书法。扬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水木清华楼殿新,繁花似锦草如茵。
人文荟萃园林美,益智怡神乐万民。
霍松林先生还有一首《大雁塔放歌》,诗云:
慈恩百卉正飘香,雁塔凌霄沐艳阳。
四海游人誇古寺,十朝帝里焕新装。
穿云银翼通欧美,匝地琼楼压汉唐。
历尽劫波吾尚健,讴歌盛世报东皇。
值得一提是,西安市大慈恩寺总体规划建设委员会曾征求过霍松林先生的见解,霍先生参加了1997年3月玄奘三藏院开工纪念活动。尤其是,还应邀为大雁塔写过几幅楹联,它们是:
(1)大雁塔联
其一:登览曾摩唐宋日;品题犹诵杜岑诗。
其二:涌地庄严明象教;插天突兀壮西都。
(2)慈恩寺山门联
弘教慕唐僧,缩地鸾车来四海;题诗追杜甫,摩天雁塔壮三秦。
(3)慈恩寺大雄宝殿联
伏魔乃大雄,殿耸唐都昭慧日;救苦真先觉,门迎渭水渡慈航。
三、七层摩苍穹——漫谈唐人咏大雁塔
大慈恩寺与大雁塔不仅因玄奘在此译经成为佛教文化胜地,在唐代实际也是国都长安著名的旅游景点,许多诗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了让人们了解唐代、了解长安、了解大雁塔与唐诗,霍先生专门为某旅游杂志撰写了一篇《七层摩苍穹——漫谈唐人咏大雁塔》,全文抄录如下:
大雁塔,由于耸立于慈恩寺内,又称大慈恩寺塔。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即后来的高宗)为了给去世的母亲文德皇后祈福,于隋代无漏寺故址扩建佛寺,命名“慈恩”。此寺占长安城东第一街晋昌坊东半坊之地,“重楼复殿,云阁洞房,凡十余院,总一千八百九十七间”。高宗永徽三年(652),玄奘请求在寺内建塔,贮藏他从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获朝廷批准。于是自已设计监造。亲运砖石,约两年建成,共五层,高十八丈。这就是著名的“慈恩寺塔”,通称“大雁塔”。
大雁塔建成后,历代诗人登临题咏者众多。唐代诗人咏大雁塔的诗,流传至今的不下五十首。作者众多,时间跨度极大,体裁、风格多种多样,内涵深广。这是一笔珍贵的文学财富,对于了解唐代,了解长安,了解大雁塔,都有积极意义。
第一,从反映时代氛围看,初唐上官婉儿、宋之问等人所作的都是“应制诗”,于“颂圣”中流露出升平气象;到了天宝末年,杜甫登塔,已预感到社会危机,两年后爆发了安史之乱;到了中唐前期,欧阳詹的登塔诗以“登高应有赋,远意惨生悲”收尾,安史乱后的满目萧条景象,不难想见;经过黄巢起义,军阀混战,唐末诗人杨玢以《登慈恩寺塔》为题的诗却劝人“莫上慈恩最高处”,原因是“不堪看又不堪听!”
第二,从唐代诗人咏大雁塔的诗,既可以看出大唐的兴衰变化,长安的历史沧桑,还可以看出大雁塔本身的忽高忽低。玄奘初建的大雁塔高五层。到了盛唐时,岑参在登塔诗里明说“七层摩苍穹”。大历时代的章八元,在登塔诗里不仅说“十层突兀在虚空”,而且还具体描绘:“四十门开面面风”。一层四门,“四十门”不正是“十层”吗?到了晚唐,李洞的登塔诗说“九级耸莲宫”,当然是塌掉一层。后来变成七层,不知何时又矮了两层。
第三,从文学的角度看,这五十来首唐代诗人咏大雁塔的诗,可以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比较其艺术水平的高下。纵向比较,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同登大雁塔的四首诗最佳。横向比较,杜、高、岑、储的四首诗各有特色,杜甫的诗尤为杰出。
杜甫的诗题是:《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诸公”指高适、岑参、薛据、储光羲。诗人李白没有登大雁塔的诗,这是一大遗憾。诗圣杜甫与高、岑等五位大诗人同登大雁塔赋诗,这是旷古盛事;薛据的诗失传了,不无遗憾;但另四位的诗俱在,仍是值得庆幸的。现在让我们欣赏这四首名作。
岑参的一首是: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用大量笔墨从各个角度描状、烘托雁塔的“孤高”以及登塔所见的山川城郭,秀句迭出,气象开阔,可惜以皈佛逃世匆匆收尾,未能振起全篇。
储光羲的一首是:
金祠起真宇,直上青云垂。
地静我亦闲,登之秋清时。
苍芜宜春苑,片碧昆明池。
谁道天汉高,逍遥方在兹。
虚形宾太极,携手行翠微。
雷雨傍杳冥,鬼神中躨跜。
灵变在倏忽,莫能穷天涯。
冠上阊阖开,履下鸿雁飞。
宫室低逦迤,群山小参差。
俯仰宇宙空,庶随了义归。
崱屴非大厦,久居亦以危。
这首诗,也是极写雁塔之高,而写法与岑参不同。例如不说“摩苍穹”,而说塔畔“云垂”;不说“登临出世界”,而说登塔人的“冠(帽)上”就是敞开的“阊阖”天门;不说“下窥指高鸟”,而说登塔人的“履(鞋)下”就是高飞的“鸿雁”;显然想与岑参争胜。至于结尾,则抒写由登塔而触发的一种“顿悟”,与岑诗相类似。
高适的一首是:
香界泯群有,浮图岂诸相。
登临骇孤高,披拂欣大壮。
言是羽翼生,迥出虚空上。
顿疑身世别,乃觉形神王。
宫阙皆户前,山河尽檐向。
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
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
盛时惭阮步,末宦知周防。
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
前面也是写雁塔之高和登塔所见之景,结尾则抒发了仕途失意的感慨。
再看杜甫的诗: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起头以“烈风无时休”写雁塔之孤高而语意双关,给人以摇晃崩塌之感,不禁联想时局,所以说如果不是“旷士”,则登塔不仅不能取乐,而且会引发“百忧”。继而写登高望远,将眼前景与社会劫乱联系起来,痛惜君主荒淫,忧虑国家前途,全诗气象峥嵘,音节悲壮,真足压倒群贤,雄视千古。
大慈恩寺从初唐至今,之所以名扬天下,一是由于玄奘曾在这里译经,二是由于大雁塔高耸入云,有无数诗人,特别是诗圣杜甫登临题咏。滕王阁,是由王勃的一篇序出名的;鹳雀楼,是由于王之涣的一首诗出名的;大雁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杜甫的这首诗出名的。
现在,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丝绸之路的起点,佛教圣地和国家五A级景区。登塔览胜,西安市的雄楼广厦以及周围的锦绣山川俱入眼底,追杜甫而朗吟高咏以抒发开发西部的壮志豪情,必能写出唐代诗人无法想象的壮丽诗章。二十多年前,我陪北京诗友登塔四望,作了一首七律,录在这里,作为这篇文章的尾声:
劫波阅尽傲穹苍,结伴登临趁艳阳。
四海游人夸盛世,十朝帝里耀新装。
铁轮银翼连欧美,巨厦雄楼压汉唐。
储杜高岑题咏在,挥毫更写大文章。
慈恩百卉正飘香,雁塔凌霄沐艳阳。霍松林先生是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不仅留下来多首吟咏大雁塔的诗篇,而且还曾为慈恩寺抄写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雁塔诗词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0年)题写了书名。可以说,霍先生与大雁塔慈恩寺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附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