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平凡为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hualei 我知我无知

博文

开放性思维和经济学中的宗教

已有 2404 次阅读 2013-9-8 11:46 |个人分类:社会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今天看了学者吴霁虹写的一篇博客(http://www.1000plan.org/superblog/454/502),很有意思。通过其的观点,稍加理解。在现实经济世界里,为什么乡下的卖菜大叔和大妈对经济事实和现象的解读比某著名经济学家还透彻。基本观点是教条和经验使得人们思维不开放,被模型和工具主导的经济学思考使得思维不全面,最后是经济学家为维护既得利益把经济学搞的像宗教。首先,在现实中,特别在知识不那么可靠的经济学学习中,如果把存在或然性的经济学知识当做教条,当做像化学和物理学中的那些科学知识一样,那还不如不学习,因为对于某些情况,一张白纸总比一张被涂满的纸更有意义,这也是为什么白纸有时候总比涂满的纸更有创造力一样,这也是陈平为什么说的,知识有时候是一种负担一样。其次,传统经济学非视角、参照系以及分析工具使得很多学者称为一个按照经济学分析现实的高手,成为一个所谓的严谨工作者,塑造了很多现代经济学家,但是也正是这些经济学独有的范式,这种严谨使得创新很难开展。使得乡下的卖菜大叔和大妈对经济事实和现象的解读比某著名经济学家还透彻。乡下大叔和大妈对问题解读过程中的思维是开放的,没有存在闭合的思维环,思维是一个链和树,不存在环和网。而经济学的视角、参照系及分析工具使得经济学家思维更严谨的,但严谨的同时也使得思维变的封闭,非原有经济学的参照系、视角及分析工具一般被排斥在分析之外,使得看问题的立场是经济学的立场,看问题的视角是经济学的视角,分析问题的工具是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其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是封闭的,如用GDP衡量社会的福利,用经济人分析人类行为,最终使得在分析复杂的现实问题中,剔除非经济学的因素,如果现实的一问题更多是一个政治问题或者社会问题,但在经济学在分析中,肯定是套用以前学习的经济学范式,但大妈和大叔在选择理论去解读问题时候,肯定选择更适合这个问题的理论,如社会学理论去分析,而非经济学理论,所以在更接近现实程度上,使得其对问题的解读不如大妈和大叔,甚至看似符合逻辑的分析,得出很滑稽和很不符合逻辑的笑话。总之,如果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更全面,如果对现实世界更了解,解读现实的过程一定不能是一个封闭的思维,而是一个开放式的思维,这要求原有学科的视角、参照系以及分析工具是开放的,进而是动态的,逻辑起点一定是在变化,而不是一层不变的。再次,经济学中根据设定因素,固定条件,简化现实的模型,所推导的经济学结论,只能说仅在一定的条件下成立,而现实中通常不存在能够推导出那些经济结论的现实语境,故经济中的很多结论,一般很少能够对现实经济其指导作用,那现实中为什么还存在那些理论。

   今天看学者朱慧珑写一个评论,“创新不是模仿来的”,感觉写的很有意思,如如果要成为乔布斯,请不要模仿乔布斯。其说创新需要多观察现象、独立的思考、独到的见解以及对这些思考和见解的不断坚持。基本赞同,因为创新,相对以前的多读书,我更多推崇多观察(眼睛和耳朵)、多思考(脑袋)、多动手(写作和实验)及多交流(交流),这是很多学生缺乏的,因为他们仅仅认为书本和文献才是知识的来源和问题的来源。对于中国,也正如朱慧珑来说所说:“总是学习外国是不行的,因为本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和国情”。故总是学习本学科前人的东西也是不行的,因为未来的问题有自己的特点;对未来预测总用历史数据是不行的,因为有些现象与历史无关。模仿是模仿不来创新的,特别是对本学科以前知识的模仿,模仿对本学科有创新,只有对外学科的模仿,把外学科的东西引入本学科的模仿才叫创新。就像批判并非是创新精神的体现一样,只有批判权威才叫创新精神,如果批判新生思想那是反创新精神,就对权威多点批判,对新生思想多点包容,那才叫创新。那我们在创新的过程中,特别是学术对社会的贡献上,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曲折折,一部分源于存在一些团体或者学术团体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使得既得利益保持可遗传性和连续性,势必找到一些教义和教规,即传统的科学理论和表征为评估制度和奖罚制度的社会建制等,使得那些不维护传统和不模仿的传统,得以排斥到圈子之外。这也是在现实中,我们总是能够发现已经没有生命的理论还在存在并且延续,某些明显和不和适宜的社会建制还继续存在。

为什么很多时候新生的思想不容易产生,上述博文中试探式的给出部分解释:其一,在科学中总是存在一些所谓的权威,或者说成精英,为了维护其既得的利益和使得既得利益在生前和生后一直延续,就必须把某些理论,特别与其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理论权威化,并且其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捍卫这些权威,并且用当前的利益俘获那些愿意发展其理论,进而保护其理论的人;用当前的制度惩罚那些挑战这些理论的,进而破换这些理论的人,这就是在科学领域中的宗教。其二,在当前现实中,如果一个进行推广前人的理论和延拓如今大牛的理论,一般更容易得到当前名誉和利益,因为前人和如今大牛通过其缔造的制度,如表达制度、奖罚制度,掌握着如今名誉和利益的分配权,所以大家有利己的,特别是短期利己的名誉和利益动机去模仿,进而维护前人大牛和当前大牛的成果;相反如果你要另辟道路,不捧前人理论的场子和不捧大牛的场,你的理论就得等一等,短时间内必须承受不被认可的命运,如果你要想获得大奖,当代给予你的利益,你就得活的年纪比较大,等那帮当权者的逝去,这也是如果你要另辟蹊径去挑战当前理论,你不仅在理论上挑战他们,更应该在活的时间上挑战他们;其三,一旦对模仿成为一种习惯,并且成为一个通过模仿,成为模仿的既得利益者,其就会不断的模仿,进而保护既得利益,并且既得利益越多,其越不能自拔,越需要天天捧大牛的场,越需要站在大牛的肩上,越需要保护大牛的理论,越模仿,形成一个正加强机制,一旦大牛坍塌,则所有的既得利益就会失去,这也是为什么,为什么大牛想找衣钵传人,很多人想傍大牛,实际上两者是共赢的。此时就像大家所说,如果一个人明确的不赞同一个观点,很多时候,很可能是反对的,中立状态很多时候是很难存在的,所以如果通过模仿上位,那其一定是反对创新的,其是踏着巨人肩膀上位的,其一定是为巨人辩护,其一定是反对另辟蹊径的。大家都是在乎眼前的利益,特别是在乎生前的利益,这也为什么人们总是对与未来等单位的眼前利益赋予更多的效应,对未来和眼前权衡时候。咋在很多时候是选择眼前,进而对于当今赋予更大的权重,所以在乎眼前和生前利益,不愿意延迟享受,会引致其必然去迎合当前大牛和权威的理论,故创新是少的,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累计多少亿的人,但对可科学贡献的做出重大创造的人是少的,所以如果有所成就,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能走常规路,不能用常规思维,必须做一些大家认为你做不成的事情,你最终做成的。就像高引用的文章是少的,低引用的文章是多的,富有的人是少的,穷人是多的一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6786-723211.html

上一篇:闲扯GDP和资源的使用效率
下一篇:弄虚作假的东西一般是泡沫
收藏 IP: 1.202.187.*| 热度|

1 吴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