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科普:你为了谁

已有 4323 次阅读 2014-12-4 08:1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之一的拉斯韦尔曾提出5W公式,即谁(who),说了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which),对谁(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hat effect),这其中对谁就是说的对象或者说受众的问题。而科普或者说科学传播上的很多方面都和传播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就是受众问题。受众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比较难以衡量的方面。歌手祖海曾经有一首歌名为《为了谁》,而科普也应该解决为了谁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科普才能有的放矢。而这个为了谁说白了就是要对受众进行研究并且进行细分(segmentation),找到不同受众的生态位(niche)。

123日上午与百人传媒的负责人张赋予进行交流(近来十分火热的赛先生微信公共账号即由该公司运营),其中探讨了科普的受众问题。赛先生的受众可能更多的是科学共同体或者说对科学感兴趣的人,因为其中的内容都是严肃、科学的,即发出了科学家的理性声音,同时也能够传播给受众“正能量”。同时其受众应该是精英群体,或者说高知,而非普通公众,因为精英在社会中具有话语权,能在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而通过其发声来影响公共政策,进而影响政策议程,促成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而普通公众可能只是跟随者,这就好像是创新扩散中的潜在群体,他们可能会随波逐流,在精英群体的影响下来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者采取相应的行动。当然这并不是说普通公众不重要,不能作为科普的受众。

近年来官方也组织了众多的科普活动,其规模不能说不大,但是效果未必明显,这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受众的问题。因为这种大规模的活动往往以全体公众为目标受众,并没有对其进行细分,进而采取量体裁衣式的科普。即使当前我们将提供公众科学素养的目标人群确定为五大人群,但是是否这五大人群还有进一步细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呢?比如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来说,不同区域,不同工作岗位的人员需求应该是不同的,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细分。上述五大人群的划分方法是基于职业亦或是身份认同的,但是在这个分类基础上还可以提出其他变量来对其进行细分,还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来说,其细分的条目至少可以包括区域,任职部门,年龄,性别等等。

如果说科普的首要受众是精英群体,然后在精英群体的影响下,普通公众开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行动,那这也符合了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观点,即讯息和影响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传播学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探索都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成果,同时也为科学传播起到了一定的借鉴和思考。近期阅读传播学相关方面的著作深深地感受到科学传播和传播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理论和概念似乎都来自于传播学和相关学科领域。可以说传播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并且还在解决为了谁的问题,而科普虽然有假想的“为了谁”,但是对这个“谁”的研究还不透彻和深刻,需要理论和实践双管齐下,共同解决科普为了谁的问题。

因为只有这个“谁”彻底地清晰了,我们的实践工作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行动,进而摆脱内容与受众两层皮的现象。当然这些大道理人人都懂,真正地贯彻下去需要一定的功夫了,这也就是所谓的“接地气”吧。正向在新媒体时代一样,我们需要互联网思维,同时也需要以受众为中心的用户思维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002-848328.html

上一篇:《科学家生存指南-科学传播》第三章-传播的策划 (5)
下一篇:闲话创新
收藏 IP: 223.72.177.*| 热度|

16 武夷山 刘立 文克玲 黄永义 李毅伟 许培扬 李颖业 赵斌 曹聪 强涛 蔡小宁 shenlu zhngshai biofans zjzhaokeqin yanji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