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名校外教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misyy 努力做一名“好”老师,探索校外科技教育

博文

我也谈谈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

已有 5261 次阅读 2009-4-23 20:41 |个人分类:札记|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刚刚看到了学者饶毅的《和起步学生聊天:如果你不把握未来,未来就会把握你》。我也有一些感受。

我们现在也在做中小学生的模拟科学研究的工作。何谓模拟科学研究呢?就是向科学家一样的去思考,像科学家一样的去进行科学研究。但是我们都是模拟进行的,因为我们的受众都是中、小学生,他们不可能去直接参与或研究一个最前沿的科学,但是他们可以从自己身边发现问题进行研究。有的事情就是我们习以为常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参加工作以来学生作品:

05年:为草坪草寻找一条新出路—利用修剪下来的草坪草种平菇,北京市创新大赛二等,北京市金鹏科技论坛二等(1年);

       纯玉米秸秆种平菇的探讨,北京市金鹏科技论坛二等,全国创新大赛二等(1年);

07年:城市夜间光景对植物生长环境的影响,北京市金鹏科技论坛一等,北京创新大赛一等(2年);

       动漫对北京市部分城区小学生的影响研究,北京市创新一等(1年);

       不同高度液体滴落速度与形状的研究,北京市创新二等,北京市金鹏二等(0.5年);

08年:北京西单及金融街公厕文明之现状,全国创新大赛一等(2年);

       藻类生长和常用天然植物抑藻的探索,北京创新大赛一等(0.5年);

       电池电量检测器,北京创新大赛一等(0.5年);

       跟踪机器人,北京创新大赛二等,全国机器人竞赛三等(0.5年);

       杨氏干涉教学的计算机模拟演示,北京金鹏科技论坛二等,全国创新大赛二等(1.5年);

09年:变径车轮设计,北京创新大赛一等(1年);

      水陆空三栖移动平台设计,北京创新大赛一等(1年);

      小学生眼中的博客,北京金鹏科技论坛一等(1.5年);

      旋转式双面胶的设计,北京市金鹏科技论坛一等(0.5年);

 

以上列举的是目前北京学生中影响力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2个竞赛类活动,北京市教委组织的北京市金鹏科技论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其中,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个国家级别的科技竞赛活动,已经进行了快30个年头,我在1999年参加了这个竞赛活动,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但是所有这些能够获得较好成绩的研究内容都是学生自己选定的研究方向,进行研究的。可以看到有些研究竟然坚持了2年,我当初和他们一起讨论研究内容时很多时候都是课堂上随口说的,“不错,你这个题目可以深入的做一下”。遇到了认真的孩子就真的把自己的想法兑现了,并且坚持下来了,这样的学生就会出成绩。

相反我们现在的研究生教育(我就说我看到的),很多都是导师选定的题目,学生几乎不进行任何的思考,完成技术性的工作,仅此而已。尤其是本科毕业时的论文作品,很少有学生是自己提出研究内容的,基本上都是等着导师告诉干什么。如果要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培养出来的所谓高级人才也不过是不知道提问、毫无好奇心的简单的高级工具罢了。

对于刚刚到我这里开始学习的高一学生,我的第一次课都要问他们,你对你的未来有想法吗?你已经想好你以后想做什么了吗?你是否现在还有时间顾及你的兴趣呢?

我希望我带出来的学生不要埋没在“中国式的应试教育中”。并不是所有的中国教育都不是好教育,但是我认为不同的老师和学校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千差万别,除非孩子,你自己有甄别能力。

我们很多专家和评委在给我们区的小论文或小发明项目评比完后,除了对作品的质量进行评定外,我经常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咨询他们在答辩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深刻的同学和事情,其中有清华大学生的教授就和我讲起了他的研究生如何让他啼笑皆非的故事。

 

我非常希望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能这样转变一下:所有脱产的研究生同学入学后都同时进行专业课和社会培训,一定要知道社会需要什么再去确定自己的毕业论文研究内容。

但愿在我这里学习过的学生都会记得第一次课时我的提问,在每个转折的阶段都能这样问自己。也希望以后诸位带到在西城青少年科技馆进行过活动的孩子时,他们的表现不会让各位学者失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60-227825.html

上一篇:小学生机器人集训队
下一篇:最近家长的咨询让我无奈
收藏 IP: .*| 热度|

1 向峥嵘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1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