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科研生活:学会长跑 精选

已有 13627 次阅读 2012-11-17 11:10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长跑

早上去加油,听到收音机里面播出了一段消息,全国高校大多数取消了3000米以上的运动会比赛,原因在于没有几个人参加。学生说太枯燥了,没什么意思。我想这种现象可能不仅仅是在运动领域,在科研领域,在生活中,都有类似的现象,没有几个人愿意跑长跑,都希望跑100米,如果可能,最好来个一米跑。我在大学跑了四年10000米长跑,能力虽不算好,也总在学校的长跑队待着,成绩也不大好,总能跑进前七名。但是长跑给我带来的绝对不仅仅是好的身体,还有更多。实际上,从科研的角度看,各种距离的跑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对于重要的新课题,长跑能力则是基本条件之一。如下问题值得思考。

 

一、不要急于跑到终点。人的一生就是在活着,而活着的本质在于运动,这里说的运动不再是狭义的身体运动,而是生命的运动。只要生命不息,运动就不会停下来。做科研更是如此。我们加入选择了一个课题,做了一两年就到头了,然后呢?我们就不做科研了?实际上,科研就是我们的生活,做出了不管是好坏的成果,都只是过去。就好比,即便获得了诺贝尔奖,也需要继续做科研,因为除了科研,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找不到更好的生活方式。走入科研将近20年了,开头的几年,总觉得课题做起来很费时间,总希望几天就能拿下来。不错中间也有很多成果花的时间不多,显得很省事,历史已经证明,那些所谓的成果只能算是科研练习,还算不上什么好东西。前几年突然明白,我为什么希望早点完成课题,完成之后?一个好课题,最好能够做一辈子而不至于死亡。如果人的一生需要不断地换课题,那就会觉得特别累,而且没有成就感。

 

二、长跑的后天因素更明显。短跑、拳击等力量、速度型的运动,跟人的天赋能力有较大的关系,可是长跑的关系并不那么明显。这里面更多的是能力和心理。长跑最需要的就是耐力,而耐力并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记得大学刚入学就参加全校10000米长跑,很多人高马大的很壮的同学都参加了,一开始我很害怕。但是后来发现,他们一开头虽然跑的不错,后来就陆续离场。坚持到终点的人很少,这不是身体真的不能坚持那么点的运动量,而是我们没有耐心去跑。用100米的想法去跑一万米,那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科研也是如此,如果选择的课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课题,那么就要做好长跑的打算,准备好耐心。

 

三、长跑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很多人说长跑是枯燥的,实际上,这是没有入门的表现。不错,在长跑的很多时段,人会有不同程度的麻木,用惯性在跑。但是其根本的价值在于,人在长跑的饿过程中,自我的不断调整,不断地冲刺,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向自我挑战。就是既要节约体力,又要发挥体力。每一次长跑都是一个艰难的心路历程。每一圈都有不同的感受。做复杂有挑战的课题更是如此,会有多次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也会有多次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这样的反复正是人的精神需要的有效刺激。

 

四、长跑能带来激情。人只有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而潜力在于不断地挖掘。人在挖掘自己的潜力的时候才有更好的激情,而更好的激情才能带来更好的效果。比如我们开始长跑之前,都要做点热身准备,不光是准备好身体,更要准备好心理。这种心理就是自我挑战的心理。做科研也是如此,遇到一个挑战性课题才觉得自己的价值有了体现,才有真正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专注的投入和好的产出。

 

五、只有长期不断地积累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速生的东西从来都不是长寿的东西,这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经过长久艰苦努力创造的结果大多数也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如果就希望立竿见影,其实就等于放弃了真正的科研。我经常跟学生说,很容易就做出来的东西,基本上不是好东西,就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尤其是系统性的克服困难,才可能是好东西。

 

长跑是很好的身体锻炼,也是很好的心理磨练,经过了这样的磨练,人似乎才更健康。科研的心理也需要经过长跑的锻炼才能更加健康,但是前提是我们要准备去长跑。如果我们连长跑的勇气都没有,那我们就不要期望我们能够得到好的科研成果。生活也是如此,不要急于跑到终点,享受中间过程,不断地掌握跑的技巧,挖掘自己的潜力,最终得到正果。身在其中,撰文以自勉。

 

silong.peng@ia.ac.cn

2012.11.1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633380.html

上一篇:当导师需要学习元芳体
下一篇:科研:我们的科研让人乏味
收藏 IP: 210.73.5.*| 热度|

76 曹聪 陆俊茜 武夷山 吕喆 陈楷翰 魏武 喻海良 王修慧 杨桦 李汝江 褚昭明 李学宽 李伟 曹裕波 梁进 陈学雷 孔梅 吴浩宇 刘智 尚一博 杨建军 仇文利 李宇斌 罗汉江 张红光 亓欣波 杨龙 张鹏举 张亮生 万良田 曹俊 王继乾 逯文君 印大中 姜世金 邢凯 何振峰 赖波 李莎 唐小卿 陶代琴 杨建超 刘凡丰 谢全刚 项水英 易文凯 刘俊华 王康建 王光辉 丛远新 刘全慧 吴志民 雷永强 王浩 黄振宇 刘瑞亭 朱新亮 李本先 杨洋 吴松芳 韩飞 赵磊 邱铁成 张波 柴栋梁 jsz007 yophi HtZhai ZXFWDQN hmaoi liuyunliuyun renazhao lihx1798 windsea xqhuang goodluck6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8: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