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当导师需要学习元芳体 精选

已有 12972 次阅读 2012-11-13 08:51 |个人分类:教学闲论|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导师, 元芳

最近看到网上流行元芳体语言,所谓元芳体就是狄大人的口头禅:元芳,你怎么看?最妙的在于元芳总是说:现在情况很不妙。听起来很好笑。但是从做导师的角度,跟学生交流还是多学学元芳体,多说说:同学,你怎么看?以下几个方面似乎可以作为理由。

 

一、这是对学生的很好的锻炼。一个好老师并不是什么都给学生安排好了,学生就是个实验员或者开发员,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引导式的老师,遇到很好的问题,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机会。没有这些看似很小的问题的锻炼,学生即便跟着导师发表了很多论文,也一样没有真正掌握科研的基本技巧。想起我刚当老师的时候,很多课题对我都是新的,我是和学生一起学习并且一起成长。我如实跟学生说,这些我也不懂,但是我们可以一起学。后来有几年,我犯了上面所说的错误,什么都是指挥,不允许学生提意见,觉得那是浪费时间。现在想起来,这是不应该的。就应该多问问:同学,你怎么看。

 

二、老师作为更成熟的科研人员,不能覆盖了学生的思维一般情况下,尤其是年轻老师,精力、经历都相对学生更加成熟,想问题看问题都要高一点,当然其想法要更加合理。如果老师先说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就觉得老师的想法比较好,很容易就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实际上,很多时候,学生可能有很好的想法,只不过可行性还需要补充。记得我的一个同学将要出国,我跟他说,你要小心,遇到大牛导师最大的风险在于失去自信而放弃思考。很多大牛老师看问题非常深刻,学生的一个想法,他立刻能够给出答案。以至于让学生以为自己根本就不是做科研的料,这在基础学科领域尤为明显。可是这是个假象,也是个误解。学生之所以深度不够,仅仅是因为还在起步阶段。

 

三、老师的话总是有理,也不好。和一个朋友聊天,他在开技术会议的时候,就善于使用元芳体。一开始他不说自己的想法,而是不断地问题,同志,你怎么看?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一旦他提想法,总是会拿出很多的理由,这些理由能够把那些想法包装的非常正确,有些队员明明是有想法的,也被这一通看似合理的理由给吓住了。实际上,历史证明,不管是老师还是领导,并不是总正确,即便道理能够说的比花还好。改变成了元芳体之后,会议更加热烈了,人的积极性提高了,更重要的是,所有的人都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四、老师总是处于强势地位。有时候我们说话之所以理直气壮,仅仅是因为我们处于强势地位,并不一定是因为我们正确。我们并不总是正确,只是有时候我们的虚荣心希望显示正确。这让师生关系处于不平衡的地位。在中国,学生都要跟老师叫某某老师,而在西方,都是称呼名字,如果叫昵称,也很平常。我的学生背后都叫我老彭,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虽然当着面称呼,我还不习惯,但仅仅是不习惯,不代表反感。平等的关系能够让人放下很多疑虑,能够消除学生内心的恐惧和距离感,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利。一个整天把导师仰望成神仙的学生一定不是好学生,好学生都是老师的朋友,甚至是知己。

 

元芳体看似赶时髦,实际上这是一种领导的技巧。尽管听起来好笑,但是善用这种技巧,对于处理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史非常有利的。时刻想着自己可能存在的错误和缺点,想着自己的强势地位,想着自己的先行条件,多给学生创造点思考的机会,对于学生和老师是个双赢的局面。多说说:元芳,你怎么看?当然,元芳们可不要真的像元芳那样说,嗯,老师,这个问题很困难。这就没意思了。而且如果老师只会问元芳体,自己没有东西,也一样没有意思了。

 

silong.peng@ia.ac.cn

2012.11.13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632008.html

上一篇:科研:我们为什么会跟风
下一篇:科研生活:学会长跑
收藏 IP: 159.226.21.*| 热度|

36 赵纪军 蔣勁松 吴飞鹏 张雪峰 刘旭霞 李智慧 王嘉文 刘淼 温世正 陈国文 吕喆 黄卫东 李冰 孙学军 张南希 马建全 禹荣明 李土荣 张玉秀 胡爱国 汪晓军 黄继红 易文凯 刘慧颖 王继慧 郭卫 高峡 高建国 wgq3867 fansg neilchau ML2008 zhangling xiaobaobao888 yuancedeng JamesWilliam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