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科研:我们为什么会跟风 精选

已有 18706 次阅读 2012-11-9 08:52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成因, 跟风

所谓跟风,用英语说就是follow,顾名思义,跟着别人做,跟着后面跑。跟风作为中国科研的现象存在由来已久,其弊端是非常多的,而且已经大大影响了中国科研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不少有识之士已经看到跟风不会有好的出路,但是从当前科研形势看,跟风依然是主流科研作风。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跟风,并且形成国家性的跟风呢?为什么在不断强调跟风没有出路的情况下,依然还是继续跟风呢?个人以为如下各种原因值得思考。

 

原因一、跟风是科研训练不足的具体体现。科学研究是个高度职业化的一个行业,需要很多特殊的技巧和素质,尤其是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训练才能达到。我们国家的科研训练重在科研知识和技巧的培养,而跟风是锻炼科研基本技巧的一个具体方式。一个研究生,跟着前沿做点问题,就慢慢能够进入科研的大门。可是中国的科研训练似乎仅仅到此为止,满足于登堂,不能入室,这就导致大量的科研人员即便毕业之后,依然只能做跟风的工作,而不能做开创性的工作。当然,跟风是一个科研后进国家必走的一条路,不经过这一段,是不能形成自己的科研基础和队伍。

 

原因二、跟风表明我们的教育有问题。跟风实际上是跟着前人的脚步捡问题,而不是自己独立寻找问题。捡来的问题往往不是很难,就是不太重要,顺手就解的问题往往被开拓者就解了,剩下的就只有较难的或者没用的。可是事实证明,中国人的基本功很扎实,对于现成的问题,即便很难,也会得到较好的结果。只会解题,不会找题,这是我们受到的教育的核心缺陷之一。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都只学会解课后或者习题集上的习题,从来没有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相关联,从来也没有将所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或者领域相关联。我们的老师如此,我们也就如此。我们如此,我们的学生也就如此。当这种循环一旦形成,具有较长的影响时间。

 

原因三、跟风表明我们是急功近利的。跟风相对容易,因为问题都是现成的,也很容易得到承认。现成的问题,现成的市场,引诱我们去跟风,而现实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的人才断层,我们需要提前让很多人上到一个社会高度,因此证明自己的科研高度,靠跟风是个廉价的路线。人才的更替周期是很短的,10年可能就完全不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一种互动。在局面并不明朗的情况下,跟风的人的科研成绩显得更为靓丽。社会资源的有限性,时间的紧迫性,使得我们似乎不得不急功近利。

 

原因四、跟风表明我们缺少自信。做跟踪性课题,不担心市场,做新问题,市场可能够呛,除非课题有足够的吸引力。中国人喜欢凑热闹,没有很多人做同一个问题就觉得比较冷清,觉得不正常,不习惯。而据我的观察,欧洲人则恰恰相反,即便有人做出了很好的成果,很多人也并不喜欢讨论别人的问题,除非他觉得他可以在里面达到新高度,否则,还是坚持做自己的问题。我们好比一个驴车队的后面的驴子,习惯于闷着头跟着头驴走路,不习惯自己找路。据说,有的驴车如果没有头驴,自己不会走路,必须让赶车的人牵着走。

 

原因五、跟风还表明我们的社会风气还是那个乡土社会。费孝通是第一个对中国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进行深入系统探讨的人,他的结论就是中国是个乡土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的主要表现就是熟人社会。每个人活在这个社会中,感觉到周围都是自己的熟人,因此,在内心深处感觉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和行为都被人围观,被人关注。因此,做事情不能出格,做事情不能脱离群众,不能脱离群体。可是科研如果也陷入类似的氛围,那最后就只有跟风一条路可走,走别的路,都有人会批判为标新立异,批判为神经不正常。

 

科研毕竟是以创新为目的,不是以社会活动和生活为主要目的,因此,为了生活,跟风可以理解,但是为了科研,跟风只是浪费生命的又一种形式。但是跟风永远出不了大的成果,中国也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迟早都要把跟风这个恶习根除掉,但是时间长短决定了我们社会的总体代价。当然,没有人强迫我们这个社会跟风,是我们的社会让自己去跟风。尽快的从这个泥潭走出去,这个任务似乎比出几个好成果来的更重要,因为前者可以解放更多人。另外,跟风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大跃进,别人做的不够好,我们搞个最好。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不自信。也不可取。

silong.peng@ia.ac.cn

2012.11.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630703.html

上一篇:科研:可以学习毛泽东的战争技巧
下一篇:当导师需要学习元芳体
收藏 IP: 159.226.21.*| 热度|

72 吴飞鹏 王成社 滕毅 陈小润 曹裕波 陆俊茜 杨正瓴 张海霞 乌志明 吕喆 吴浩宇 郭卫 王枫 王涛 苏盛 方唯硕 鲍海飞 许志强 李宁 刘军胜 苏德辰 黄坚亮 谢强 魏武 杨学祥 武夷山 覃开蓉 闵应骅 马春旺 李泳 孙学军 何学锋 陈志刚 陈楷翰 刘瑞亭 陈凯敏 陈理 刘伟 罗祥存 李祥海 何士刚 Editage意得辑 林辉 张木诚 陈学雷 李宇斌 邢志忠 陈冬生 肖振亚 郭宾 黄卫东 金拓 温世正 王磊 何青 张长命 强文丽 朱新亮 李汝江 armphantom fansg xchen yophi hudaode hmaoi fdd096030079 anran123 abang flighteer ywh222 htli ElenaH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