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科研:可以学习毛泽东的战争技巧

已有 6420 次阅读 2012-11-2 08:46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毛泽东, 游击战

中国今天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跟60年前,甚至30年前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也算是飞速的发展。但是即便如此,在大多数工业领域,我们国家的一流成果或者独创性成果还是寥若晨星。这个现状有目共睹,但是解决方法却是没有一条有共识的路。钱学森质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来大师,我想从毛泽东身上可能会有点启发。只不过毛泽东面对的是战争,我们面对的是科研的崛起。两者看似不同,实质上有很大的内在相似性。如果把毛泽东的战术战略方法移植到科学技术领域,也说不定有很好的效果。

 

一、持久战。毛当初看到敌人的强大,我方的弱小,客观条件决定这场战争是持久战,我们缺乏速战速胜的内在条件。因此,从战略上看,要选择消耗战持久战才是唯一的思想导向。我们今天的科学技术发展一样面临类似的问题。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基础曾经非常薄弱,我们的教育中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还远远不够,我们的哲学思想尚没有给自己一个新的定义,也没有渗透到全体中国人的身体中。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坚持发展下去,积累不断积累,直到某一天具备了决战的条件,一举而摧毁敌人。

 

二、游击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打阵地战无疑要吃大亏的,敌人的火力强大,阵地战拼的是硬实力,弱的一方肯定要倒霉。而游击战则是跟敌人兜圈子,挑敌人的弱项下手。科学研究也是如此,在很多领域,我们非常落后,在这些方向上我们只能不断积累,但是不要指望很快突破。能打胜仗的一定是那些别人不太重视的领域。我个人相信这个世界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还多得多,已经被研究的问题仅仅算是人类研究的小小开端。那就意味着我们完全可以找敌人的空隙进行研究,另辟蹊径,也许我们就能够突出重围。记得有一次跟一个加拿大公司的老板交流关于知识产权的问题,他说知识产权是人类科学技术研究的一个游戏,在共有的知识范围内,某一类产品在当下不可能具有无穷个实现方案,只能有有限的实现路径,在这些路径上设置知识产权埋伏是西方技术团体的战术。说白了,对于一项技术,只有N条路,每个路上都有一帮鬼子在埋伏,冲过去要么交买路钱,要么被歼灭。

 

三、用新的理想和信念武装队伍。毛泽东的团队无疑是缺乏物质条件的,经常连工资都发不起,更别说年底奖金了。毛泽东用他自己的信念和理想给他的团队建立了强大的信心,即便如此,跳槽的现象依然经常发生。办公地点也非常落后,甚至经常要更换注册地址(如红军长征)。最近看金一南写的《浴血荣光》,书中提到了很多跳槽的高级人才,比如龚楚等。科学技术研究团队也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跟很多国际大公司的待遇相比,我们无疑问是处于竞争劣势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能够提供一个事业,好比姜太公钓鱼,有志于这个事业的人再进来。坚持到最后的一定是那些有志向的人。

 

四、建立根据地。到处跑的日子肯定不能维持很久,红军长征损失了80%以上的队伍就是证明,建立稳定的根据地(注意也是在敌人不愿意去的地方)是革命能够持久的要素。其本意就是先生存后发展,当然不能学山大王,有了生存就忘了发展。生存不是仅仅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中国的科学研究也需要找到类似的根据地,在这个地方,我们是老大,我们有自己的资源,有自己的小社会,并且能够持续发展。但是就我看来,中国的科学技术似乎连这样的根据地都还没有,最多就是有几个山大王而已。

 

五、团结一心,少折腾。在整个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上,发展好的时期都是很团结的时期,危险都来自于内部的折腾。在非常严重的时期,绝大多数人都被自己的人以各种名义杀害。我们的科学技术研究也应该团结,沿着共同的目标前进才能取得团体的胜利。不顾一切的圈钱,排挤他人,都是不团结的表现,有军阀和土匪的作风。这样的队伍很难走到最后。

 

总的来说,用道德经的理由说,道可道非常道。一切都有其内在的发展道理,但是所有的发展道理似乎都有其深刻的关联。我们作为科研的一个小分子,尽管不能振臂一呼,改变整个大环境,但是能够生存的道路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如果我们走对了陆,我们可能节约一些时间,否则我们将付出不止一代人的代价去品尝我们自己种下的苦果。未来是光明的,但是从不太光明走向光明的路可能并不那么平坦。站的更高一点,想的更多一点,也许就会心情好些。

 

silong.peng@ia.a.cn

2012.11.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628461.html

上一篇:博物馆科普:从陈列到思想的盛宴
下一篇:科研:我们为什么会跟风
收藏 IP: 159.226.21.*| 热度|

8 刘用生 武夷山 许培扬 郭卫 刘文 黄卫东 宋敦江 guxun104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2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