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博物馆科普:从陈列到思想的盛宴 精选

已有 7314 次阅读 2012-10-16 09:52 |个人分类:空闲时光|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普, 思想, 过程, 陈列

周末经常带着孩子出去乱逛,上周突然想到去看看博物馆,而且一个地方有两个,一个是中国铁道博物馆,一个是中国电影博物馆,相比之下,电影博物馆的建设内容要好得多,而中国铁道博物馆还不能称为博物馆,只能算是铁路机车和配件的陈列室。孩子们看了之后,除了印象中的从老到新的各种机车的型号以及各自技术参数,收获不会很大。在我的印象中,看过的博物馆中,能够起到科普效果的寥寥无几,这种情况跟我们的教育内容非常类似。我们的教材更多的是历史的陈列,成果的罗列,缺少起码的深度分析和思考。那么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这样的科普该怎么做呢?该做到什么程度呢?以铁路机车为例(我本人对于机车一窍不通,以一个好奇者的心态来看问题),我认为有几个方面需要做得到。

 

首先,不能仅仅展示最原始的机车复制品和简单的文字说明。因为蒸汽机车的发明是交通领域的一次革命,既然是革命,其重要性就不用解释,关键是要说明这个看起来非常原始的机车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在一个博物馆中,不能再现历史上第一个重大发明的所有重要场景,那就是没有达到一个起码的目的,那就是这些东西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孩子们以为这些老东西都是老古董,又老又破,没什么好玩的,充其量觉得造型比较搞笑。这种印象会误导他们认为过去的东西都是不好的东西。实际上,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看,没有那些老东西,就没有现在所谓新东西。实际上,简单的查资料可以发现,蒸汽机车的发明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科学创新的技巧,就是如何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用于交通,另一个特点就是其发明人没有什么文化,更没有文凭。这两个需要好好的展示。展示一个年轻的底层技术工人如何去解决蒸汽机和交通工具的整合问题,展示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年轻人不断地学习思考创新的过程,这对孩子们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需要将整个发展历程分成若干个里程碑,在每个里程碑上,都有什么样的新技术或者新理论出现。写科技发展史都要这么处理整个学科发展过程,那么科普也同样要尊重历史。比如,从蒸汽机车开始,经历了几代蒸汽机车,改进了什么东西,然后如何产生了燃气机车,燃气机车又经历了几代,改进了若干,后来产生了电力机车,和磁悬浮等。这些过程中,每一项技术的发明都不是完全偶然的,都有其社会需求作为背景,有其他领域的革新带来的可能性等。这些信息都需要在科普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否则只看到外形,内在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完全没有,那就等于没有科普,只会让人更加迷惑和糊涂。

 

最后,在所有重要的革新技术上,最好有相应的可操作的模拟器或者复制品。作为重要的技术革新,往往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才出现的,值得后来人去体验和思考,有可操作的简单原理模型是非常直观的,并且让参观者产生真正的兴趣。在操作的过程中,也能够领悟到该技术的核心和特点。如果仅仅展示一个静态的模型,或者一个整体,不能真正看到内在的新东西和思想,科普的目的就不可能达到。当然,做到这点确实不容易,这需要真正懂行的人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才能做到这一点。但是,我们国家如果想要在一些领域超越,对于很多原创性技术的深入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对于这些创新性思想有了深入理解,我们才可能在未来有自己的创新。

 

总的来说,科普工作是我们向后代们展示前辈的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博物馆作为科普的主阵地之一,其任务就相当繁重,改变博物馆僵化的陈列方式,变成展示思想和变革过程的科普场所,变成一场思想的盛宴,变成历史上各位伟大人物的对话场所,可能效果会更好,也真正考验我们是否真的掌握和理解了历史上的种种技术革新和进步。同样,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从知识的罗列变成思想的变迁过程,那我们的学生最后得到的远远不是知识,而是人类思考的进程,那教育的效果将是比现在好很多。我们整天抱怨年轻人的素质,实际上他们是被动者,是我们没有让他们成长为我们自己想要的人,责任都在先行者身上,我们要考虑自己的责任问题。从自我做起,也许就真的会踏踏实实的改变一些东西。

 

silong.peng@ia.ac.cn

2012.10.1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623074.html

上一篇:文艺的复兴是科学技术崛起的基础
下一篇:科研:可以学习毛泽东的战争技巧
收藏 IP: 159.226.21.*| 热度|

25 刘旭霞 骆小红 何琦 孔梅 褚昭明 朱晓刚 赵凤光 王春艳 肖振亚 鲍海飞 黄继红 杨月琴 武夷山 陈学雷 陈冬生 朱新亮 唐常杰 梁进 李宇斌 Editage意得辑 clp286 fansg neilchau westmidlands mbb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