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hao6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hao612

博文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有何寓意?

已有 1873 次阅读 2023-3-24 09:19 |个人分类:文学中的万千气象|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作者:刘浩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浩云文学气象)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The future of weather, climate and water across generations,翻译成汉语是,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翻译的倒也十分齐整。那么,今年的主题有何寓意呢?


天气和气候,古人怎么看?


天气和气候是气象领域中的基本术语,大家都不陌生,至于两者的区别,似乎也没那么容易掰扯清,两者混用的情况并不少见。


这两个词语,古已有之。比如才女李清照的《念奴娇》中这样写道: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看来,李易安并不喜欢这绵绵的细雨,从这个角度讲,诗中的“天气”与现代气象学中的意思接近。当然,也可以理解成每年寒食节前后的绵绵春雨都让人恼,这就有点气候的味道了。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边风行》中有这样的诗句:袭月寒晕起,吹云阴阵成。将军占气候,出号夜翻营。在本诗当中,“占气候”就是将军在下令出击之前通过占卜的方式,探求月晕这一天气现象所预示的吉凶。此处的“气候”跟现代气象学中的“天气”意思相近。


顺带说一下,最后一句有异文,有的版本写作“安号畏翻城”。看来,诗中的大将军到底是下令吹号出击还是安号原地待命,古人也没闹明白,当然,这也反映了用月晕来预测作战时机似乎并不那么靠谱。


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天气和气候的含义比较相似,把“种种恼人天气”换成“种种恼人气候”,或者把“将军占气候”换成“将军占天气”似乎都能说得通。


天气和气候,有啥区别?


但是,在现代气象学中,两者是有严格区分的。天气是指某一地方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几分钟到几天)发生各种天气现象及其变化的总称。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期内天气的平均状态(一般取30年以上平均)。也就是说,现代气象学中,主要从时间长短,是否有平均两个角度进行区分。


现在的预报,无论是短期(未来24—72小时)还是中期(未来4-10天),预报的都是未来的气象要素,而不是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值,所以我们并没有采用古人“占候”或者“占气候”(实际上“气候”一词古今异义,下面会谈到)的说法,而是选用了“天气预报”一词。


含义丰富的“候”


 “候”的含义非常丰富,作为动词时,本义是守望、侦察。可作“观测”讲,比如,候风(观测风速和风向),候景(观测日影的长短)等等;也可以作“预测、推测”讲,跟“占卜”的意思比较接近,比如,《后汉书·郎𫖮传》:“能望气占候吉凶,常卖卜自奉。” 


作为名词时,可表时间,如,《黄帝内经·素问》,歧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这是“候”以上的时间单位,候以下的单位,比如十二时为一日、一百刻为一日(注:在现在的计时法中,1小时有4刻,由此推测古代的1个时辰有8刻,这其实是不准确的)。也就是说,六十时为一候,六十恰好是一甲子之数,这便是古人的智慧。

计时之器——西汉漏壶


结合上述分析以及《边风行》一诗,我们可以看到,古汉语中的“气候”既可以泛指时令(廿四节气、七十二候),即大气状态的多年平均态(与现代意义的“气候”接近),也可以指一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与现代意义的“天气”接近),也就是说,古汉语中 “气候”的含义比现代汉语中要宽泛的多。


千变万化的水


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世间的各种物质中,水的特色鲜明,拥有“七十二变”:它既可以从水体中蒸发,变成水汽,进入空气中,又可以凝结成云,碰并成雨,或者从水汽直接凝华成雪,洒落地面。还有那虚无缥缈的雾,宛若珍珠的露,洁白淡雅的霜……半数以上的天气现象都与水有关。千变万化的水为大自然增添了无尽的美,造就了云起雨落,也见证了气候变迁。这便是本年度世界气象日主题将之与“天气和气候”并列的原因。


代代向未来


水滋养了万物,孕育了生命。作为智慧生命,人类理应合理利用水资源。


未来的天气和气候与水息息相关,保护好水资源,是正确对待天气和气候的题中之义。


其实……地球上的天气和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在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表面是高温的岩浆,火山活动频繁,环境恶劣。由于强烈的太阳风作用,加之地球引力较小,原始大气很快逃逸消失,也就是说,在地球诞生后的数亿年内,地球是没有大气的。约45—20亿年前,地球逐渐冷却。由于造山运动、火山爆发,地壳中原来吸附的气体不断释放,从而产生了次生大气,其主要成分是温室气体(如水汽、二氧化碳,甲烷和氨气等)。地球拥有现在的大气,不过也就三四亿年的光景。总之,如果把时间跨度拉长,我们会发现,地球上适宜人类居住的时间并不长。

古今地球之对比


我们不妨换一种角度理解,在次生大气产生时,便有了天气和气候,只不过那时的天气和气候并不是人类想要的。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适宜居住的星球,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便是,努力让地球上的天气、气候和水维持在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状态。不仅我们这一代如此,代代皆要如此。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生生不息。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浩云文学气象,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39196-1381634.html

上一篇:是是非非——明代大才子杨慎对雾凇的认知
下一篇:红楼梦版本研究辑刊(第二辑)出版
收藏 IP: 110.249.163.*| 热度|

4 张学文 郑永军 尤明庆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3 0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