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ticDiseas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eneticDisease

博文

【第七十一期】DNHD1基因突变导致弱畸形精子症

已有 2672 次阅读 2022-1-9 10:07 |个人分类:遗传基因致病机制|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2021年12月,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南大学谭跃球教授与林戈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Bi-allelic variants in DNHD1 cause flagellar axoneme defects and asthenoteratozoospermia in humans and mice”,发现了弱畸形精子症的新的致病基因DNHD1

不孕不育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影响10%-15%的育龄夫妇。因男性因素导致的不孕不育占所有不孕不育患者的一半,主要表现为无精子症、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畸形精子症或以上情况的组合。弱畸形精子症,表现为精子活力降低和精子形态异常,约占男性不育的19%。

研究者对497名患有弱畸形精子症的无血缘关系的男性进行了遗传分析,并在8个家族中鉴定了出了DNHD1基因的双等位基因变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图1)。此外,研究者进一步构建了Dnhd1‒/‒小鼠,基因敲除鼠表现出和人类似的的弱精子症特征。

image.png

图1. 患者家系图 


DNHD1(Dynein heavy chain domain 1),也称为CCDC35(oiled-coil domain-containing 35),是一种具有五个CC结构域的进化保守蛋白。CC结构域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超螺旋蛋白基序,其特征是存在一个或多个α-螺旋肽并相互缠绕形成超螺旋。先前的研究表明,CCDC蛋白与精子鞭毛的形成和运动有关,一些CCDC基因缺陷会导致鞭毛装配异常并引起男性不育,例如,CFAP58(也称为CCDC147)突变会导致鞭毛轴丝异常并引起人和小鼠不育。研究者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发现携带DNHD1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的患者,大约95%的精子的鞭毛轴丝横截面表现出严重的超微结构缺陷。免疫荧光分析进一步表明,在携带DNHD1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的男性精子中几乎不存在SPAG6和SPEF2,表明DNHD1可能与鞭毛轴丝相关蛋白协同发挥作用,并且是鞭毛正常组装所必需的(图2)。

1.jpg

图2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免疫荧光表明DNHD1缺陷会导致精子鞭毛轴丝异常


研究者对Dnhd1‒/‒小鼠进行研究,发现Dnhd1-/-雄性小鼠在3个月的繁殖期内平均每窝后代数量为0,而Dnhd1+/+雄性小鼠每窝的平均后代数量为9个。此外,与Dnhd1+/+雄性小鼠相比,Dnhd1-/-雄性小鼠睾丸大小和重量没有异常,HE染色也未观察到显着差异。但是,Dnhd1-/-小鼠的精子浓度、运动率和进行性运动均显著降低,这与人类患者中观察到的结果基本一致。HE染色表明Dnhd1-/-雄性小鼠95%以上的精子鞭毛异常,包括鞭毛卷曲(39.4%)、鞭毛缺失(23.6%)、鞭毛弯折(21.9%)、短鞭毛(5.5%)、鞭毛不规则(5.5%)。研究者使用来自Dnhd1-/-雄性小鼠的精子进行单精注射,发现可使小鼠正常怀孕。此外,对7名携带DNHD1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的患者使用单精注射技术,4名患者经治疗后成功怀孕。

总之,研究者发现了一个新的弱畸形精子症的致病基因DNHD1,该基因在鞭毛发生中至关重要,突变会引起鞭毛轴丝异常并导致不孕不育。


参考文献:Tan C, Meng L, Lv M, et al. Bi-allelic variants in DNHD1 cause flagellar axoneme defects and asthenoteratozoospermia in humans and mice. Am J Hum Genet. 2022;109(1):157-171.


  qrcode_for_gh_9c1dcb006eff_258.jpg

欢迎关注

遗传咨询、基因检测和科研合作请联系QQ710334290


撰文:罗亚林

编辑:刘振兴

审核:张贤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9614-1320162.html

上一篇:【第七十期】TOX4是一种不依赖胰岛素受体的肝脏葡萄糖生成调节剂并在糖尿病患者肝脏中被激活
下一篇:【第七十二期】PPIL4对脑血管生成至关重要并与人类颅内动脉瘤有关
收藏 IP: 211.67.3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1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