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台湾也有恐狂症患者,包括某些“专家”

已有 13427 次阅读 2013-8-27 15:00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台湾, 恐狂症, “专家”, 钱鼠, 鼬獾

狂犬病是一种发病率非常低,但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对此类疾病,人们常会在两种极端的心理状态之间摇摆:平时对狂犬病漠不关心,甚至一无所知,一旦突然听说了某个典型病例,特别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病例,往往立即变得草木皆兵、谈虎色变,惶惶不可终日。

台湾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WHO承认的全球少数几个狂犬病“非疫区”国家或地区之一,不仅未发生过狗和人群中的狂犬病,而且連野生动物中的狂犬病也是踪影全无。但这种情况近几个月来突然发生了转变。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狂犬病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于8月22日公布,近期台湾有9个县累计确诊有94只鼬獾、1只钱鼠发生狂犬病。

在此情况下,台湾的媒体上、包括相关学术界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除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应对建议,也不乏恐狂症的典型表现。

一、科学评估鼬獾(野生动物)狂犬病对台湾可能造成的影响:

已知属于食肉目的野生动物鼬獾是狂犬病毒的储存宿主之一,所以鼬獾患狂犬病并不令人意外。在中国大陆的华东地区,十多年来已证实在野生鼬獾群体中一直有狂犬病流行,并曾多次发生因鼬獾咬人而引发人狂犬病的案例。在台湾的野生鼬獾中,狂犬病的存在估计事实上已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了(估计至少在十年以上)。但由于狂犬病的典型流行特征是通常都是偶发和散发,如果不主动地对野生动物进行系统全面的监测和研究,可能很不容易发现。 

根据世界范围多年的数据分析,WHO认为人类的狂犬病99%以上是由家养动物(主要是狗)引起的。野生动物在任何国家或地区引发人狂犬病的概率都是极低的。台湾目前尽管不能再被认为是狂犬病的“非疫区”,但仍然应归类为已消除犬和人狂犬病的地区。

而大陆则是狂犬病的重点疫区(不完全统计每年狂犬病死亡人数高达2000人左右)。目前在台湾人感染狂犬病的风险仍然比大陆低得多(相对风险的比较有天壤之别)。只要进一步确保家犬的疫苗接种率,加强山区疫情的围堵,避免患病鼬獾对狗和人的感染,则可以预期,此事件对台湾社会的影响更多是心理上的而不会是实际上的。

 

二、 台湾恐狂症的典型表现:夸大疫情,特别是无依据地癔断在1只钱鼠中发现狂犬病的含义,渲染恐怖气氛。

许多人更担心的是台湾在在1只钱鼠中发现狂犬病的的含义。这种担心有道理吗?台湾的鼠类可传播狂犬病吗?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发现了全球首例钱鼠感染狂犬病案例。某些台湾专家认为在台湾已发生狂犬病毒跨物种感染。某些专家直言“太可怕了”,因为全台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只钱鼠,极易在人群间传播病毒,造成疫情扩散。

台湾东海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林良恭也指出,钱鼠确诊确实“太可怕了”,因鼬獾和钱鼠较易同时出现在海拔100至200米的地方,“若(台湾)各地钱鼠都有狂犬病毒,代表狂犬病已大爆发。”

首先要说明,钱鼠并不属于鼠类(啮齿目动物),而是屬於哺乳動物家族中最原始的有胎盤類——食虫目,但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与老鼠也有一定相似性,特别是在与狂犬病毒的关系上更是高度相似。

WHO多年来一直强调,老鼠通常不可能传播狂犬病。WHO专家已直接对上述关于钱鼠有传播狂犬病风险的观点进行了批判。

WHO已明确表示,钱鼠与老鼠类似,不是狂犬病毒的储存宿主,在狂犬病的自然传播中不起作用,完全不用对偶然发现的钱鼠感染感到惊慌。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狂犬病研究负责人,也是WHO狂犬病研究参考合作中心负责人布赫 (Herve Bourhy)表示,就研究角度而言,全球首例钱鼠感染狂犬病,“因为从来没有过,所以会很引人关注”。

布赫举法国也出现过狐狸感染狂犬病,疫情猖獗时,也有一两例猫感染狂犬病的病例。他强调,这个例子类似于在台湾的状况,钱鼠并不是重要感染源,有可能是钱鼠在遭受到鼬獾因病发动不正常攻击时偶然被咬伤而传染,所以无须惊慌。

因为只有一个钱鼠的例子被诊断为狂犬病例,而这又是多个鼬獾病例中的一个钱鼠病例,可见鼬獾才是病毒感染源,因此,台湾方面主要应该针对鼬獾进行防疫工作

关于对钱鼠感染狂犬病案例的过份担忧是没有依据的,是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的。

相关原理可参见本博主的相关博文:全球的老鼠都不传播狂犬病(WHO最新技术报告)(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718820.html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720126.html

上一篇:狂犬病的长潜伏期:WHO抄袭本博主的观点?
下一篇:横渡东湖:一个新的重要的里程碑
收藏 IP: 219.140.175.*| 热度|

3 文克玲 蔡小宁 Zs59869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