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纪念钱伟长先生百年诞辰专辑-5:皓首相聚忆恩师

已有 5884 次阅读 2012-10-7 06:49 |个人分类:名人纪实|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座谈会, 钱伟长百年诞辰

第十三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MMM-XIII)暨纪念钱伟长先生百年诞辰大会昨天在上海大学开幕,与会者逾150人,人数为新世纪历届MMM会议之最。人们放弃长假休息,参加钱先生26年前发起的、在我国力学界广有影响的系列会议的新一届聚会,共同缅怀大家的导师,显示了这位人民科学家在学人心中的地位。

昨天下午,在上海大学艺术中心举行了纪念钱伟长先生百年诞辰专题座谈会,MMM-XIII与会者中最年长的二十几位学者参加,他们之中有七位两院院士:周恒(天津大学)、何友声(上海交通大学)、钟万勰(大连理工大学)、刘人怀(暨南大学)、胡海岩(北京理工大学)、谢和平(四川大学)、翟婉明(西南交通大学);九位老教授:嵇醒(同济大学)、丁皓江(浙江大学)、匡震邦(上海交通大学)、姚振汉(清华大学)、黄黔(国务院发改委)、何福保、程昌钧、戴世强、周哲玮(上海大学);他们的平均年龄逾74岁。参加座谈会的还有中青年教授何友达(中国气动中心)、刘宇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聂国华(同济大学)、翁培奋、傅新楚、李常品、胡国辉(上海大学)等以及一批年轻新锐。

座谈会由何友声、胡海岩、周哲玮先后主持,在热烈、深沉、自由的气氛中进行,发言者大多白发苍苍,没有泛泛之谈,没有溢美之词,而是在各自的人生经历中撷取若干真实实例,感怀当年钱先生对自己的教诲和提携。

人们谈到了钱先生的一贯的爱国情怀。他们重温了这样的对话:

问钱先生:“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一生,你是什么样的人?”

先生答:“归根结底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发言者用各自的所见所闻,印证了此点。在他坎坷起伏的人生中,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处于逆境,他的爱国的拳拳之心从未改变。

作为学者,发言者谈得最多的是钱伟长先生的学术贡献、治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他们深情回顾了似乎历历在目的情景:1951年钱先生创办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机构——中科院数学所力学研究室,1952年协助周培源先生创建我国高校第一个力学专业——北大的力学专业,1954年为北京高校青年教师主讲应用数学课,1956年参与创办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并任首届班主任,1956年参与筹办中科院力学所和自动化所,1978年创建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MMM会议的主办者),1980年创立《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1984年发起组织49期全国性的“应用数学和力学”讲座,1983年入长上海工业大学,1984年建立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1994年成为新组建的上海大学的首任校长……。大家回顾了钱先生当年为这些事业所显现的创见和所付出的艰辛。因此,一致认为,称他为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四位奠基人之一的确是实至名归。

人们折服于钱伟长先生的治学理念和学术风格,他们用各种例子说明,他一生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和数学科学与应用科学相结合,从实际需要出发,在各个领域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人们折服于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通过实例指出,他善于吸收古今中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列,经常有超越性的见解,有时难免有悖于时行的做法。好几位老者提及当年在青年教师进修班好清华力学班听钱先生讲授应用数学的情景,内容与流行的教材迥然有异,从量纲分析讲起,出神入化,让人一辈子受用。他讲课从不看讲稿,满黑板推公式,有能画龙点睛地道出其中内涵真谛。

在会上,谈得最多的还有钱伟长先生对几代年轻学者的提携和扶持。他们年纪轻轻就被钱先生列入《应用数学和力学》的编委;在名不见经传时写的习作,会受到钱先生的青睐,给予仔细修改;钱先生的一席话或一次讲座,有时会改变年轻人的人生轨迹;不管是钱先生直接的学生,还是学生的学生,钱先生都视作亲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帮助。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回顾恩师对自己的帮助,四个小时悄悄逝去,与会者仍感到意犹未尽。

总而言之,座谈会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可能在这篇短文里做出更详尽细致的描述,相关细节会出现在《纪念钱伟长先生百年诞辰文集》中,文集有望于明年付梓。

 

写于2012107日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619942.html

上一篇:改变“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势
下一篇:纪念钱伟长先生百年诞辰专辑-6:重要的是传承老校长的精神
收藏 IP: 115.171.93.*| 热度|

3 董焱章 邵忠 clp28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