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参考文献的得与失

已有 3150 次阅读 2011-10-15 20:42 |个人分类:心路里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参考文献

在科技文章的字里行间列举参考文献是西方人乃至人类的伟大发明,可以和我国的四大发明相提并论。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是显示出所引用知识的来源,对于大学教科书而言,尤为重要,否则会在很长时间内把学习者置于闷葫芦之中;我国的大学教科书多有这个毛病,是编书人不负责任的表现,只注重知识的内容,而忽视知识的来源。国外也有这样的教科书,比如陶哲轩的实分析,我向他指出这个问题,他也置之不理;但这种做法在欧美国家是罕见的。即便作者已经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不方便在字里行间列出参考文献,也应在每章或书末列出作者自己曾经看过的或自己欣赏的相关书籍文章。
 
参考文献的“得”表现在:
 
最大的好处是将相关经典之作以及近年发表的相关文章书籍关联起来,形成网络结构,为读者提供选择的余地,不至于圄于一家之言、坐井观天,或者吊死在一棵树上。由于不同的读者会作出不尽相同的选择,自然会生发出多样性(diversity),有利于知识的繁衍。
 
参考文献的“失”表现在:
 
知识的快速膨胀、网络的发达导致了一种情况,就是思考的独立性受到威胁,人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搜罗已有的文献,以免做出重复的东西而自己还不知道。这种情况使得人人都不堪重负,因为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会很累。假如你独立想出一个点子,你就不得不把相关的文献找出来也论述一番,看起来好像是你从中受到了启发似的,尽管事实上不是那样。这导致了失真。
 
如何调和这个得失的矛盾呢?
 
首先要分清楚“True”和“Genuine”的区别。一般而言,“True”是指逻辑上正确,而“Genuine”则是指历史上正确;前者只是抽象地看结果,而后者则是具体地考察全部过程,并且伴随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举个例子,在生产某个品牌的产品时,一定会遵循特定的工序,采用特定的配件,假如其中一个配件为山寨,则整个产品不能视作“Genuine”。如果只看结果,则原版产品和山寨的功能一样,即可视为“True”。
 
搞清楚了“True”和“Genuine”的区别,就明白了教科书中的知识只是处于“True”的水平上,因为只有原著才可能是“Genuine”。原著完全做到“Genuine”,只有“Genius”才能办到(注意,“Genuine”和“Genius”是同源词汇)。牛顿的天才就体现于其著作《光学》。平庸的数学家写的文章都处于“Ture”的水平上,而大多数学家都是平庸的。“True”经常使人感到困惑,而“Genuine”绝不会使人困惑,而且会使人眼前豁然开朗。
 
那么怎样做才算“Genuine”?很简单,把研究过程原原本本地叙述一遍即可,怎么想就怎么写,中途参考的文献作为脚注列出,或者用Remarks说明(注意,“简单”的中文发音和“Genuine”有相似之处)。这样做也多了一层安全,那就是你要呈现给人们的是一条“线”,而不是几个“点”。作者们在同一个领域里画自己的“线”,即便互不参考也有可能有自然相交的地方,不足为奇,也不会有争议,达成共赢的局面。不然大家只好搞竞争,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由于要竞争,自然不愿意花时间去画“线”,而是占住几个“点”,而人的认知又具有某种“张力”,会自动把“点”放大成“面”,从而压缩了作者们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两条独立画出的线一般不会重合,因为研究路线往往呈现为布朗运动的轨迹。竞争还有一个毛病,就是有意无意地过河拆桥、相互使绊子、搞朋友圈子,等等。
 
牛顿研究了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光,而他的《光学》又写得象光那样照亮人心。这就是他最令我感动的地方。
 
最后修订:2011-10-1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497196.html

上一篇:气数
下一篇:应用数学
收藏 IP: 110.178.47.*| 热度|

3 陈安 王加升 刘全慧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1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