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升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shengwang

博文

世界银行把脉中国水资源-下

已有 3889 次阅读 2016-5-7 18:09 |个人分类:科研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8. 中国已经开始探讨“自下而上”水资源管理,实施之中的经济自立灌区是非常先进的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创新举措。......这一模式促进了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发展和经济自立的供水公司/组织(负责向用水户协会出售水)的建立,已被证明在提供优质服务和维护设施方面,比常规的由政府管理灌区的模式要有效很多。

注:经济科学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了《农民用水户协会形成及运行机理研究—基于内蒙古世行WUA项目的分析》,编著者为“内蒙古农民用水户协会建立、运行和管理问题研究”课题组。不知不觉间,中国的各个灌区都有了“农民用水户协会”。

9. 中国水资源管理的机构设置在横向和纵向上均存在严重的职责分块现象。水质问题的裁决权也不十分清楚。国家环保总局和水利部经常就此发生争执,并且重复进行有关工作和数据采集。建设部名义上负责城市污水处理的投资指导,主要起行业指导作用,但城市昂贵的废水处理项目投资设施则由各城市自筹资金解决。

注:国家环保总局已经升格为环境保护部,与水利部平级。关于水利部公布地下水的水质状况,20164月有新闻报道“水利部回应八成地下水不能饮用:水源地水质总体良好”。详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4/343090.shtm


10. 中国急需建立一个统一的综合水质、水量测量数据的数据库系统,并由流域水资源管理最高层设立的专门机构来管理,成为可能取代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的独立系统。

注: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2015正式启动,总投资约20亿元人民币,由水利部水文局、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联合成立国家地下水监测中心。


图片来源:http://www.cgs.gov.cn/xwtzgg/cgkx/144059.htm


11.水权需要涵盖地表水和地下水。一个有效的水权管理系统加上以可利用水量(包括在旱季)为基础的水权可以作为水市场的良好基础。

注:2004年,水利部出台《关于内蒙古宁夏黄河干流水权转换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145月,水利部进一步发布《水利部水权试点工作方案》,试点范围扩展到江西、湖北、河南、甘肃、广东等地区。据中国水利网站报道,宁夏在2005年成立宁东水务公司,兴建供水工程,以节约宁夏农业用水的形式补偿,通过水权转让向宁东能源基地企业出售水源,规划每年交易水量将超过5亿立方米。据中国化工报报道,2011年鄂尔多斯市和呼和浩特市签署了跨盟市的水权转换协议,从呼和浩特获得1000万立方米的黄河水权,呼和浩特市也从鄂尔多斯市境内获得总储量20亿吨的煤炭井田,供其吸引工业项目落地。


12. 在中国北方和西部的许多地区,因地表水不足和受到污染而日益依赖地下水,已危及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些地方地下水位每年下降1 m甚至更多。据估计,海河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大约是每年170 亿m3,而1998年的开采量是260 亿m3,地下水污染也进一步减少了可利用的地下水量。......过度开采地下水,特别是在海河流域,以及在缺水流域如黄河流域、海河流域过度利用地表水,来生产经济价值较低的谷物,是缺乏长远目光的。......根据国外的研究估计,生产1 t粮食越需要1000 m3水。控制华北地区水资源的过度利用意味着每年要在灌区减少用水量300 亿m3,粮食产量将减少3000 t......只占全国产量很小的一部分。幸运的是,灌溉用水和地下水开采有很大的下降空间,下降后不会危及农村经济。

注:20154月,中央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其中一条写着“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超采区内禁止工农业生产及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京津冀区域实施土地整治、农业开发、扶贫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不得以配套打井为条件。2017年底前,完成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和地面沉降控制区范围划定工作,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

 

13. 水利部管理的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2001财年)正在北方四县进行编制地下水管理计划的试点工作。新提出的利用全球环境基金赠款开展的海河流域水资源项目旨在为流域、市(天津)和县三级提供地下水管理支持。尽管这些工作的重要性已为各方认可,但是实践表明启动这些工作极为困难。

注:却没有说困难在哪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08081-975633.html

上一篇:世界银行把脉中国水资源-中
下一篇:科技创新源自无名之辈很正常
收藏 IP: 60.247.51.*| 热度|

1 宋凡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12: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