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忆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wsict 用博客记录生活

博文

我是如何成功上岸美国硕士 精选

已有 5493 次阅读 2024-5-6 10:14 |个人分类:精选|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文 /2019级计科张聿涵

我是XX大学2023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一开始,我并没有明确的出国计划,但随着国内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同时自己不愿在激烈的竞争中被过度压榨,于是决定申请赴美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以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也继续学习新知识。回首本科时光,我意识到自己浪费了不少时间,因此出国读研成为重新提升自己的一个重要契机。

以下是我申请美国计算机科学硕士的一些自己的经验:

1. 本科阶段的绩点

绩点是申请美硕的硬性指标,尤其对于常春藤等名校而言,绩点要求通常在3.7-3.8以上(4分制)。因此,在本科阶段有机会争取高绩点时,务必抓住机会,尽力提升自己的绩点,对于CMUMIT等学校对于计算机专业的申请要求尤为严格。

自己也是比较后悔本科的时候没有对绩点太多在意,绩点只有3.2,在申请的时候也是没达到几所好学校的申请标准,最后去了美国XX大学。

但同时如果自身有比较强的一些证书等,即使没有达到绩点要求,也可以尝试申请一下,学校招生办如果觉得你其他条件还不错,也会相应的破格录取。

2. 托福/雅思成绩

作为国际学生,英语语言考试成绩是申请的另一项硬性标准。以前来美国的话很多学校都只看托福成绩,但现在雅思或者托福都有差不多的认可度了,两者都可。我选择的是雅思考试,取得了总分7分,小分均不低于6分的成绩,这个分数也是绝大多数学校要求的分数,使我在申请学校时基本在语言要求方面畅行无阻。

如果时间充裕,最好考一下GRE,尽量达到320分以上,虽然有的学校现在对GRE也不是硬性要求了,但对申请也是比较有帮助的。

3. 实习经历和工作经验

其实对于国外,大家都是比较倾向于工作了几年之后再选择去读硕士,所以有这一项是会比较大程度上加分的。

国内对于计算机专业找工作来说使用牛客网,目前对于计算机专业是最方便的平台了。春招秋招的时候岗位会比较多一些,但是大家也不一定非要选择寒暑假来做实习,大四的时候应该大家都比较没什么课了,这期间也可以找找实习,虽然会比较累一点。

现在大家都太卷了,所以有时候即使钱很少,但这个职位还不错,也可以考虑考虑,或者直接去问在牛客上问HR,自己十分感兴趣这个岗位,能不能无偿打工之类的,现在计算机专业的实习就是这样靠卷出来的(付费实习这个词就是这样卷出来的)。

4. 简历

对于一份申请学校的简历(少于2页)来说,一般来说是这几部分:基本信息,教育经历,工作经历,项目经历,技能树,获奖经历。其中在工作/项目经历部分,需要使用X-Y-Z formula来进行说明,就比如我自己的一个项目中的一个bullet point

Developed a management system aiming to reduce students meal wait time by implementing Yolov5 which reduced students lunchtime queuing by about 18% during a 2-day test

解释起来大致上就是做了X事情,通过了Y技术,最后导致了Z结果。招生办的人其实大多不是很懂技术方面的知识,所以不要说单纯说自己用了什么什么技术,而是说用这个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结果怎么样。他们更喜欢看故事。

5. 学校和专业的选择

计算机科学(CS)专业是目前最难申请的专业之一,同时申请的人数很多,因此一些学校在不想扩招CS专业人数的情况下会开设类似的专业,如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数据科学(Data Science)和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等。

实际上,这些专业与计算机科学有许多相似之处,课程设置或于常规CS有所不同(大致上都是差不多的课程),但主要还是要进学校对于该专业的介绍中看看到底有什么课程,进而决定是否选择。同时,这些专业的绩点和语言要求通常略低一些,相对更容易申请。我就是因为绩点不够,所以最后cs专业没有录上,最后选择了软件工程专业。我个人感受下来,也和cs专业的同学交流下来觉得这些专业是没什么太大的区别的。

以上就是我在申请美国计算机科学硕士过程中总结出的几个关键点。如果大家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进行交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7932-1432842.html

上一篇:为什么学位论文盲审不如预期的好?
下一篇:大学校园偷外卖的都是什么人?
收藏 IP: 218.107.223.*| 热度|

17 杨卫东 孙颉 朱晓刚 李学宽 王安良 刘进平 王从彦 武夷山 崔锦华 蔡宁 刘全慧 宁利中 郑永军 杨正瓴 汪运山 周忠浩 池德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