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应骅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in 一位IEEE终身Fellow对信息科学及其发展的看法

博文

什么样的科研应该以企业为主体?(130819) 精选

已有 5446 次阅读 2013-8-19 08:04 |个人分类:科研管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成果, 企业主导

什么样的科研应该以企业为主体?(130819

闵应骅

 

   我国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内许多人说,这方面公认的楷模是被称为硅谷灵魂的斯坦福大学。因为它把硅谷搞起来了。我在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系统实验室里访问过一年,觉得他们的研究并没有什么特殊,不过就是和企业界的联系比较多就是了。他们始终不忘:技术是要用的。因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人参与。学术带头人必须很清楚:不是为了发论文、不是为了题目交差,而是为了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必然是主体。让我们再次回顾因特网发展的历史。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创建了第一个包交换网络ARPANET。接着,IBM和几个欧洲的通讯垄断公司开始了它们包交换网络的计划。对于这一将计算机和通信融合的计划,它们都想保护它们自己已有的市场。因此,它们把包交换建筑在“虚拟线路”上,即模仿线路交换技术和组织惯例,以便使公司的运作平稳过渡。1972年成立工作组INWG开始讨论包交换的报文形式。1974年文顿·瑟夫(Vint Cerf)和罗伯特·卡恩(Bob Kahn)发表A Protocol for Packet Network Intercommunication”,成为因特网的技术基础。1977年,英国计算机产业的代表建议在ISO之下成立新的包交换网络标准委员会,一个二次大战后的独立非政府组织。英国的这一建议得到美国、法国代表的支持,而称之为“开放工作的网络标准”。英国人说这个标准改变了传统的计算自包含和封闭系统、少搞交互的看法。开放工作比技术性更加战略性,表现了针对大公司,像IBM和电讯巨头的挑战。ISO接受了这一建议,由美国的查尔斯.巴克曼Charles Bachman)担任主席。IBM的系统网络结构是终端到计算机的结构,而巴克曼要把计算机和其他计算机连起来。这个想法得到当时ISO主要支持者通用汽车(GM)的支持。GM有几十个工厂、几百个供应商,使用不兼容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巴克曼的方案正好可以允许不同所有权人的计算机互相配合,从而导致了OSI后来的网络标准协议。1980年代形成因特网社团的核心,1985年成立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是全球互联网最具权威的技术标准化组织。OSI的第一个全体会议于1978/2/28-3/2召开,历时3天,来自10个国家几十个代表和4个国际组织的观察员参加会议。同一个国家的代表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兴趣。许多参加者认为数据网络的未来将从IBM和通信垄断公司夺走利益,而无法再统治这个新兴市场。同时,IBM公司的代表操纵这个讨论,企图使OSI的开放纳入IBM的轨道。有人强调“无连接”,有人强调“虚拟连接”。1990 年底,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商业化服务商的出现促进了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与发展。最后,1995IETF发布[RFC1883]1996IPv6正式发布,以后又有几个RFC,使之成熟。

   从上面的回顾可以看出:第一,重大的技术创新必须国际化。像互联网,要把全世界连起来,就必须面向国际,不能局限于国内。第二,要想国际认可而且实施重大技术创新,只能通过国际标准来实现。所以,把我国的科研成果并入国际标准极其重要。第三,为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参与制订国际标准的过程。由于各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客户群,有自己的技术特色,总想使自己的公司平稳过渡,所以,制订国际标准的过程充满矛盾和斗争。譬如TCP/IPOSI的争论一直不断,只能求同存异。但整个过程我们必须参与。否则,我们就完全任人摆布了。第四,我们应该争取技术发展和商业运作的话语权,但不是独断权。基于我们的技术创新而独断,常常使自己吃亏。

比较小一点的技术创新也是这样。1990 年代,Janak H. Patel教授发明了IC测试的并行扫描结构。他到INTEL做过多次报告,那时候我正在UIUC。他跟我说,要上上下下说服他们,而且要公司采纳,整个系统都要改,不容易呀!后来,他干脆自己办一家公司推广他的产品。等到推广以后,他把公司卖了,再回学校当教授。这项研究成果后来进入测试标准,被称之为伊利诺依结构。

技术界发表的论文千千万,新idea也被认为有千千万,但真称得上原创性的技术创新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改进或推广已有技术。一项全新的技术从研究到推广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急不得的。研究出来而不能推广的事也很普通,淡然处之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937-717979.html

上一篇:推广的不一定是原创的(130812)
下一篇:识人、用人是领导者最重要的才能(130826)
收藏 IP: 159.226.43.*| 热度|

15 李伟钢 张忆文 曾跃勤 彭思龙 武夷山 陈辉 曹聪 赵序茅 杨宁 徐晓 黄富强 赵凤光 ahmen cly85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