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识人、用人是领导者最重要的才能(130826)
闵应骅
上篇博文谈到我国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用了前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马俊如先生的一句话:“这方面公认的楷模是被称为硅谷灵魂的斯坦福大学。”勾起我见到硅谷之父-----费雷德里克.特曼(FrederickTerman)教授的一段回忆。
那是1982年7月,作为公派访问学者,我刚从纽约州立大学转到斯坦福大学,接到电气工程系主任罗伯特.瓦尔特教授的邀请,去参加在他家花园里举行的酒会。加利福尼亚的天气,特别是旧金山湾区,照例是晴朗得就像一眼能看到天的尽头,空气中似乎一尘不染,气温湿润宜人。这是1982年7月的一天傍晚,7点整,主人夫妇在门口迎接我们。花园的草地,绿草如茵,人们三三两两,一边喝酒、吃点心,一边愉快地交谈。院子很大,但是来的人多。斯坦福的人不少,但更多的是公司的人,基本上都是中年。当我正在和克罗门柯公司的两位创建者海林.格兰和罗根.梅农交谈时,一位老人坐着轮椅,自己推着轮椅进了花园。顿时,我看到许多人不约而同地上前问安。格兰和梅农都走到这位老人的身旁去了。这时,我打量了一下这位极受人尊敬的老人,穿着非常朴素,很旧的一身蓝色西服,素色领带,斜歪着头。他就是著名的费雷德里克.特曼教授,人称“硅谷之父”。我这才知道,他是何等地受到硅谷人的尊重。可惜,大约在两个月之后,我在“斯坦福日报”上看到特曼教授逝世的消息。他享年82岁。我这次能见到他,是我的荣幸。下来以后,我做了点功课,了解了他的一生。
特曼教授生于1900年,在帕洛阿托读完中学, 1920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不久他考入斯坦福电子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24岁时就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37岁任斯坦福大学教授兼电气工程系系主任。1946年当工程学院院长,1959年担任斯坦福大学副校长。1965年退休离任的时候,他深情地回顾在斯坦福的40年,颇感如愿以偿。他带领斯坦福冲向世界一流的初衷完全实现了,他那兴办斯坦福工业园的策略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被美国和全世界的大学和高科技开发区奉为经典与楷模。
这么一位科技伟人的成就和领导才能无法在一篇博文中说清楚,本文只想谈谈他在识人、用人方面超乎常人的才能,非常值得后人学习。
1931年,两名斯坦福大学二年级学生—戴维.帕卡德和威廉.休利特,选修了特曼开设的电气工程课程。特曼识才,知道他们毕业后准备开办自己的电子企业,他鼓励这种创业精神。1934年两人毕业,四年后,特曼为他们安排了奖学金,使他们重返斯坦福大学继续深造。休利特的硕士论文是《可变频率振荡器的研究》,特曼当场借给他们538美元,鼓励两人把它变成产品,并帮助他们从帕洛阿托银行得到1000美元的贷款。1938年,两人在帕洛阿托镇爱迪生大街367号的一间车库里,着手创办惠普公司(HP)。这间车库在1989年被加利福尼亚当局定为历史文物和“硅谷诞生地”。特曼教授就是这样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创业的。
特曼深知仅靠这些年轻人下海创业,难以形成气候。他们是星星之火,是希望 ,但缺乏“份量”和“能量”。囿于学养和知识,他们手里不可能具有重大的科技发明,不足以点燃科技产业之火,无法带动整体电子产业的革命。特曼教授在寻找、等待那些具有创业意识的重量级科学家。同时,特曼认为学校的学术水平取决于教授的水平:“大学声望之高低 ,就看有没有杰出的教授,其人数不必多,但必须出类拔萃。学术水平普遍较高,但没有出类拔萃者,是无济于事的。”特曼对“出类拔萃”的解释是:学术水平举世公认,研究课题和领域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学科领域。“在一个运动队里,只要有 一个人能跳过7英尺,那队伍就比每个运动员只能跳过6英尺的队伍强,不在乎运动队有多少人。”正因为这样,特曼教授不失时机地写信给威廉.肖克利博士,劝他回来看看,建议他在斯坦福工业园创办自己的企业,于是,斯坦福大学特聘了肖克利为教授。他大名鼎鼎,是晶体管发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从而使斯坦福名声大振。肖克利在斯坦福工业园的半导体实验室资金充足、人才济济,引发了全世界电子学界的重视。但是,人无完人。肖克利做学问很好,但不善管理,下海办公司却不行,独断专行,朝令夕改,欠缺创业素质,缺乏亲和力,脾气很大。所以,他的实验室出了“八个天才的叛徒”,包括诺依斯和摩尔,成立了仙童公司。仙童公司后来分裂出了几十家半导体公司,包括因特尔公司。恰恰是他们,创造了属于电子的20世纪的历史。特曼公平地说:“在那几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眼里,肖克利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人物,但在一起长期共事,就要另当别论了。”
一个领导者,不论是学术带头人,还是行政领导,识人、用人是最重要的才能。一个研究群体、一个学术单位,领导必须识别杰出的人才、重用这些人才,而且因人而异地适当使用这些人才。顶尖人才必须有,但不要多。没有做不出成绩,多了反而抵消能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