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应骅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in 一位IEEE终身Fellow对信息科学及其发展的看法

博文

推广的不一定是原创的(130812) 精选

已有 6579 次阅读 2013-8-12 07:57 |个人分类:科研管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原创, 科研成果, 推广

推广的不一定是原创的(130812

闵应骅

 

   我们希望科研成果是原创的,而且得到推广。许多外界的批评都来自这一点:批评许多成果不是原创的;许多科研成果没有得到推广。有的官员或政协委员曾说成果被推广的只占百分之几(不记得精确数字了)。本文想以因特网为例,说明原创的成果可能是一种原创的思想,而推广的只是这种原创的思想,而不一定是原创的那个方案和方法的实施。

   传统的电报电话通讯方式是所谓线路交换,即为一次通话建立一条线路为你服务,等通话完结,交换机再为别人的服务建立新的通路。所以,每次通话都要求有一个专用信道。196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的保罗.贝恩(Paul Baran)和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戴维斯(Donald Davies)分别独立发明了包交换的思想。包交换把消息拆成离散的包,它们可以分别通过不同通道在网络上发送和接收。由接收端的计算机把这些包重新装配成原来的形式。他们都相信:包交换比线路交换更健壮、更有效。应该说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创新思想。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创建了第一个包交换网络ARPANET。接着,IBM和几个欧洲的通讯垄断公司开始了它们包交换网络的计划。对于这一将计算机和通信融合的计划,它们都想保护它们自己已有的市场。因此,它们把包交换建筑在“虚拟线路”上,即模仿线路交换技术和组织惯例。1972年美英法的科学家成立国际网络工作组(INWG)以文顿·瑟夫(Vint Cerf)为主席,开始讨论包交换的报文形式,特别是传输协议,这是不同网络之间包交换的关键。报文的本质是无连接,在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这与带连接的线路交换是非常不同的。

   1975INWG把这个方案提交给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在法国简写为CCITT。但该委员会拒绝该建议,认为太危险,而且没有经过试验。他们都非常失望,1975年底,文顿·瑟夫(Vint Cerf)辞去INWG主席职务,辞掉斯坦福的工作,进入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与罗伯特·卡恩(Bob Kahn)合作,在IEEE通信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传输控制程序,成为因特网的技术基础,即后来ARPA使用的TCP/IP。这两位也就引导了这个因特网协议的开发。1980年美国国防部发布TCP/IP标准,198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开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把计算机通信的各种任务分成七个层次。譬如1物理层,4传输层,7应用层等等。而TCP/IP只分网络接入、因特网、传输和应用四层。1980年代末以后,无论从政治、经济、技术各方面,TCP/IP被各方认可,从而得到惊人的发展。但是,其思想主要是从OSI来的。所以,INWG的思想是原创的,但市场被TCP/IP占领。虽然大家都承认,用包交换代替线路交换,开创了计算机与通讯结合的时代,是革命性的原始创新。

   这个例子也使我想起ALGOL60。图灵奖获得者艾伦.佩利(Alan J.Perlis)在巴黎举行的有全世界一流软件专家参加的讨论会上,发表了“算法语言Algol 60”的报告。Algol60语言的第一个编译器由Edsger W. Dijkstra实现。Algol 60引进了许多新的概念如:局部性概念、动态递归、巴科斯-诺尔范式BNFBackus-Naur Form)等等。Algol 60程序设计语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程序设计语言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并为后来软件自动化软件可靠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2年,图灵奖得主Edsger DijstraAlgol 60的发展描述为“一个绝对的奇迹”,采用形式方法,标志着计算科学的诞生。这绝对是一个原创的成果。但是,它从来没有动摇过Fortran语言的统治地位,市场被Fortran占了。直到现在,各种计算机语言已经相继出现了许多,计算机并行语言更是呼之欲出。

   所以,原创性的科研工作可能只是提供了新的想法、新的思路。它离推广实用还有很长的距离。而且,推广实用的东西并不完全决定于技术,还有许多政治、经济、竞争等许多方面的因素。完全凭推广情况来评价科研成果是不合适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937-716134.html

上一篇:买手机 学手机(130729)
下一篇:什么样的科研应该以企业为主体?(130819)
收藏 IP: 159.226.43.*| 热度|

18 李伟钢 李宁 张忆文 赵美娣 郑波尽 赵凤光 温世正 罗德海 田云川 李志俊 印大中 李宇斌 宁利中 蔡小宁 黄富强 李东风 lftkf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2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