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锦清的博客天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ngjinqin 写博客我是小学生,向网友学习,建设和谐友谊乐观豁达的博客天地

博文

谭人中参赛博文之一:初论管理学理论统一的“研究对象”

已有 4647 次阅读 2010-2-26 16:59 |个人分类:信息交流|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管理学理论, 统一的“研究对象”

[复杂网络观察]之一

初论管理学理论统一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哲学建构之一

谭人中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信息技术所长沙分所

摘要:管理理论陷入丛林困境,存在令其难以发展的根源性问题: 1.没有统一的 研究对象,使理论缺乏统一的条件;2.没有统一的规律,亦使事物整体发展无可遵循的规律。这两个问题的存在,乃囿于人们对现象观察视界的局限。当将研究对象置于世界究竟处于怎么一种状态?的哲学视野,从实践中提出混乱与秩序现象具有的普遍性特征,论证其在管理活动中的一般性意义、 遵循辩证法最一般的发展规律,从而推出:混乱与秩序是世界(管理现象)存在基本状态的结论,初步论证了其是管理学理论统一研究对象的地位。

关键词 观察视界; 统一研究对象;存在者与存在;  现象基本状态; 辩证法;  同一性的贯通原理

 

 the beginning of a unified theory of management theory "research objects"

          ——Management, one of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philosophy of building

    Tan Renzhong   Guangzhou railroad Group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sha Branch

AbstractManagement theory into a "jungle" dilemma, there are make it difficult to develop the root causes of problems: 1. There is no uniform "research objects", so that the lack of a unified theory of the conditions; 2. There is no uniform pattern, so tha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ings beyond the laws to follow. The existence of these two issues, is limited by the phenomenon of people to observe the event horizon limitations. When subjects placed in the "how the world really is in a state?" The philosophy of vision, from the practice that "chaos and order," the universal character of the phenomenon, demonstrated in their management activities, the general sense, follow dialectics of the most the general law of development and launch: "chaos and order" is the world's (management phenomenon) there is no fundamental status of the conclusions of a preliminary proof of their theory is to manage the status of a unified object of study.

 Key wordObservation horizon; A unified object of study; There were and there is; Phenomenon basic condition Diagnostic method; Identical penetration principle; 

 


 

0    

茨(1961)在发表的《管理理论丛林》1中,谈到理论陷入“丛林”困境时,曾归纳为以下五个原因:(1)由管理、组织、决策、领导、交流、人际关系等术语用法及含义不同造成的“语义学丛林”;(2)对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所包含的范围没有取得一致意见;(3)把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看成是“先验的假设而予以摒弃;(4)曲解并抛弃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5)管理学者间不能或不愿相互理解。

从中,我们感到了大师对问题分析的通透。但随着对这些原因深入的思考,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真正使理论陷入这一困境的,并不仅仅来自这些表面现象的原因本身,而是在这些原因的背后,还隐藏着两个根源性的问题,正是这种根源性的问题,制约着理论的发展,使管理理论难以走出丛林:

其一、管理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没有得到统一

在纷繁复杂的管理现象中,管理学以什么为研究对象?就一直处于莫衷一是,而又自以为是的境况中。以至于到现在企业流程再造、学习型组织、全面质量管理、核心竞争能力等理论仍在层出不穷2,并呈现出有多少个学派的产生,就相伴有多少个研究对象出现的状况;而研究对象取用的纷繁,研究趋向的各异,正是促成理论丛林繁衍的动力。所以“丛林”之所以仍然存在,根本的原因也就是由于管理学没有统一的研究对象,致使研究者们于研究中各取其像,并各执一说。

其二、没有找到管理活动所遵循的统一规律。因为研究对象得不到统一,就不可能找到所有管理对象(或管理活动)都能遵循的统一规律,管理没有规律可循,理论就缺乏建立的基础。

所以,这两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从根本上限制了管理理论的发展。因此,要想走出“管理理论丛林”,解决这两个问题乃成为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

 

1 从哲学视野发现管理学理论统一的“研究对象”

11  现象观察视界的提出

111 事物产生管理需求充分、必要条件的论证

管理学理论统一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实际上涉及到“管理现象的状态是什么?”的问题;广而言之,也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究竟处于怎么一种状态?”3的哲学命题。

这一说法的根据是什么呢?从我们长年的管理实践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面对诸多的管理现象,若其处于静态场景,便无需对其实施管理;倘若其现象无例外地呈现出动态的特征,管理的需求便会油然而生。例如在候车大厅,我们截取一个短暂的画面,并设若这个画面就犹如摄影作品一般:旅客们始终“静止”的在大厅“候车”,这时你想想看,它会有管理的需求吗?显然这种静态场景是无需管理的;但若让其“恢复”到自然的状态之中,人们开始活动起来,这时便有可能出现70次旅客,坐到了80次候车的座席;拿着80次车票,却跟随在85次进站队伍的行进行列……,管理现场就出现了因“动而产生的某种“状态”特征,并随之产生了对管理的某种需求。

管理需求具有目的性意义,若我们将事物现象在管理意义上所表现出的目的性,视为管理需求产生的充分条件的话,那么,由事物现象的动、静二态,便可知“动是诱使事物发生管理需求的必要条件。因为在静止的场景下,事物不可能产生任何需被约束的行为;而在动的条件下,却有可能产生为管理所关注、因“动而发生的“状态”特征!

由此,我们便不难得到事物产生管理需求的充分、必要条件:

定义1  管理活动因“管理需求”而启动。若将事物现象目的性意义视为管理需求产生的充分条件,那么,事物的“动”因,将是诱使其现象产生管理需求的必要条件。

    管理需求充分、必要条件的成立,说明了事物发生管理行为,势必涉及到现象的状态层面。这是由管理活动的“动”态本质所决定的。

基于这一逻辑,我们推断管理学理论统一的研究对象,亦会存在于状态的范畴。并由此推及:管理学理论统一研究对象,必然地会与管理现象的状态、以及世界存在状态的问题相关涉。而管理现象的状态、以及世界存在状态是什么?亦将会是对管理学理论统一研究对象,在其状态范畴被肯定后的研究性追问。

112 简论状态、现象、现象本质间的关系

⑴.状态是什么?                                                              

状态是什么?有关这一范畴的概念,专家、学者鲜有论及。散见于辞书、字典中一般也只是常识性的解释。如辞海的释义为:“在科学技术中,指物质系统所处的状况”;又如现代汉语、新华词典的解释是:“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形态”等。

但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所谓的状态,在现实环境中往往是与现象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细究起来,反映的仍是一种层次间的逻辑关联。

譬如身处庐山(现象)之中,却不知庐山真面目(状态),这便是“现象”未能向状态“递进”,停留在现象自身的情况,我们暂且称其为“由现象而现象”视界;而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际,所见山形之真面目(状态),便是登临绝顶感受山之伟岸,而递进到一觑现象之状态的情景,我们不妨也给其一个称谓叫“由状态而现象”(严格地说,后者所见的是“众山”之状态,相对“绝顶”自身,其却仍处于“不知庐山真面目”之中)。

这种由现象而现象的视界,使人停留于现象自身,不能觉察到其在环境中存在着的关联关系;而由状态而现象的视界,显然其已跃身于现象自身之外,彰显出在环境中所具有的关联关系。

⑵.现象之概念以及现象的两种特征

所谓现象,在我们的理念中,应是泛指呈现于现实环境中一切形式的事物。这也就是海德格尔所道出的“被一如既住地规定了的”所谓之“存在者”了4

据观察,现实环境中诸多的现象,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现象特征:其一,单纯的事物现象自身,例如桌子、椅子等直观表现出来的现象自身;其二,在现象的表象下,还存在着某种状态的情景。例如有序排列的桌子,或椅子杂乱摆放的样子。就现象而言,前者是相对的孤立存在;后者相对前者却从联系的意义上在环境中具有了某种关联。有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识性的“现象”,来观察分析二者间这种内涵的区别。

例如,“一片狼籍、争先恐后、秩序井然、先后有序”,这些常识性的现象,显然给人以某种状态的感觉:狼籍下展现的就是一片混乱的状态;争先恐后让人想到在毫无秩序可言情况下,人们奋争着挤汽车的状态情景;而井然的秩序在我们头脑一闪而过的,却往往是交通路口,依红、绿灯的指挥,车辆、行人依序而行的秩序状态;先后有序则让人联想到商场购物时顾客因先来后到遵守的简单秩序……。

而从现象的另一个观察视野,如所见到的是桌子、椅子;黄山、泰山;火车、汽车诸事物现象,这些或家私,或名山,或交通工具,给我们的视觉印象就是:除家私、名山、交通工具诸现象的自身外,却没有了其在环境中应具有某种关联关系的状态视觉!

当我们的思想触觉紧扣管理研究这一主题,进而关注到孔茨前面提及的“管理、组织、决策、领导、交流、人际关系等术语用法”,却也会发现这些“语义学丛林”词汇,也并不曾有过“状态”的痕迹。

譬如组织”,就是组织这个现象自身,“人际关系”表达的亦是所谓的关系现象自身,而其在环境中从联系的意义上处于什么状态?在这一“词汇”提供的视界中,是全然不知的;其它如管理、决策、领导、交流等,其词意若作为“动词”意义时,很显然地就不在现象的范畴;倘若从“名词”意义去看待,其表现的就都是一些并不具有状态特征的现象自身。

⑶.推出现象观察的两种视界

这些不曾有状态特征的现象,展现的便是“由现象而现象”视界下事物现象的自身;而那些有着状态特征的现象,便是“由状态而现象”视界下,反映出其在环境中存在着某种关联关系的“现象之状态”。

这些分析,让我们对现象获得了这样的认识,即对现象可以从两个视角去观察:1.事物现象的自身;2.除事物现象自身外,还能从其在环境中存在的某种关联关系(状态)的视角去认知。事物现象的自身,表达的是其自身孤立的存在;而事物现象在环境中存在着的关联关系,反映出的却是由其关联关系建立起来的现象本质。

⑷.现象、现象本质、现象之状态的内涵及其定义

这也就符合了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基本论述:“把现象学的目光从对存在者(被一如既往地规定了的)把握引回对该存在者之存在的领会……;存在必定总在一种自由筹划中被带入目光,就象我们将会显示的那样”4

按海德格尔的论述,所谓“存在者”与“存在”,在其通篇累牍的阐述中,并未对二者给出界定清楚的定义。但我们在这些阐述出的某种蛛丝马迹中,不难体悟到这两者既相关联又有区别的本质内涵,实际上就体现在我们观察到的“事物现象”(存在者),以及事物现象在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关联关系——状态(存在)之中。

因此,基于这种领悟,我们不难体认到:要认识现象本质,一定要在对存在“领会”,也就是对其状态被认知的前提下,这是因为状态被确定,现象(联系)本质才得以展现;而没有状态特征的现象自身,是不可能体现出现象在环境中的关联关系——现象本质的。由此,在排除了现象于静态情形下无状态发展趋向的特例外,于“动”的“状态”场景中,亦是从现象学的意义上,我们得到了如下定义:

定义2  现象系泛指呈现于现实环境中一切形式的事物。

定义3  现象本质反映的是现象在环境中存在着的某种关联关系。

那么,当我们从状态层面去面对现象时,现象之状态,反映的一定是现象在

环境中以某种集合、动态的方式,透过其关联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状况特征。

⑸.推出状态的定义

上述分析、定义,表述出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的现象、状态及其本质间,己由其内在联系,决定了这一范畴内存在着某种关联关系。相对现象而言,状态己从哲学的意义上,表现出其是从更高层次、对动态现象间存在关联关系的一种整体性概括或描述。换句话也就是说,现象惟有通过其状态的展现,才能凸显出其现象在环境中的联系本质!基于这样的认识基础,我们推出“状态”的定义:

定义4  状态是对环境中某种集合性

现象的整体概括和描述,它是相对现象就其状况作出的更高层次的表达;本质上是包含有某种动态内涵和联系特征的现象。

    于是,状态从学术的意义上就具有了:

    1.它表达出现象具有的某种“动态”内涵的特征;

    2.体现出现象间联系的规律性特点;

    3.禅联着对事物现象观察的视界意义。

上述定义,即简明概括出了现象学基本概念的核心范畴,使现象学的复杂性、难以理解性,在现象、状态、以及现象本质基本概念的逻辑范畴内,得以获得其关联关系的概貌。

113 管理学统一研究对象、管理现象存在状态、世界存在状态关系的探讨

⑴.现象、状态层面间的区别

所以,就管理理论研究来说,其面对的一定是管理活动中纷繁复杂的诸多现象。而通过以上现象学基本概念核心范畴的界定,便让人们得以简明地获得这些现象关联关系的概貌。

比如,在现象的层面,若你清楚地知道: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属性?遵循怎样的规律?处于怎样的状况?也就意味着这些现象正在“历经”某种层次递进”进程,即在由现象上升到状态的层面;这时的现象就不再是孤立而单纯的现象自身,而是在环境中发生着某种关联,并在更高层面上集合起来的、整体的、具有某种动态内涵的状态。

例如,我们在庐山上,并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处于现象之中)。若我们手里拿到了一张庐山风景区的地图,或想象着我们已跃升到风景区的上空,那么整个风景区场景都收入到我们的眼前(到了状态层面),我们不仅能整体地了解到任意目标的确切位置,也能从集合的、生息(动)的状态中,得知其与周边环境的关联关系。

设若我们获取到更大范围的地图,或跃升到更高的空间位置,那么所见的就会是事物现象间,更为广阔的关联关系的视野空间。由此推及到自然界、宇宙万物,其传达出来的信息都会如此。

⑵. 回答“管理现象的状态是什么?”所具有的理论意义

现象上升到了状态的层面,即可对“(管理)现象的状态是什么?”这一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而能对管理现象由其状态层面给予回答,也就意味着其状态所依存的母体——世界存在状态信息的被披露,亦即回答了“我们这个世界究竟处于怎么一种状态?”的哲学命题!

对这个命题的回答,一方面使我们意识到就现象而言,管理学的所谓之统一的“研究对象”所依存的母体,应该就是我们面对的所有管理现象;另一方面,在审视其理论“研究对象”的诸多性状时,我们发现其应具备的诸如现象本质、遵循规律、具有状况等根本性问题,亦会因这一命题的回答而得以明确:因为状态的确定,即表达出现象在环境中的关联关系;而这种关联关系从联系的意义上,已在说明事物现象的联系本质、遵循规律、及具有的状况。

⑶.由“研究对象”的逻辑启示宣示出的理论意义

因此,这就从逻辑上给予我们一个启示:我们拟确立的所谓之管理学理论统一的“研究对象”,相对宏观的“管理现象的状态”、“世界存在的状态”而言,本质上就是其微观状态在现实管理环境中的体现。

⑷.研究对象、管理现象存在状态、世界存在状态在问题内涵上的同一性

从这个意义上,管理学理论统一的“研究对象”与“管理现象的状态是什么?”以及“我们这个世界究竟处于怎么一种状态?”它们在问题的内涵上应该是“同一”的,也就是说,我们所确立统一的管理学理论研究对象,本质上就是管理现象存在着的状态,广义而言,亦关涉着“世界究竟处于怎么一种状态?”的哲学命题。

12 探索管理学理论统一的研究对象

121 确定管理学理论统一研究对象”的思路

因此,基于上述的思考分析,在确定管理学理论统一研究对象的问题上,我们就有了将“研究对象”定位在管理现象状态层面上的充分理由,并形成了这样的研究思路:即从管理最基本的问题出发,客观而真实地观察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管理现象”,在对其性质、状况、本质、或遵循规律所表现出来有着状态特征的条件,在充分认识其可能存在的前提下予以设定;进而在这个基础上,从理论上给予论证,以确立这个对管理学理论研究而言,具有极其重大意义的问题。

122 设定统一研究对象应具备的条件

因此,在综合诸多因素,并在界定“管理现象”是物质(因为我们所面对的管理现象,都是具体的管理环境体系)的基础上,我们“由状态而现象”的理论视觉,为管理学理论统一的“研究对象设定了以下条件:首先,其应能客观反映管理活动中的本质状态;第二,应能体现事物现象变化的矛盾性质和一般性特征;第三,应具有遵循管理规律的本质属性。

123 “秩序与混乱”与所设定统一“研究对象”条件基本吻合

笔者在多年对管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中,发现“秩序与混乱”这一对矛盾现象,在管理活动中表现出与设定“三个条件”基本吻合的特征。

“秩序”是什么?《辞源》和《辞海》对其的解释均为:“亦作秩叙,犹言次序”。但对“混乱”则都未收入词条,仅在引用出处时对混乱稍作说明,如例举陆机《文赋》:谬玄黄之秩叙,故典忍而不鲜”(“典忍”均系带三点水旁古字,输入法对此无法表达)。其对“典忍”的释义:污浊不鲜明。是以典忍,即混乱的同义语了。

《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对“秩序”的解释则是: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而对“混乱”的定义,则正好相反:是指无条理,无秩序的现象。可见这是一对性质相反,相互矛盾的现象。可是它们与大众的生活却非常贴近,一般不需作多的解释,人们就能想象出它们存在的形态。

124 界定秩序与混乱概念的理论边界及其定义

⑴.秩序与混乱理论边界的界定

 但是,秩序与混乱作为管理现象,往往又是个相对的概念,也就是说秩序是相对混乱而言的;同样,混乱也会是相对秩序而存在。在形式上,秩序是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混乱则是无条理、无秩序的现象。它们在表现上则常常会是秩序成份多一些时,混乱就少一点;或者秩序成份少一点时,混乱情况又多了一些;百分之百(纯粹)的秩序或混乱,就纯属特例;而就一般情况而言,管理现象通常会是既有秩序又有混乱的混合状态。

为此,总结出秩序与混乱现象的理论边界如下:

定义5  在纯粹秩序与混乱的特例外,我们将一般情况下的现象,即既有秩序又有混乱现象的混合状态,一律视为混乱。

这样,我们就为秩序与混乱现象,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设定了一个重要的边界条件。

⑵.秩序与混乱状态的定义

定义6  秩序与混乱是管理现象在

状态条件下,呈现出来的状况场景。秩序

旨在表明管理环境中有条理,不混乱的状态,体现出环境有序的本质特征;混乱则是对其所处环境中无条理、无秩序状态的描述,体现出环境无序的本质情况。

125 论证秩序与混乱是管理学理论统一的研究对象

恩格斯曾说“因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头脑中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连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亡方面去考察的”。5

怀特海亦就事物间的关系有过这样的论述:“联结是所有形态的所有事物的本质。正是由于这种本质,事物才相互联结。”6

由此可见,先哲们对事物的看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都是通过对事物现象间存在着的真实、普遍联系,去观察和研究一切问题。

于是,当我们试图论证秩序与混乱与上述三个条件相吻合的特征时,现象呈现出的矛盾特点,促使我们选择了辩证法这一思想方法,以证明其从理论的设定,到观察到的结果,在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一致性。

⑴.管理遵循“两段式”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辩证法的指导下,我们应用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通过对管理现象的观察分折,发现就管理而言,尽管现象纷繁复杂,但从整体上看,却脱离不了其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发展的“过程”和“结果”阶段。管理就是遵循这种两段式的发展规律,周而复始地循环发展的。

因此,在对管理现象的发展形成了这种整体性的认识后,当我们试图证明秩序与混乱这对矛盾现象在管理活动中具有一般性特征时,理论上说,就只须论证“管理现象”与秩序与混乱现象间,在现实环境中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联系了。

⑵.对两段式发展规律中的管理现象作出考察分析

在这样的思考基础上,于是我们产生了这样一种思路:在分析考察管理现象与秩序与混乱现象间的联系时,我们可以按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把管理现象分作两个阶段来研究,即对其“过程阶段”和“结果阶段”分别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两个阶段中管理现象和秩序与混乱现象间,分别存在着的真实联系情况的举例论证或哲学思辨,从整体上确认管理现象与秩序与混乱现象间存在着规律性联系。

A.对“结果阶段”中,现象间存在规律性联系的论证

于是,当我们面对一些“失败或成功”的管理案例时,便可得知它们所具有的这种现象特征,正是管理现象在“结果阶段”的“特殊”表现。因此,针对这些案例,我们不妨从联系入手,分析在“结果阶段”中管理现象与秩序与混乱现象间存在着的联系情况。

案例1  96年衡阳车站春运期间发生了震惊世人的大事故:由于客运量大,组织又不得力,因而在旅客过天桥时由于秩序的混乱,造成了人员相互践踏,死伤多人的特大事故。

案例2  2003年春季,萨斯SARS病毒开始在我国部分地区肆虐,当时每天公布出来全国感染病毒者的疫情通报,北京市的统计资料竟然不准确,其原因就在于驻京的各部委,各军种医疗机构的彼此独立,形成了一个个封闭的小圈子,这些未能与信息发布渠道勾通的圈子内疫情信息的丢失,便是造成疫情管理混乱的直接原因。

案例3 20051223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与监察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煤矿安全事故的调查结果显示:“事故充分暴露出一些煤矿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不认真,不负责,一些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和行业管理部门工作不落实,不到位等等”,本质上都是由于管理混乱而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案例4  在“案例1”事故发生后不久,也是在衡阳车站,出现了在全国铁路系统中,第一个由车站服务员举着车次牌引导旅客上车的新鲜事,这个引导旅客上车所形成的就是铁路客运工作的秩序;

案例5 “在案例2”中,针对疫情信息的不准确,从统计的需求上,将未能与信息发布渠道勾通的圈子内疫情信息顺次勾通联结起来,信息就准确了,而这个勾通联接起来后,所形成的就是疫情管理的工作秩序;

案例6《中外管理》杂志,2005年年度中国企业管理杰出、特殊奖得主,如海尔集团、IBM中国有限公司、联想集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东软集团、蒙牛集团、白沙集团、远大空调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健康发展,与其都有一个由秩序构筑起来的管理基础是分不开的。

上述案例中,我们从事物发展的结果阶段:管理现象的两种不同结果,即失败或成功中,不难看到“成功”往往与“秩序”紧密相联(如案例4~6);而“事故”(失败)则与“混乱”似乎总是脱离不了干系(如案例1~3)。这一结论,一则为我们揭示出在“结果阶段”背景下,“失败与成功”和秩序与混乱现象间的确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另一方面亦为管理学“可预测性”研究,奠定下了理论研究的基础。

B.对“过程阶段”中现象间存在规律性联系的论证

而管理现象在发展的“过程阶段”中,情况又会如何呢?

在对上述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继续考察目前仍处于“过程阶段”的一些企业。面对这些企业的表现,大家都能列举出其存在的许多情况问题,例如,财务报出的数据不准确、上报的生产完成情况水分太多、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劳动纪律涣散等;同时大家也会提出解决问题的许多办法建议,譬如:要整顿劳动纪律、杜绝公车私用现象、检查财务出现混乱的原因、弄清上报情况存在水分的向题所在等。

将这些“情况问题”和“解决办法”稍作分析,则不难发现,这两种状况正是管理现象在“过程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性”状态特征,反映出管理现象在发展过程中的工作现况和发展趋势。探究“情况问题”的实质,我们发现其必然地要从“无序”的方面来反映管理的现况,因而,逻辑上很自然地便与“混乱”现象联系在了一起;而在作为建议实施的“解决办法”,则是工作现况中“情况问题”向“有序”的进步和发展,体现出其发展的趋势,因而本质上就与“秩序”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在管理现象发展的“过程阶段”中,反映出来的“情况问题”和“解决办法”,本质上就与秩序与混乱现象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过程阶段所表现出的状态情景,与我们曾设定的“一般”情况下,管理现象通常所具有的混乱与秩序兼而有之的混合状态恰好吻合,反映出管理现象的发展在过程阶段所具有的一般性特征。

C.论证的结果及其意义

因此,通过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管理现象”在发展的两个阶段中,都分别表现出其与秩序与混乱现象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关系。这一认识结果,若由状态视野看去,一方面表现出秩序与混乱在管理活动中具有的一般性状态特征;另一方面,循着“状态”(即所谓的关联关系)这一线索,亦不难揭示出其存在着的现象本质。

上述论证,亦从管理学的意义上,让我们不难发现管理的一个基本规律:有序将导致管理向着成功发展。而成功则是每一个管理者所追求的目标,就目标意义而言,“有序”势必会成为管理追求的“本质目的”。

正是这种超然于现象外,对现象规律观察的客观性,使我们终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领悟到现象间最本质的联系,其实就体现在其状态的存在中!因此,通过对秩序与混乱现象在管理活动中一般性状态特征的思辨论证;以及对现象、状态、现象本质间存在着的内在逻辑关联,和由其决定的层次间关联性”的分析探讨,我们终于认识到,秩序与混乱是管理活动中的常态现象,具有状态的一般性特征。

而基于秩序与混乱状态的一般性特征,我们就可以推出下面的定义:

定义7  秩序与混乱是管理现象存在着的基本状态。

管理现象“基本状态”概念的提出,其意义在于:首先,它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管理现象面前,能透过复杂的现象,从规律的意义上“触摸”到事物现象所具有的基本状态;既而,在对这一基本状态的关注中,把握现象的本质。另外,从辩证的意义上,也说明了事物现象在状态方面所具有的两面性:即其不形成秩序,就会成为混乱。换句话说,事物形成秩序的同时,亦包含有向混乱发展的条件。这种性质,表明其内部一定隐含有某种互为贯通、相互联系的状态变化机制。这就从规律的意义上,把事物的变化性、关联性、状态形成的范围性作了一个简单的界定,使人们对事物在变化中的大致方向、范围有了一个较为基本的认识。

13  将秩序与混乱现象间规律性扩展到宇宙的范畴

131 秩序与混乱一般性结论能否扩展到宇宙范畴?

近期央视“科学与教育”频道播出《宇宙大爆炸》系列节目,出于对上述结论支撑和扩展的留意,面对电视片提供的诸多信息,我们考虑着能否从这些信息中,发掘出宇宙存在的状态?,换句话说,也就是能否将秩序与混乱一般性的结论,扩展到宇宙范畴?

132 现象观察视角在宇宙范畴的应用

2008222日播出的系列片第3集“宇宙的密码”中,虽然有些观点,我们并不认同,例如其将宇宙描述为“宇宙蛋”的说法,假如这个说法成立的话,其一定是脱离了“宇宙蛋”——宇宙环境的前提下,对宇宙整体作出的一个观察结果。事实上,在一个目前测算约有150亿光年之巨的天体内(仔细一想,即便到了150亿光年之外,这“之外”不是宇宙又是什么呢?)人是没有能力跃出其外,而看到宇宙的整体形态,因为在“由现象而现象”的观察视界,是不可能看到这样的观察结果的!但影片将星系分布情况描述为“巨洞和长城”则是客观的。这就犹如在庐山中见到美龄别墅,是我们能够看到和认知的客观事实一般。

133  巨洞和长城反映的混乱与秩序状态 

从图片上看,所谓的“长城”反映的是星系紧密相连的一条长弧,表现出星系分布的密集和有序;而相对长城而言的“巨洞”,则体现出其深不可测的稀疏和混沌状态。因而,作为星系构成,影片通过对以巨洞和长城为代表的星系分布的描述,其主观上虽然是出于从密度的意义去表达星系分布的疏、密情况,客观上却透露出宇宙存在的基本状态就是“混乱与秩序”的消息:长城反映出秩序的状态;巨洞却表现出混乱的情景。这从电视片或其它相关信息中,也能获得对这一观点的支持:譬如影片介绍的“黑洞”存在着的暗物质现象(在这种状态下,一般的物理定律都将失效),所反映的就是宇宙中的混乱状态;而常识上我们熟悉的北斗七星、牛郎、织女等天体星座,却呈现出有序、可信赖的秩序状态,这些都反映出混乱与秩序状态在联系和发展的意义上,所具有的规律性特征。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若我们仍心存疑窦,那么我们反证一下:设若还会有其它状态的存在,那么在除了秩序与混乱的状态(当然也包括秩序与混乱的混合状态)外,我们还能找到或发现存在着怎样的其它状态呢?显然这样的设问是成立不了的!

134 由规律性联系中得到:秩序与混乱是世界存在基本状态的结论

因此,当我们的眼光通过由论证而认识到的规律性联系,从管理现象,转而投向宇宙、社会、自然、或生活中的各种形态时,将会发现这些形态的诸多现象,无不存在于这种规律性的联系之中,例如:天体各星系间有序的轨道运行、宇宙中存在着的巨洞现象;战争中的无序状况、和平时期的有序环境;车祸发生时的无序场景、交通整治后的秩序井然……。所有的这些形态表现出来的现象,都会因这种规律性的联系而存在。

这就从理论上帮助我们从宇观的视界,以及现象的状态层面,和现象存在的一般性意义上认识到:世界存在的基本状态就是混乱与秩序。

由现象规律性的联系,进而扩展为从宇宙的范畴寻觅这种规律存在的广泛性,并在 “由状态而现象”视界层面的哲学思辨中,得到秩序与混乱是管理现象或世界存在基本状态的结论,这无疑是我们对管理研究在认识上的一种进步。

14  提出现象观察视界的意义

141 现象观察视界的实践意义

现象“观察视界”的提出,将使人们对现象的观察,通过“由状态而现象”视界去对现象本质给予追寻,从而避免陷入到“由现象而现象”的视角。这将帮助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很自然地将问题纳入到现象存在基本状态的思考之中,使我们有可能摆脱错综复杂的现象迷局,在现象状态的基本面上,明确状态属性,而把握现象本质,以求管理问题的最终解决。

142 两种观察视界带来不同的现象观察结果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人们对事物现象的观察,始终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察视觉:即1.由现象而现象;2.由状态而现象。有关这一点,中国有句老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便是对这两种“视界”作出的非常精当的表达。由此也可见其对人们审视问题,在思维方式和切入路径方面产生的影响是由来己久的。

⑴.“由现象而现象”观察视界带来的“当局者迷”

简单地说,“由现象而现象”的观察视界,表达的是对现象在观察中,始终拘泥于现象自身特征,却不能超脱到现象自身之外的情景,因而在这种迷局般的“现象”中,呈现出“当局者迷”。譬如在案例1衡阳车站春运期间,若管理者从“现象”的层面去观察,所见到的也就是管理环境中“人多”的现象。但这个现象并不能让你从中获取任何应对、处理问题的办法。因为从这个视角看去,其不着“状态”痕迹的表象,并未“暴露”出现象的本质,而缺乏对现象本质的把握,就无法找到解决向题的有效方法。这就是所谓的“由现象而现象”,在观察事物时给人们带来的困惑。

⑵.“由状态而现象”观察视界带来的“旁观者清”

而“由状态而现象”提供的则是一种高阔、整体的观察视界,它是在超然于现象外的状态层面,对现象整体背景所处状况、本质的一个审视或评估,因而令其在看法上保持了“旁观者清”。仍如上述衡阳车站春运期间,面对的同样是“人多”的现象,但我们对其的观察,将能够从管理环境的“状态”视觉,发见现象处于“混乱”的状态事实,而混乱从本质而言就是“无序”。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若把握住现象的这一本质特征,将其从混乱的无序一一规范到有序的秩序之中,衡阳站也就不会发生令世人瞩目的大事故了。所以这种“由状态而现象”的视角,使人们在了然于状态的同时,而具有了更深入一步的对现象本质的觉察,并籍此获得应对、把握、并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基础。这便是“由状态而现象”为解决管理问题所带来的新视界。

⑶.两种视界对管理实践发挥的作用

又譬如在“由现象而现象”视角下,去面对“小菜贵”的现象,当小菜齐刷刷地较往常贵出许多的时候,你怎么去应对这毫无状态可言的现象?由这种视界给予的现象自身,是无法达至管理之目的的。

可是当我们通过将观察视角转换为“由状态而现象”,那么这种观察就发生了质的改变:我们将会在小菜贵的现象中,关注到让小菜贵”起来、更为深层的现象之状态:如青黄不接时的供不应求;投机性的哄抬物价;天灾影响下产生的运输问题等。在对这些现象之状态的认识中,我们若能针对性地对因物资暂时短缺造成哄抬物价、运输失序等混乱行为形成小菜贵的现象,给予有序的规范性管理,这个问题不就获得了解决吗?

在这样思考的基础上,面对管理问题,我们从原理上就可以认识到现象与状态间,的确存在着层次上的关联性,这种关联将通过“由现象而现象”和“由状态而现象”两种视界,对管理实践发生重大的影响:前者将导致我们陷于现象的迷宫而不得自拔;后者则通过对现象状态客观的分析,从而能把握现象本质,导致问题的根本解决。

⑷.简析“由状态而现象”视界下的两个过程

 严格地说“由状态而现象”的视界,实际上应该包含两个过程,即在之前,还有一个“由现象而状态”的过程。

“由现象而状态”是视界观察中逻辑“递进”的过程:即由现象→状态,也就是跳出现象之外,从更高的层面观察现象存在的状态,这种趋势将帮助我们完成对现象状态属性的界定,认清问题所在。

而接下来的“由状态而现象”过程,反映的则是视界观察中逻辑“递退”的俯察情形。系由前一过程界定出现象状态属性的基础上,由状态、而现象、再及本质的逻辑关联,即进一步对现象本质作出的判断过程。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通过对现象状态属性的认知,进而审视并确认现象的本质,再通过把握现象本质,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目的。

前者是由下而上,即是从低起点向高层面的仰视角度。这是帮助人们跃出现象的包围,从更高的状态层面去发见并认识现象状态的属性;后者则是由上而下的俯视角度,即从高层面的状态视界,在对现象状态属性的审视中,发见并确认现象本质。

而整个管理现象观察、审视的完成,则往往是二者结合的逻辑过程。为叙述的简便,我们通常将这一逻辑过程,统称为现象观察的“由状态而现象”视界。

⑸.现象“观察视界”为解决复杂管理问题,提供了科学、实用而有效的观察方法。

对“混乱与秩序”从观察视界做出以上分析思考,旨在帮助人们处理问题时,避免陷入“由现象而现象”的视角弊端,令其看不到问题本质;而提倡“由状态而现象”的视界去观察事物,却能在认识事物现象状态的同时,把握住问题现象的本质。当然,从更深入的理论层面上说,现象观察视界的提出,意味着百十年来人们对管理现象的传统研究,有可能从“由现象而现象”的“丛林”视角,转变为“由状态而现象”的管理视界,从而为管理理论辟出了一条新的认识、观察、并解决问题的途径。

因此,现象“观察视界”的提出,从方法论的意义上为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提供了科学、实用而有效的观察方法。

当我们将目光再次关注于“管理现象”时,毫无疑问“混乱与秩序”的确就是管理现象存在着的基本状态,其在管理活动中具有一般性特征。

 

2  通过辨证的方法,研究秩序与混乱遵循的规律

我们在认识到“秩序与混乱”是管理现象存在的基本状态,其在管理活动中具有一般性意义的基础上,继续论证其在管理活动中的矛盾性质、本质特征,以发现并找到管理活动所遵循的普遍性规律,就成为我们要继续研究解决的问题。

恩格斯指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7。也就是说其是从各方面揭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若要找到事物所服从的变化规律,首先要揭示出事物在各方面存在着的真实联系,这是发现其遵循某种规律的一个前提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由管理活动中秩序与混乱这对矛盾现象间的联系入手,辨证地研究两者之间在联系方面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即可以通过对其在质和量、对立和统一、肯定和否定等范畴的研究8][9,来揭示混乱与秩序所遵循的最一般的规律性。

21 从秩序与混乱的质、量、度间关系,证明其遵循“质量互变规律”

我们知道,“质”是事物内在的规定性;“量”也是事物所固有的规定性,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质和量是辨证的统一,其“统一”被称为“度”。

混乱事物的“质”是什么?是“无序”;推而论之,秩序事物的“质”就是“有序”了;而“量对于两者又意味着什么呢?根据定义,其应该是表示其程度,比如“有序”或“无序”事物的“一般、较为、非常”等程度的含义。

质和量的互相结合和互相规定,使质量双方在特定的“度”的范围内处于统一状态。度就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若一旦“度”的超出或破坏,事物就会发生转变而形成新的质和量的统一体。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所表达的,由量变到质变,或通过质变完成后,产生新的量变的变化规律。

具体到秩序与混乱这个管理范畴,例如混乱现象,当其“质”(无序)的程度“量”增加,也就意味着“度”的增加,一旦“度”被突破,就有可能产生大的变化。

如在案例1中,96年衡阳车站春运期间发生的震惊世人的大事故,因为客运量大,组织又不得力,混乱的“质”(无序)的“量”增加,“度”亦增加,因而在旅客过天桥时终因秩序混乱,造成了人员相互践踏,死伤多人的特大事故(度被突破);当然,随后衡阳站在事故发生后,促使其加大了整顿的力度,创新出站务员举牌引导旅客进站上车的新鲜事,表明新“质”(有序)的产生,亦是与“质量互变规律”在“度”的突破后,转化形成新的“质”和“量”的统一体的发展规律吻合的。

从以上分析可知,秩序与混乱这对管理现象,己反映出在管理活动中的客观状态,其现象“有序与无序”的本质属性,充分表现出了管理活动中的矛盾性质和本质特征,它们在矛盾的变化发展中,遵循着“质量互变规律”。

22  解析秩序与混乱的“同一、对立”属性,论证其遵循“对立统一规律”

221秩序与混乱现象间的“同一”性分析

⑴.秩序与混乱的相互依赖关系

秩序与混乱,是管理现象中互相对立的矛盾关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也是相互依存的矛盾体,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混乱”,怎么能体现出“秩序”的意义?相反,没有“秩序”,也很难说明“混乱”是怎样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也会时有表现,譬如在案例1中,之所以会产生“站务员举牌引导旅客进站上车”(新秩序的产生)的新鲜事,就依赖于之前“混乱”导致了重大事故的惨痛教训,使人们重又对“秩序”给予了关注;又如案例2中,因为萨斯病毒的肆虐,让我们发现了当年疫情管理混乱的状况,从而才有了现在较为规范的疫情防控机制(秩序)。因此,秩序与混乱现象在管理活动中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促成的关系。

⑵.秩序与混乱相互贯通的关系

秩序与混乱间具有“贯通”关系,表现在3个方面:

A.两者的相互包含

    即“混乱”中内含有“秩序”的成分,反过来说“秩序”中也存在着“混乱”的因素。例如,谈及某单位设备管理的“混乱状况”,不论你有意或无意,“秩序”形成所依赖的购置、调入、发放、异动等工作环节,即令管理处于混乱状况,这些环节亦己存在于当时的状况之中;换一个角度来说,形成秩序的购置、调入、发放、异动等环节,也正是造成设备管理混乱的最直接的原因。所以秩序与混乱相互间包含着彼此存在的条件。

B.两者的直接同一

   这种同一性,在秩序与混乱现象间的表现,可以简单地表达成这样的状态:当你在着手建立某项工作秩序时,也就意味着该项工作在混乱方面的状况正在逐渐消失;而当你感觉到事物愈益混乱之时,也就说明了维系该事物秩序的联系本质已经失控。所以从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一些企业管理工作做得秩序井然,也就意味着其工作在混乱方面的状况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反之,若如案例1,所在车站现场只是一片杂乱无章,则意味着管理在秩序方面己经失控。用这种“直接同一”的观点观察管理现象,反映出来的管理状况也许是最为直观的。

C. 包含互相转化的趋势

秩序与混乱间相互转化的趋势之所以能够实现,就是因为在两者之间,本来就具有的内在有机联系,这种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促成转化的实现。

例如,在设备管理这项工作中,购置、调入、发放、异动这四个环节既是形成“秩序”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造成“混乱”最直接的问题点,因此,这四个环节就构成了设备管理工作中“混乱与秩序”状态间,与生俱来的有机联系点。

因为在设备管理工作中,控制住购置、调入环节,就把握住了设备的“来龙;而对发放、异动环节的掌握,也就意味着控制住了设备的“去脉”;当掌握住了设备管理工作的“来龙去脉”,也就意味着管理趋向了井然的秩序。

而一旦购置、调入这两个环节失控,将导致信息的丢失,也就意味着“来龙不甚清楚;继而若发放、异动环节也失控,那么设备的去向就不明,也就意味着“去脉”的无着落,这些情况直接导致的就是设备管理趋向混乱。

于是,我们便不难看出这些环节在一定的条件下:稍加控制,即会趋向秩序;而懈于控制,则将会趋于混乱。这种转化之间存在着的逻辑关联,既表现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体现出其具有的一般性特征。因而在管理学的意义上,这些环节就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

于是,秩序与混乱从“相互转化”的意义上,在管理活动中便具有了如下特点:

①.管理事物无例外地都会包含在管理的基本状态:秩序与混乱的状态之中;

②.在一定的条件下,秩序与混乱状态具有相互转化的趋势;

③.秩序与混乱从转化的意义上,存在着促成其相互转化的“贯通”性环节;

④.这个贯通性环节部位,将因其与秩序与混乱状态间的逻辑关联,而具有了一般性意义。

于是我们得到:

⑴.秩序与混乱的贯通定义

定义8 在同一性条件下,混乱与秩序间具有相互包含、直接同一、互相转化的贯通性关系。

⑵.贯通性环节的定义

定义9  秩序与混乱状态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贯通性环节,其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会发生状态间的转化。我们将具有转化特征的环节,定义为现象变化发展的“贯通点”。

于是,我们不难得知,秩序与混乱状态间存在着的内在有机联系特点,具体就体现在具有“贯通点”特征的部位环节上,其意义就在于,在一定的条件下(条件以后会论及),贯通点必然地承载着秩序与混乱现象间相互转化的管理学特征:即在某种条件下,具有向有序转化的趋势;而在另外的条件下,又有趋向于无序的可能。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同一性条件下,贯通性背景在秩序与混乱状态间,事实上都是存在的。因此,从方法论的意义上,利用两者间在“同一”性条件下所具有的:“相互包含、直接同一、互相转化”的贯通性背景,把握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趋势,对管理工作而言,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秩序与混乱状态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趋势,既是管理学可资应用的理论资源,对管理活动而言,也是极具实用价值的一种管理规律。

222 秩序与混乱对立性分析

    秩序与混乱的同一性中,也总是贯串着矛盾的对立性。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面双方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譬如,管理实践中秩序的形成,首先,它会让人感到某种拘束,不自由,因而有人就希望能挣脱这种束缚;但挣脱束缚使工作环境陷于混乱无序状态时,工作开展变得困难,效率难以提高,转而又会让人们产生对秩序的需求(如案例16);秩序与混乱状态这种此消彼长,竟长争高的对立性,充分体现出了管理活动中的生动场景。

    从秩序与混乱同一性和对立性的分析中,己反映出管理现象内部“有序与无序”既对立又同一的矛盾性质,论证了其在管理活动中遵循“对立、统一”规律。

23 “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管理理论的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带有发展的整体和总括的性质。它在管理活动中将表现在对现有秩序的发展意义上,即通过肯定目前的秩序形式,在此基础上重又给予否定,经再一次的否定后,才得以完成秩序向更高层面的发展。这无疑是符合秩序的发展趋势与需求的。

这样,我们通过对秩序与混乱在辩证法三个最基本范畴属性的分析论证,归纳出以下结论:

①“秩序与混乱”的“质、量、度”的基本属性,遵循着“质量互变规律”,体现着管理活动在发展中,其属性的变化对其状态形成所具有的理论意义;

②“秩序与混乱”矛盾的对立和同一性,与“对立统一规律”所反映的事物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是相一致的,其矛盾“同一性”在发展中所具有的互相“贯通”性质,则深刻地吻合了管理学在原理性方面的内涵,揭示出管理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则显示出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其在管理活动中,与“秩序”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求和趋势是一致的,揭示了管理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路径。

 

  论

    确定管理学理论统一的研究对象,意味着管理理论的研究,在一般性和规律性方面的问题获得了解决;而事物一般性和规律性问题的解决,将帮助人们从认识层面找到其理论的建构基础。因此,这一问题的突破,对管理学理论的建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从实践的意义上,统一研究对象的确定,使我们对事物现象在认识上,将不会再纠缠于与研究对象无关的偏面,而会去专注于事物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混乱与秩序状态下的无序或有序的现象本质。这就使管理现象的复杂性,从纷繁复杂中透露出其本质上的最为简洁的信息:无序与有序!

在对秩序与混乱的质和量、对立和统一、肯定和否定诸范畴的研究中,通过分析,论证了其遵循辩证法最一般的发展规律,以及事物在发展中所遵循的贯通原理。这亦为我们选择秩序与混乱作为管理学统一的“研究对象”,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孔茨着《管理理论丛林》N]刘苏玲译 引自http://manage.org.cn/observ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38142007-2-15

2]托马斯·S·贝特曼等着,《管理学》[M]王雪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月版.

3]李秀林等主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4月版8

4]马丁·海德格尔着,《现象学之基本问题》[M]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译文出版社,20081月版25

5]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36月版第三卷62

6]阿尔弗莱德·怀特海着《思想方式》[M]华夏出版社19991月版12

7]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36月版第三卷521

8]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36月版第三卷484562

9]李秀林等主编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4月版84154

 

附记:本文第2部分(通过辨证的方法,研究混乱与秩序遵循的规律),曾受益于与友人李强林、易国雄等人的讨论。在此一并鸣谢。

 

作者简介:

姓名: 谭人中   出生年: 1952  

性别: 男      籍贯:   湖南湘乡

单位: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信息技术处长沙分处

学历: 大学  职称:  工程师

研究方向: 管理学基础理论

E-mail tanrenzhong@163.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6190-297887.html

上一篇:关于优秀博文大赛公告
下一篇:我的科学憧憬之一:揭开人类大脑运转的奥秘(完善研究路线图)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0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