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越炜:科学追梦 文理融通——《方锦清百首诗选》读后感
2019-11-11|浏览 81次
|王越炜(1970级工物)
今年6月20日,在清华风格征文组委会召开的颁奖座谈会上结识了学长方锦清,他在会上以《清华风格,独树一帜》为题的发言,声情并茂,铿锵有力,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之后,我再次阅读《清华风格征文获奖文集》,更加敬重他的学识和才华。近日,得到他寄来的诗集,喜不自胜,再一次被他科学追梦的人文情怀所感动。
这本百首诗选以《科学情怀与思想灵光交辉集》为书名,共选入作者诗词128首,涵盖了作者自中学时代至退休以后的人生各个阶段,时空跨度之大,学术领域之广,反映人物之多,描述感情之浓,非常难能可贵。这是方教授近八十年来生活、学习、工作、家庭的生动写照,也是他科学追梦、矢志报国的人文情怀的集中体现。
父亲遗训记终生
方锦清学长是福建莆田九峰村人,出身农家。他的父亲解放前不幸在上海病逝,年仅33岁。当时方锦清还是少年,父亲为他留下的唯一遗训是“为国家尽忠,有命则仁孝”,这使方锦清牢记了一生,他解释说,世上忠孝难全,要始终牢记国家利益第一!在《百首诗集》中的第一首,就是《难忘父亲遗训》,方锦清深情地写道“传承家风忠为先”“为国尽忠后孝顺”,正是有了父亲遗训,使方锦清有了人生的罗盘。作者的童年是艰辛的,“吃糠咽菜家常饭”,使我们看到了作者在解放前的苦难。“土改翻身住新房”,又使我们看到了作者母子在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后的喜悦。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和社会变革中,“埋头攻读在回廊”“字里行间寻奥秘”,定下了“高考目标清华园”“决心攻读原子能”的志向,才使他在失去父亲之后与母亲相依相伴的岁月里始终志存高远,发奋追梦,走进了清华。“六桂家风忠为先,浩然正气永传承”,在祝贺孙子9周岁的诗中,我们同样看到了方锦清牢记父亲遗训的情愫。
清华攻读奠基石
1958年,方锦清如愿考入了清华大学,攻读核反应堆工程专业,这对于一个地处祖国边缘地区的莆田农家子弟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作者并没有用笔墨形容自己的欣喜之情,反倒抒发了自己对师恩的感谢。在《告别戴琼华老师》中,作者写道“赴京乃从祖国需,培养应谢老师心。今日留影在荔城,明天期会在北京”“如愿以偿聚北京,似同母亲真高兴”,把老师比作母亲,字里行间中流露着对老师的敬重和情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也有“天地君亲师”的道德准则,作者诗意充分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传承。
从1958年到1964年,方锦清在清华学习了6年。1958级工物系共有同学373人,都是各省市的“学霸”,方锦清抱定决心,不管如何要排除万难,全力以赴刻苦学习,第一年的学习成绩全部优良,《高等数学》在全年级夺冠,是全年级唯一取得满分(100分)的尖子学生。1963年,进入毕业设计阶段,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令他神往。他担负的毕业课题是当年最新的保密前沿科研项目——“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物理设计与研制”。他科学追梦的航程扬帆起航了。他学会了从手摇计算机到电动计算机,完成了大量计算任务。畅游在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渡过了难忘的日日夜夜,受到了严格的科学训练,树立了国家第一的意识,培养和提高了自学自立自强和自适应能力。这些科学素质、品德和能力的提高,一直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激励和影响着他的科学生涯。“严谨细致多用功,警惕虚浮腹中空。勤笔勉思超前人,培养三严好作风”,这是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的真实写照。清华学风历来以严著称,严进严出是清华治校的显著标志。1958至1964年是清华大学历史上最稳定最出成果的时期,方锦清正逢其时,如鱼得水。“水木清华多惊奇,阳光雨露润无比”“毕业课题属机密,荷塘月色寻答疑。清华自清闻亭钟,激励智慧和灵气”,这些诗句流露出“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身难忘”的母校情怀。
出炉梦圆原子城
1964年,方锦清从工物系毕业,走出清华,他“奔赴中国原子城,誓为祖国献终生”,寄语“科学情怀心中缕”“鲲鹏展翅万里飞”。他在这里,与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芳允,钱三强,彭桓武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神交,得大师真传,悟核子真谛,扬事业风帆。当时正值我国“两弹”攻关的紧张阶段,方锦清服从组织需要,从加速器专业转向分离器专业。面对前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掐断设备的威胁,他与同事们同心协力,突破一道道难关,成功地掌握了重核素分离(浓缩)技术,为“两弹”提供和满足了急需的高浓度重核素。之后,他又负责组建了大型强流离子源实验室,首次成功研制出大表面电离强流离子源,并开辟了分离器物理理论新课题——强流束传输物理和离子光学。他参与了我国核工业第一次创业和第二次创业的曲折历程。近年来,方锦清敢为人先,又开始从事原子能科技与新兴科学的交叉研究,他的《一些混沌系统的复杂性与分解法机械化及其在非线性系统中的应用》获得国防科技二等奖。上世纪80年代后期,方锦清到美国普利高津统计力学研究中心访问工作,研究成果被麻省理工学院实验组所证明,诺贝尔奖得主普利高津教授称他“是一个具有高度推动力的科学家,已经在他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感兴趣的贡献”。他多次应邀访问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欧洲诸国20多所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并在国内外多家高校和学术机构兼任研究员、教授和顾问,桃李满天下,出版多部学术专著。从1964年到2014年,方锦清一共在这座科学堡垒工作了50年。五十春秋,春华秋实,“百折不挠攀登路,五十风雨梦成真”。在返校庆贺毕业50周年的日子里,他与当年同学欢聚一堂,与已是国家领导人的贾春旺老师和校长陈吉宁合影留念。“健康工作五十年,无愧母校心所望”,“科技摇篮清华园,几代精英梦流源”,“自古浩气传古今,捷报频传凯歌声”,他实现了蒋南翔校长的殷殷嘱托。2018年,方锦清重回清华园,纪念入学60周年,“光阴荏苒六十年,峥嵘岁月清华园”,一双儿女陪同方锦清返校,“韶华记忆仍犹在,儿女相伴回清华”,他喜不自禁的心情跃然纸上。在中国科学会堂,他与曾经失联的同学不期相遇,惊讶之余,又发诗意,“霜染两鬓话人生,跌宕起伏五十年。清华儿女斗志坚,各有千秋谱新篇”,他与校友和诗,共话人生沧桑。
文理结合创新篇
文理结合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大课题,目前我们的高校招生仍然是以文理分家的,这种导向也导致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分流。人才培养的这种现象是需要改变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主张人文与科学相结合,倡导“融合科学与艺术,实现世界之和谐”,为教育改革开启新声。人才培养的过度专业化,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方锦清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把原子能科学与新型科学交叉,创新发展,有了新天地,硕果累累。他还尝试把科学与人文进行融合,也很有收获,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虽然作者自嘲自己在中学时代“文科学的烂如泥”,但在历次学校作文和演讲比赛中都是名列前茅,高考时依然选择理科,逐梦清华。我们从这本《百首诗选》中可以看到,他在人生事业的奋斗中,不仅在原子能科技领域收获了成功,而且一路诗歌相伴,文思敏捷,也是一位文学能手。据我所知,像他这样的清华学长,文理兼得的为数不多。2012年方锦清教授参与主持第八届网络科学论坛,李政道先生亲笔题词祝贺,这是已是古稀之年的方锦清教授人生事业的又一次重大成果,他为文理结合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诗言志”,“不学诗,无以言”。方锦清教授的《百首诗选》是科学家的言志之诗,逐梦之诗,是理工科学者的文化集锦,也是作者为我们展现的人文情怀。诚然,正如方锦清教授自己谦词所说,他不擅传统的诗词格律,不讲究诗词的韵律和规范,但正是这种自由抒发和直意表达,恰恰反映出作者的灵感、情愫和胸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核工程专家的诗情画意。这也使我联想起高考进入清华时以文科见长但物理仅得5分的钱伟长教授,经过刻苦攻读,后来成为著名物理学家。文理融通,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期待方锦清教授有更好的诗作出现,期待科技工作者写出灿烂诗句和美丽华章。
校友邮箱管理员:mail@tsinghua.org.cn
校友网管理员:web@tsinghua.org.cn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同方部 100084
技术支持: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清华校友总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