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fei Do science as it should be.

博文

学术报告何以成鸡肋 精选

已有 7402 次阅读 2008-8-28 16:42 |个人分类:学术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读王德华老师的《研究生要养成主动听学术报告的习惯》和何士刚老师的《研究员更应该主动听学术报告 》两篇博文,颇有同感。

无庸讳言,中国的学者,特别是土派人士,普遍不善“学术交流”,也不太具有“学术批判性思维”。之所以加上“学术”二字,是因为大部分中国的教授和研究员并不缺“人情交流”和“批判社会”的能力。但涉及学术,往往倾向于“闭门造车”。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被研究生和一些同事对学术报告和讨论组会的冷漠态度所困扰,也做过许多尝试去改善现状。比如,曾想过学清华生物系的规定,研究生要听满足够数量的学术报告才能申请毕业,以及在组会上买点小吃之类的“歪主意”。最终这些想法没有实施,因为我认为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何老师说强制的方式起不到应用的作用,我完全赞同。

似乎没有必要费舌去解释学术交流的重要性,但面对“PI不听学术报告,研究生不听学术报告”的怪现象,怎么办?我觉得应该先分析此怪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以为有三:

一,不会讲

研究人员往往做不出"好看"的PPT,也不能象讲故事一样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娓娓道来。细究起来,这可能和高中阶段过早进行文理分科有关,理科生往往缺乏必要的文学和艺术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填鸭式”课堂学习惹的祸,也许除了幼儿园还有上台表演外,从小学开始就要承担不堪重负的课堂作业和无休止的考试,大学学习和研究生教育也是沉闷乏味,很少见到有学生在课堂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沉闷地在课堂上听了十几年课的中国研究人员,没有学会表达自己,自然很难勾起听者的兴趣,这一点任胜利老师有很好的阐述。久而久之,学术报告就乏善可陈了

二,不会听

学术报告实在是太象课堂教学了。习惯了上课的研究生和研究员们感觉又回到了课堂,听不懂但不好开溜就小睡一会儿,“课后”还没有作业呢。听懂了就全盘接受,从小就没有养成“课堂提问”的习惯哪!

讲了半天,往往得不到积极的响应和有效的互动。久而久之,学术报告就成了“交流”的形式而已了。

三,浮躁心态作祟

学术报告的作用往往是润物细无声,但中国的研究人员实在是太浮躁了,往往希望听完一个报告后,心智大开,立马提升了学术研究水平。我曾多次对研究生说,不要期待每一次报告都有大的收获。也不要觉得同样的时间,
早看完一篇文章了,当面讨论和读文献是两回事。

觉得听了没有用。久而久之,学术报告就失去了吸引力。

四,重人际交流轻学术交往

中国的研究人员显然都了解人际交流的重要性,所以要去开会认识人。人情至上的国度,熟人多了好办事呀。所以,既使以学术的名义请了专家学者,吃饭喝酒才是关键,学术报告倒成了次要。

五,保守思想做怪

科学的交流不是没有底限的。在学术的保守与开放的交流之间,中国的研究人员普通过于保守。做学术报告的人往往介绍几年前完成的工作,听学术报告的人就问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这样的学术报告不听也罢。

中国正在试图成为科技强国,也许要从小小的学术报告开始做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59-36529.html

上一篇:瞧人家这表扬的水平
下一篇:回忆是因为孤独
收藏 IP: .*| 热度|

6 王应宽 张素芳 王德华 曹聪 juscojack cgy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6 1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